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抗疫补贴”的发放行为,加大对“抗疫补贴”发放的监管

针对陕西安康中心医院违规发放临时补贴一事,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副司长段勇8日下午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要严格登记、审核、公示等相关程序,加大监督力度。对于违规发放、虚报冒领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规范“抗疫补贴”的发放行为,加大对“抗疫补贴”发放的监管

对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发放临时补贴,既是对他们辛苦劳动的肯定、对他们不畏风险精神的激励,也是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心声。因为,在这场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如果没有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没有广大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义无反顾的勇气,就无法打赢这场“人民战争”,就无法阻击疫情的蔓延和扩散,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带来更大的影响。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在个别地方出现了借抗疫之名,乱发补贴现象,甚至出现了单位领导拿到的补贴高于一线抗疫人员补贴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强烈反响,也受到了舆论的广泛质疑和批评。虽然相关单位及时进行了整改,取消了不合理补贴。但是,也充分暴露了一些地方和单位在如何给一线人员发放临时补贴方面,确实存在着“搭便车”、“玩花样”的现象,存在着不突出一线人员、不体现激励作用的问题。毫无疑问,应当采取严厉措施,避免类似问题再发生。

殊不知,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主动报名到湖北一线的医务人员来说,他们并没有考虑给不给补贴、给多少补贴。用很多医务人员的话说,他们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就积极报名参加了支援湖北、尤其是武汉的工作,甚至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与家人经常联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后方的医疗机构、尤其是医疗机构领导,更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放在疫情防控上,放在关心和爱护一线抗疫的医务人员身上,而不是想着如何趁疫情给自己搞福利、为自己争利益。陕西安康中心医院的行为再怎么争辩,都无法摆脱乱发“抗疫补贴”的嫌疑,都是极其错误的,就应当受到严厉处罚和问责。

规范“抗疫补贴”的发放行为,加大对“抗疫补贴”发放的监管

我们并不否认,在疫情防控期间,所有的医疗机构,无论是奔赴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还是在后方坚守的医务人员,都承受着很大的压力,都在做着默默的奉献。这一点,舆论和公众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也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关注的重点,还是应当是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毕竟,他们承受的风险更大、承担的压力也更大,他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劳动,还有风险、还有家人的担心、更有肩上的责任。给他们一定的“抗疫补贴”,谁也不会有意见,谁也不会认为给多了。用网民的话说,给一线医务工作者再多的补贴,都是应该的。反之,如果后方的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疗机构的领导,所拿的补贴比他们还多,可能产生的影响就不一样了,就会受到各种质疑了。

所以,有关方面准备制定相关的政策,从制度上完善“抗疫补贴”,是需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不然,很容易被一些地方、一些单位、一些领导所利用,将“抗疫补贴”变成一场全民福利,从而使补贴失去了“补”的意义,失去了“补”的价值,也无法对一线医务工作者体现关心和关怀。

事实也是,这场疫情,已经对经济发展、居民就业、财政收支等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仅财政收入增长会因为疫情而呈现阶段性放慢、阶段性下滑,导致财政收支矛盾加剧、支出压力加大,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比较大的收支问题,而且,财政开支也大大增加。按照财政部的测算,各级财政投入到抗疫工作的支出已经超过了1000亿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再不做好财政资金的合理安排和调度、做好财政资金的使用工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财政收支的矛盾也将更大。

规范“抗疫补贴”的发放行为,加大对“抗疫补贴”发放的监管

“抗疫补贴”不是唐僧肉,不是谁都能去吃去拿的,而必须有规矩。所以,规范“抗疫补贴”的发放行为,加大对“抗疫补贴”发放的监管,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不监管好“抗疫补贴”,不对违规发放“抗疫补贴”的行为进行严厉查处,不仅医疗单位会出现严重的违规发放问题,其他单位也可能借“疫”发钱、借“疫”搞各种福利。如此,会进一步加大财政的收支压力。显然,这是决不允许的,也是绝对不能发生的。自然,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视,要在积极防控疫情的同时,加大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管力度,规范各单位的资金使用行为,确保不发生违法发放补贴等方面的问题,真正做到共度时艰、共同抗疫、共同发展经济、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tanhaojun196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