如何評價三國中劉備這一人物?

賤賤的凡想世界


從東漢靈帝末年聚眾起兵,到建安六年投奔劉表後,劉備有了“日月若馳,老將至矣,而功業不建,是以悲耳”。坎坷不斷、磨難重重的劉備的帝王之路,應該說是異常艱辛的。

一、劉備是帝王之胄。他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雖然本劉備本人已經淪落到“與母販履織蓆為業”,毫無鳳子龍孫的待遇,但他這個“皇族”身份,大家似乎還是認可的。

二、劉備有帝王之志。《三國志》中說,劉備小時候就說過他將來肯定要乘坐天子之車。這話雖然可疑,但劉備的兩個兒子的名字卻能說明一定的問題。

劉封(劇照)

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劉封,一個叫劉禪,合起來就是“封禪”。“封禪”是有德君王祭祀天地的大典。劉備如果不想當皇帝,怎麼會給兒子取名“封”、“禪”?

劉禪(劇照)

三、劉備有帝王之術。陳壽說,“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魏書》則說,刺客去刺殺他,不忍下手,“語之而去”。陳壽據此評論說,“其得人心如此”。得人心者,得天下。

刺客獻刀而去(劇照)

劉備雖然是帝王之胄,有帝王之志,也有帝王之術,但更多的時候卻只寄人籬下,顛沛流離。其原因主要在於他缺少穩固的根據地,得力的政治助手。

劉備與諸葛亮於隆中暢談(劇照)

蒼天不負有心人,諸葛亮的出現,為他解決了這兩個問題。這也算是劉備之福吧!


老王頭談歷史


🌴劉備雖文武皆不出眾卻被稱為一代梟雄,受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蓋世英雄人等敬重扶佐得蜀之三國鼎立之勢而威震八方。🍀我個人認為有三點劉備極為出色:✊✊✊

💁其一劉備乃皇室血統宗親,貴為皇叔地位顯赫。劉皇叔輩份高,資歷深是眾人齊心協力匡扶漢室的旗號。😂古往今來,多少反抗革命起義,講的是仁義和名正言順。王位世襲制,皇家血脈正宗是祖宗一脈香火承襲下來的。像不得人心的董卓和野心勃勃的曹操都是外姓人偷得篡位劉氏江山,遭到百姓唾罵厭棄,稱之為賊。可想而知,漢室宗親的身份有多重要,那就是劉備坐享其成的御用招牌!🌺

💁其二劉備為人文雅謙和,待人親切慈祥,毫無君子之霸氣蠻橫,更多的是謙恭禮讓,和藹可親的兄長般令關羽,張飛,趙雲死心塌地為他打拼江山而賣命。😊“三顧茅廬”的誠意,足顯示出他尊重人才,求賢若渴,謙遜禮服於人的低姿態行動,徹底打動了諸葛亮出山扶佐他的真心。🌺

💁其三擅於知人用人,軍師諸葛亮為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關羽張飛趙雲其手下將士都是誓死保衛蜀國的忠義之士。😄劉備雖才識能力平庸,也無過人的武藝,也沒有勇猛殺敵的能耐,甚至有些懦弱愛哭,但是憑藉以上三點來說,已經足以讓這些才謀過人,忠心赤膽英勇擅戰的豪傑英雄為他開闢江山,甘願為其賣命,劉備是很了不起的人物!👍👍👍








星語影視苑


小時候看《三國演義》,覺得劉備這個人正義,重感情,雖然小時候更喜歡諸葛亮,但是對於劉備的好感也不少,長大了再看《新三國》和《三國志》,對他的認識才更深刻。


劉備本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人,劉勝的兒子劉貞因為沒按時交錢被削去了爵位,就在涿縣安了家,劉備的祖父劉雄和父親劉弘在地方也都是小官,劉雄也做到了縣令,原本也是有點家底的,但是劉備從小就沒了父親,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靠織草蓆賣草鞋為生。


劉備的小時候,也是比一般的孩子出色,但是他不喜歡讀書,平時少言寡語的,也很禮貌待人,喜怒從不輕易掛在臉上,(其實現在的單親家庭養育的孩子也很多是這樣)劉備15歲的時候母親就讓他出來遊學了,他喜歡結交豪俠的本性,從小就有很多少年依附在他身邊,後來得到了張世平和蘇雙的捐贈,組建起了一支隊伍。


劉備在黃巾起義這一階段,多次棄官,但是屢立戰功,後來被封為平原縣令,有個叫劉平的對這個事十分不滿意就派刺客殺劉備,這刺客竟然不忍心下手,把這個事告訴劉備瞭然後走了。


可見,劉備這一路都是深得人心,有人扶持。


早年是個可憐的人,但是心懷抱負,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世,如何籠絡人心,大運降臨的時候他也是早就有準備的,他和曹操不同,曹操是在堅持本心做事之後找到了方向的,而劉備是先明確了目標,本著這個目標待人接物的。


所以三國中的劉備,是一個有心機和城府都很成熟的人。


三國閨蜜


許多人都認為劉備是一個仁義,善良的人,他沒有野心,不像曹操那樣,野心勃勃。可是我對他的看法不同。

一,

劉備這個人很聰明,但是他也很有野心不比曹操要小,只是那時的人們看不出來罷了。首先在被曹操追殺的時候,他帶著許多百姓差不多是傾城,因怕曹操屠城,那這些百姓差不多有好幾萬,這可不是一個小數量,在那時人心是很重要的,因為劉備別無選擇,放棄百姓逃命,雖然快可是會落得一生臭名。不放棄——速度會被百姓拖累,而且誰也逃不掉,可是別無選擇,只能選後者,因為劉備看似心慈手軟可是他卻非常狠,為什麼呢?

因為,劉備自己跑也跑不過曹操的手掌心,但是他卻想到了一個常人想不到的方法,這個方法能讓他成功逃脫而且不留一點臭名,這個方法主要是因為他狠,你想一想他自己逃不過曹操的手掌心,有會臭名遠揚,而帶著百姓逃就不同了,原因就是因為百姓多,你想一想這麼多百姓當你的擋箭牌誰還會逃不掉,就算他曹操拿著機關槍掃射,好幾萬百姓也會費他很長時間,那這段時間劉備幹嘛呢?哪還用說逃唄!這樣劉備不僅可以逃脫還可以贏的愛民的榮譽,當然,劉備也不是像我說的這麼狠,只不過他聰明罷了,其實曹操沒準不會屠城,是劉備的謊言,這個誰也說不準。

2、劉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如愛民

愛材、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


單曲循環3231712


如何評價三國中劉備這個人物?

社會口口相傳,說劉備是漢室的忠臣孝子,是蜀漢的仁義之君,不想稱帝,只想匡扶漢室,劉備自己也說過這方面話,這值得相信嗎?

認真閱讀《三國志》,認真分析《三國志.先主傳》,你就知道,這是假的,不值得相信!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從三個方面回答這個問題!

一, 當皇帝,是劉備兒時的夢想。

劉備本是西漢高祖的後裔,中山王劉勝之後,後來家道破落,與母親織蓆販履為生,但是仍然有遠大抱負。

劉備家門口有棵桑樹,高五仗多,遠遠望去,枝葉繁密,就像一個車蓋。而劉備少年與同伴玩耍時總是喜歡說:“我將來當乘如此桑樹一般的車蓋。”意思是說,將來會君臨天下,做個皇帝。他的叔父聽了,十分驚慌,訓斥劉備說:“此話不能亂講,讓人知道了,會株連九族的。”

由此可知,少年時代的劉備就不同於凡人。

後來劉備東征西戰,勝少敗多,之後受到曹操的庇護,成了曹操座上客。曹操表劉備為左將軍,與劉備出則同車,坐則同席。這應該是人生的幸事了,但是劉備仍然悶悶不樂,最後還是尋找機會逃離了曹操。這是為什麼?就是因為劉備不忍為人之下。而曹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劉備不忍在曹操手下做事,想爬到曹操的上頭,那就只能是皇帝了!

二, 皇帝夢,劉備蓄謀已久。

劉備的皇帝夢蓄謀已久,有什麼根據呢?

我們仔細推敲劉備兩個兒子的名字,就可窺見劉備的良苦用心。

劉備的義子劉封,劉備的太子劉禪,將“封”和“禪”連在一起就是封禪。封禪是什麼意思,這是沒有人不知道的。

有人會質疑劉封這個名字,說劉封本是寇羅候的兒子,原名寇封。“封”,是寇羅候為兒子取地名字,與劉備無關。這種說法也有道理,但是,劉備為什麼要收養寇羅候的兒子寇封為義子呢?這個史書也有答案,因為當時劉備還沒有兒子,所以就收養寇封為義子,作為繼承人培養。

為什麼單單要收寇封為義子呢?不就是有個“封”字嗎?如果說這純粹是巧合,那麼劉備的太子為什麼叫劉禪呢?這就不是巧合了,而是根據“封”順勢而來的“禪”,合起來就是“封禪”!

我這樣說,如果你還以為有點牽強附會的話,那麼請看第三點!

三, 誰幹擾劉備做皇帝,劉備就與誰過不去!

劉備到了益州,誰都想劉備做皇帝,連諸葛亮都想讓劉備做皇帝,因為水漲船高。還有誰會反對劉備做皇帝呢?

劉備到了益州,想擁戴劉備做皇帝的人很多,但是也有反對劉備做皇帝的人。其中就有劉巴與他的主簿雍茂,還有劉備的督軍從事費詩。

《三國志.劉巴傳》裴松之注引用《零陵先賢傳》說,劉備想做皇帝,劉巴和他的主簿表示異議。劉巴建議說,稱帝的事情應該放一放,這樣有利於蜀漢的發展,並與他的主簿一同上書劉備。劉備看到劉巴與主簿雍茂的諫書,非常氣憤,藉故殺了雍茂。自此劉巴也忍氣吞聲了。這裡劉巴與他的主簿僅僅是建議劉備稍微延遲稱帝,就讓劉備如此惱怒,能說劉備不想稱帝嗎?

再說督軍從事費詩的事情。

劉備想稱帝,督軍從事建議說:“當年曹操父子逼迫漢帝,篡奪皇位,您才漂泊萬里來到蜀漢。您來到蜀漢的目的,就是要聚集力量,討伐逆賊曹魏。現在逆賊曹魏沒有消滅,您就想起要做皇帝,這讓天下人怎麼想?”

劉備聽了也是惱羞成怒,將費詩從督軍從事變為永昌從事,連貶三級(《三國志.費詩傳》)。

儘管在蜀漢內部有人反對劉備稱帝,劉備還是在曹丕稱帝后也在益州稱帝了,既沒有履行不想稱帝的諾言,也沒有履行只想匡扶漢室的諾言!


山野老人


試著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劉備是如何哭出一方霸主的,如何看曹操的高調強勢,劉備的內斂?"

特殊時代造就了一個特殊的歷史人物,不管小說中是真是假先不論。

首先,劉備對當時的天下也就是對社會看的比較清楚,很會借勢借力,很會推銷自己。"漢室宗親"一直是他的廣告語。縱觀古代歷次農民起義或者起兵,都有找一個理由,找到什麼上天神靈之類的旨意等等來作為起義的藉口。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巢起義、李自成起兵等等也就和古代打仗一樣,講求的是師出有名。所以,劉備在開始起兵和後來都一直反覆的宣傳這句廣告語也是口頭禪本人是"漢室宗親"。

到底劉備和漢朝皇帝是什麼關係,親戚關係有多遠,只有史學家給以解釋了,反正從他開始的生活狀況可以看出,他和皇帝他們家離得太遠了。

其次,劉備很會籠絡人心,天生就是一個心理學家,大打感情牌,也就是知人用人,曹操有"唯才是舉",而劉備卻是以情感人。打個比方,從影視劇中或者書中可以看出,曹操和劉備吸納人才的方式還是不同的,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曹操由於本身勢力較強,所以姿態也就高,跟著我打天下有你施展的地方,有你的好處。劉備則姿態低多了,先生來我們一起推翻曹賊,一起恢復漢室,一起打天下吧。

如果說曹操團隊是一艘航空母艦,那麼劉備團隊就是一艘核潛艇,各有各的優勢。劉備幾乎是白手打天下的,也就是做生意一樣是白手起家的,曹操本身是官宦人家出身,所以一開始曹操資源就此劉備要多多了。但是最終劉備可以和曹操平起平坐,的確是不容易的。

再次,劉關張鐵三角關係牢不可破。就好像一個公司慢慢的發展壯大,開發了許多產品,但是它始終有一兩款拳頭產品一直佔領著市場,而且即使迭代數次也還是市場的前列。劉關張鐵三角有共同清晰的目標,所以團隊再如何擴大也是很穩定的。每個團隊均有自己的口號,也就是藉口,曹操藉口保護皇帝,劉備藉口剿滅曹賊恢復漢室,至於他們到底是不是真心為了漢室,他們心裡最清楚,當然讀者也是很清楚的。從小說描寫來看,劉備應該是親和力比較好。按照人的性格分析,劉備顯得有些內向,曹操則是外向型的性格。但他們都各有各的優勢。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劉備和曹操都各有自己的優勢和缺點。總的來看,劉備一向偽裝的特別好,大打感情牌,有很有號召力的"漢室宗親"的口號,當然也有清晰的目標,還有穩定的團隊關係,求賢若渴的心態,也有黑的一面,如"曹操殺呂布時徵求劉備的意見,他一句話讓曹操果斷的殺了呂布"。

所以,劉備的故事從某些方面來講也可以當做一個很好的勵志的故事。

以上主要是根據粗淺閱讀小說,看影視劇後的一些簡單的理解。









閱讀與思索


劉備,字玄德,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領袖,自稱為漢室後裔,世人稱劉皇叔。網友們對他的看法也褒貶不一,今天就來說幾個比較普遍的看法。

第一種,仁義之君,但有時候太過仁義會誤事。荊州劉表死時再三勸劉備接受荊州,以防他死後被曹操奪取,結果劉備以仁義之名拒絕了,導致後來荊州被奪,自己無立足之地,被迫和東吳合作。在奪取西川時,劉備以劉氏宗親不能自相殘殺為明,拒絕鳳雛的次次納諫,最終逼迫鳳雛死於落鳳坡才得以師出有名攻打劉璋。

第二種,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劉備的哭在三國演義中非常著名。前期敗曹操,哭投袁紹,中期三顧茅廬哭出臥龍、長坂坡摔阿斗哭服趙雲,後期關羽戰死一日三哭,到了張飛被殺,日日哭,所以說他是哭出來的江山並不為過。

第三種,假仁義,真小人。曹操赤壁戰敗,東吳周瑜於曹軍連戰數日,結果劉備這個時候也不管仁義道德了,趁機奪取荊州。搶佔荊州後,東吳派魯肅前來討要,先以幫劉表之子劉琦奪回父業之名拒絕,約定劉琦死後歸還荊州,劉琦死後,魯肅又來劉備以無安身之所借荊州安身為由還是不歸還,魯肅無奈只能迫使劉備立下借據,立言奪取西川后歸還,直到幾年後西川到手,還一直沒有歸還的意思。

這三種是小編統計的三中普遍評價,歡迎評論區發表個人意見。





歷史趣事聽我說


在三國這段歷史上,劉備是一個始終繞不開的人物,他一手創立了蜀漢,讓“漢朝”延續了幾十年。


後人瞭解劉備,大部分認為他是一個屢戰屢敗,哭哭啼啼的懦弱無能的人。

但在筆者看來,能夠三分天下的劉備,豈是一個酒囊飯袋?

他不過是出身卑微,在毫無根基的亂世中,需要有自己的安身立命的本領。

劉備可以看做是一個真正的創一代,雖然是中山靖王的子嗣,但沒有功名和封地,靠著織蓆販履養活自己。

和他同時代的曹操和孫權,都是名副其實的富二代。

人們只知道劉備為了招賢納士,經常痛哭流涕,挽留有才能的人。


但大家不要忘了,劉備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就是為了打下一個自己的地盤,什麼光復大漢的口號,只不過是誆人的而已。

這就體現出了劉備的臉皮厚,不惜放下臉面達成目的。

還一點就是在曹操打新野時,劉備撇下了老婆孩子,比誰跑的都快。

他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老婆孩子可以有,自己的命只有一條。

後來趙雲孤身一人,帶著阿斗殺出重圍。


劉備看到趙雲如此神勇地救回兒子,沒有非常高興,而是狠狠地摔了阿斗一下。

可能就是這一下,把阿斗給摔的有點後遺症。

劉備說,為了這個乳子,差點讓我失去一員大將。

不僅趙雲感動的一塌糊塗,連眾將士也感覺劉備仁義。

從這一點看,劉備的心比較黑,自己兒子都可以不顧生死。

所以說,劉備是一個深諳厚黑學的人,比之曹操有過之而不及。


—End—



冷月鉤沉


有次曹丞相與劉備青梅煮酒,兩人聊的挺高興,曹操突然問:“依你看,天下英雄都有哪些?”劉備心中大驚,卻不動聲色的以袁紹、袁術、劉表等幾人搪塞過去,結果被曹操一一否定。

曹操道:“說到天下的英雄,唯有你我二人啊!”劉備大驚,藉著雷聲把筷子扔到地上。曹操大笑:“大丈夫也怕打雷嗎?”列位看看,劉備多能裝啊。



劉備是一位心裡明明很想,嘴上卻偏偏不說的人

一次是讓徐州,陶謙病重,對糜竺說:“非劉備不能使徐州安定。”遂讓徐州,劉備自然堅辭不受,在陳登、孔融等人苦口婆心的勸說下,劉備最後還是“受”了。

劉備素有大志,卻奔波半生屢屢不得志,沒有地盤,沒有兵馬,這麼好的機會,難道他真的不想要嗎?劉備一直很珍惜多年創下的“仁名”(當然這也是謙恭禮讓的美德),當眾人勸說時,劉備的內心世界應該是這樣的:“機會終於來啦!得了徐州,就有爭奪天下的資本了!你們不要停,繼續勸,我馬上就答應了…”



幾經流離,劉備無處可去,投靠親戚劉表,劉備名聲太好,剛到荊州就有大批豪傑歸附,這引起了劉表的警惕,暗地裡防備。但是,大轉折來了,劉表病重時,玩了一招以退為進,要把荊州託付給劉備,劉備自然又是不要,結果荊州歸了劉琮。

此事劉備應該是看出來劉表並非真心相讓,估計當時心中暗罵:“老匹夫你就不能讓的堅決些,真誠些嗎???”



最有標誌性的一回,宗室劉璋請劉備入川幫忙,法正、龐統等人都勸劉備襲殺劉璋,劉備卻以初到蜀地,人心未服為由拒絕。直到張松事敗被殺,裝不下去的劉備以此和劉璋翻臉,帶兵奪了西蜀。

劉備的虛偽雖然收買了大批人心,同時也錯失了不少機會。



劉備還是善於使用人才的

這一點和他的祖輩劉邦倒很相似。自身才能有限,但是捨得放權,重用人才。西蜀一方先天不足,就是靠著能臣猛將們撐起來的。

不過劉備發現人才的眼光也很一般,他是以名氣擇選人才的。當時劉備悽悽惶惶,要啥沒啥,但也是求賢若渴,見到徐庶就死皮賴臉的拉別人入夥,見到司馬徽也驚為天人,一心要為我所用。而見到龐統時,卻因其貌醜,大加冷落,直到龐統用才幹證明了自己,才幡然醒悟。



也正是這種死纏爛打的精神,幫助劉備建立起三國時期的人才“夢之隊”。


史海尋蹤


三國時期劉備是比較不好評價的一個人,他是弘毅寬厚的蜀先主,或是口若懸河的市井無賴。

​劉備的三顧茅廬可謂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即後漢末年身份尊貴的劉備為了求賢,自己降低身份三次去南陽臥龍崗拜訪當時身為貧民的諸葛亮。善於用人只是劉備的優點之一,之二應當是他雖然所見略遜於精通文韜武略的諸葛亮,他卻能夠適時的團結各方有識之士而終成大事,可見此等能力絕非等閒之人所能及的。

​當然,優點突出的人缺點也很突出,劉備就是這樣。他善於識人、用人、團結於人,但是缺點是始終管理不好自己的情緒,在《三國演義》之中他曾多次因為感情用事其國家和天下而不顧拂袖而去,究其緣由不過是為了置一口氣貿然出兵,將原本的軍事部署全部打亂,導致大仇沒報還一路敗北,最終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己死在了那李白詩中“兩岸猿聲啼不住”的白帝城。其二則是,貪功總想鬍子眉毛一把抓,接上面說他不過是為了一口氣就喪得數萬精兵強將,如果換做他人面對此事雖不見得“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但也不會如劉備一般“小人報仇沒早沒晚”,由此可見意氣用事的劉備並非當最高領袖的料兒。

​不過,劉備作為慈父和損友還是比較合格的,關於慈父:他臨終前在託孤遺詔中,對諸葛亮等人曾託以阿斗,並對阿斗寫道:“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和“汝父德薄,勿效之。”這兩句。關於損友:張飛把劉備的妻子弄丟了,正想自殺劉備如是說:“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衣服破,尚可縫,手足斷,安可續!”

​總的說來,劉備為先主“恩威並行,法禮同施”,為人友“弘毅寬厚,善與人同”,為人父“無所不至,茹苦含辛”,不失為一代明君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