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的“蝶变”之路——三都水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的“蝶变”之路——三都水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搬迁至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和镇雪花湖移民社区的水族妇女,正在位于安置点的三洞马尾绣协会基地制作马尾绣。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总人口40万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30808户134410人,是贵州省16个深度贫困县之一,也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

脱贫攻坚使命光荣、责任重大,面对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区域分布广、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基础薄弱等多种致贫原因,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谋定后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紧扣政党之问、民族之问、三都之问,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聚焦聚力“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施策、补齐短板,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向贫困宣战。

紧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目标,三都秉持“自信自强、苦干快赶”的新时期三都精神,攻坚克难、奋力突围,按照“五步工作法”,重点突破“四场硬仗”“七大战役”,强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幅全面小康的美好画卷正在水乡大地蔚然舒展。

70%的干部脱产下沉基层

大道既定、成败在人。紧扣“六个精准”,三都构建了县、镇、村脱贫攻坚网格化指挥体系,70%的干部脱产下沉,由2745名下沉干部组建91支驻村工作队、划分2249个网格进行责任包保,尽锐出战、合力攻坚,从党政主要领导到村(居)干部,厘清所有网格员岗位职责,精准调度、精准管理、精准施策。制定《三都水族自治县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三都水族自治县脱贫攻坚精准问责从严惩戒十条规定》《三都水族自治县脱贫攻坚正向激励干部十条规定》等系列措施,亮剑贫困、斩断慵懒根源。

为民解困、奋勇前行。着力补齐“水、电、路、讯”等短板。地处高山上的都江镇光明村,公路建设者克服缺水困难,采取水泵接力的方式,挑战极限,鏖战7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打通了一条紧贴悬崖、跨越河谷的27公里连寨路。

两年来,三都投入资金9.29亿元,建设农村“组组通”公路1549公里,实现30户以上自然村寨全覆盖;投入资金2.077亿元,彻底解决31.78万人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投入资金2.62亿元,实现所有农村人口用电有保障;投入资金2.62亿元,全县30户以上自然村寨4G网络覆盖率达95%。

农特产品电商销售10.35亿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致富之源。围绕产业革命“八要素”,三都推动扶贫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围绕四大种植业和三大养殖业,三都创造了“山有多高,葡萄就有多高”的中国第一奇迹,为山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样板。

探索“七小庭院经济”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脱贫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坚持坝区率先破题,20个500亩大坝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推进,发展模式引来黔南全州现场观摩学习。创新发展水乡桑羊“1+7”飞地经济养羊产业,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生态循环养羊基地。全县发展葡萄13.6万亩、黄桃6.93万亩、食用菌3500万棒、辣椒5.32万亩,年出栏水乡桑羊0.95万只,生猪(黑猪)28.2万头、草坡牛1.65万头。建设规范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8个、“七小庭院经济”示范点27个。

借助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契机,三都充分发挥“水晶葡萄之乡”“供港粤蔬菜基地”“山地高效农业示范县”等品牌优势,实现农特产品电商销售10.35亿元,带领群众驶入脱贫致富“快车道”。

依托独特的民族文化,全国人大代表宋水仙等多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带领万名水族妇女拿起手中的针线,将指尖上的马尾绣带进了淘宝购物节、卖到了迪拜、走上了国际时装周,成为脱贫攻坚新亮点。人大代表张义琼,开创民族布艺蜡染公司,通过招人进厂上班和发展种植蓝靛,解决上千名汉话都不会说的苗族民族妇女就业,获得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称号。

4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县

面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困境,三都向山要地,开辟搬迁新场地,在全县10个安置点建成住房12036套,提前完成“十三五”期间50119人的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搬迁体量列全省第七、黔南州第一。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目标,三都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公司+基地+村集体+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飞地经济、电商+扶贫等多个模式应运而生。

在大河镇安置点,“雁归工程”返乡创业园,解决群众就业。在九阡镇安置点,海鲜菇种植,实现群众增收;并通过“女婿经济”引进和发展2.3万亩白茶基地,解决2000余人就业。在中和镇将雪花湖社区打造成为马尾绣小镇,利用扶贫车间、养羊基地让移民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如今的各安置点,自主创业、培训就业等方式齐头并进,稳定就业2.7万人,实现搬迁户1户1人以上就业。学校、医院、商店、文化活动中心等配套设施同步完成。

三都水族自治县还通过“村社合一”模式,成立94个股份经济合作社,4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全县34万农业人口,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12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单位,是黔南州唯一一个。同时县级组建人力资源公司,乡镇成立分公司,在91个村对应建立91个劳务合作社,并在江苏常州、浙江安吉等地建立党支部、金融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在广州、深圳等地建立就业服务站,全方位提供保姆式服务,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实施劳务输出,10万务工群众在异地实现稳定就业,助力脱贫攻坚。获得黔南州2019年综合目标考核创新项目一等奖。

2019年满意度测评全省排名第一

民生连着民心、常怀爱民之心。三都直面民生领域短板问题,新建改建易地扶贫搬迁学校16所,其中幼儿园9所、小学6所、中学1所;发放高中以上建档立卡学生资助11.7万人次1.1亿元,全面消除因贫失学辍学现象。

选派1000余名“健康使者”对全县重大病、慢病患者进行包保网格化管理,实现群众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有效遏制。对全县3.15万人参保人数进行动态精准管理,应纳尽纳共发放低保资金、特困供养资金、孤儿补助金等各类资金5.51亿元,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五年来,三都共投入资金3.98亿元,完成危房改造2.14万户,同步实施“三改”行动让贫困群众实现了“住有所居、所居安全”的梦想。

探索出党建“一补三强”,扶贫项目“四聚焦四确保”、环境整治“六看法”等先进经验做法。

干群齐心、精准施策,各项惠民利民政策在水乡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水乡群众收获了满满的、稳稳的幸福。群众安全感满、幸福感、意度取得了重大成绩,其中2019年满意度测评全省排名第一。

开创东西部扶贫协作教育帮扶新模式

2015年以来,中央统战部领导班子多次到三都调研,开展扶贫及各类技术培训2110人次,帮扶项目157个,帮扶资金1亿余元,并号召全国统一战线系统在医疗、教育、民生等领域全力支援。

省军区、省财政厅在人力财力方面倾力扶持,助推三都夯实基础、发展产业。

深圳特区本着“帮扶三都,就是帮扶一个民族”的情怀,20多年来,共捐资捐物达2亿元,援建56所希望学校,修建县医院和10所乡(镇)卫生院,援建新农村建设项目5个,培训各类人才1200余人。与广州市黄埔区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2亿余元,实施帮扶事项165个;172家企业与146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关系,实现贫困村帮扶全覆盖;开展了教育和医疗组团式帮扶,两地学校和医院实现全覆盖结对帮扶。“黄埔·三都民族班”“黄埔·三都民族技工班”开创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教育帮扶新模式。

黔南州直多部门派出干部常驻挂帮三都,指导“七大战役”精准打法。龙里、瓮安、福泉、都匀等兄弟县市倾情帮扶三都,构建了“百企助力、万人攻坚、县市互帮、社会参与”的生动局面,水乡大地绽放出精彩纷呈的民族团结互助之花。

扶贫干部是山路上的一盏明灯

时代伟业、为民而战。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中,三都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他们坚守在最艰苦的地方,奋战在脱贫攻坚路上,他们有的带着双胞胎孩子扶贫,有的全家总动员,上阵父子兵、夫妻扎根基层,把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刻在贫困群众心坎里,写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一个扶贫干部就是山路上的一盏明灯,他们挥洒汗水,离开襁褓中的孩子,透支着身体,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以贫困村为家,把贫困群众当亲人,以实际行动感化了群众,激活了水乡群众无穷的内生动力。九阡镇石板村20户、周覃镇播花村26户、都江镇怎雷村37户等贫困户纷纷主动申请提前脱贫,引领全县贫困群众由“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的思想与行动蔚然成风,82个未出列贫困村全部豪迈申请提前脱贫出列,九阡、普安两个镇主动申请率先整镇摘帽达标。

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三都从昔日群山阻隔,到如今西南地区通江达海的桥头堡;从昔日棚户茅屋,到如今美丽新家园;从昔日一穷二白,到如今奔赴全面小康……延续千年的贫困戛然而止,在30808户134410人贫困人口中,脱贫28560户129253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53%,达到整县脱贫摘帽标准,三都交出了精彩的答卷,并将严格按照“四个不摘”的要求,继续抓好脱贫人口的巩固和未脱贫人口的清零。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三都将从新的历史起点再出发,向新的发展目标再奋进。


作 者|邢刚

编 辑|毛静

总策划|邢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