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常見的現象來看兒童心理創傷是如何形成的

家裡有一個一歲多的孩子,他給許多人帶來了快樂。

孩子平常爺爺奶奶帶為主,父母為輔。他的爸爸要上班,媽媽則不知道什麼原因,經常在睡覺,她偶爾去上班,不上班的時間大部分時間自己待著,躺在床上,很少管孩子,孩子哭的時候,她沒什麼反應,好像那不是她的孩子。

老人家對這現象自然是看不慣的,心裡有諸多怨氣。

從一個常見的現象來看兒童心理創傷是如何形成的


孩子剛會走路沒多久,是最頑皮的階段,不小心看著他就會亂抓亂扯各種東西,破壞力強。當然,幼兒是不懂的,只知道好奇地探索世界。

某一個平常的日子,孩子像以前那樣,孩子的媽媽也還是那樣,但今天孩子中午遲遲不去午睡,還在陽臺玩,爺爺可能是累了,他想孩子早點去睡,他好睡個午覺,沒有人知道爺爺的心情變得越來越差。

突然地,爺爺老鷹捉小雞般地拎起孩子的衣服,氣沖沖地提到客廳,丟給坐在沙發上休息的奶奶,孩子被嚇到了,大哭。

孩子試圖到奶奶那裡尋找安慰,就像平常那樣,但奶奶因為被爺爺無聲地責怪,沒有辦法去安慰孩子。

從一個常見的現象來看兒童心理創傷是如何形成的


於是,孩子只能站在那裡哭……

幼兒的心理創傷就是這樣發生的,人對世界的恐懼就是這樣被刻畫的。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他有著他這個年紀該有的狀態。一天24小時裡,他都很純粹地,像一個天使般生活在這個家庭。

他依賴這個家庭給予他最多關愛與呵護的人。他從與他互動的人身上汲取對於世界的理解與信任。這些經驗深深地刻進他的內在。

當一個孩子長期處於這樣的狀態時,容易對外界失去信任感。覺得世界完全不可控制,非常不安全。

這一幕,好多家庭都上映過。當成人有強烈的負面情緒時,孩子就是發洩的出口。

孩子顯然是錯愕的,他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以前他無數次同樣的玩法,獲得的是欣賞的、寵溺的眼神,有時候還有人對他鼓掌,告訴他因為他的可愛,大家都很開心。

但突然地,世界就變了。他還是他,成人卻不是那個成人。

從一個常見的現象來看兒童心理創傷是如何形成的


上一秒是可愛,下一秒是可憎。

這對嬰孩來說,就是一次心靈創傷。

孩子在成人不穩定的情緒世界裡被推來推去撞來撞去,內在悄悄地裂開,但孩子仍然頑強地活著,用一層又一層的外殼保護那碎裂的自我,不幸的是,有一天,可能是某個挫折,這些裂痕就被震開,殃及外在——社會功能被嚴重地損毀。

孩子通常會退回最初受傷的位置,所以,心理學有句老話:受傷越早,越難治療;另一句話是,在哪裡跌倒,就要回到哪裡爬起來。

孩子期待被重新養育。

但這時候的成人,面對著一具已經長大的身體,極難有對待嬰兒的耐心,加上這個成年人,本來就沒有足夠的耐心,情緒穩定性不高——以前沒有的,現在仍然沒有,讓退行的孩子再一次體驗到被拋棄被嫌棄。

從一個常見的現象來看兒童心理創傷是如何形成的


所以,當孩子生病了,是在呼喚成年人的成熟,成年人再一次面臨嚴峻的考驗。

慶幸的是,許多成年人在很年輕的時候沒有足夠的成熟度來養育孩子,在遇到大挑戰時終於警醒,努力在做調整。

所幸的是,願意求助的受過傷的心,哪怕父母沒有能力重新撫育也有機會治癒成長。

寫這篇文章不是想對成年人發難,而是讓成年人多看到一處細節,了明孩子的困境。

也是想讓看見自己創傷的成年人,看到做人本身的侷限性,你的父母的侷限是沒有足夠的成熟度來養育你,你的侷限是陷入過往中不能脫身。

從一個常見的現象來看兒童心理創傷是如何形成的


你把過去當成了現在,就會常常活在過去的傷痛裡,讓過去的問題成為今天的障礙。

情緒如同天氣,有時晴空萬里,有時烏雲密佈,總是會不斷切換,把過去當現在,就是自己硬生生地把烏雲拽下來當被子蓋,導致自己的生活,時時在陰冷潮溼中。

可能你現在沒有能力驅趕烏雲,但你可以在天氣不好的時候保護自己、照顧自己,而不是對著烏雲跳腳大罵消耗精力,然後等待情緒的切換,等待下一個朗空皓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