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唯一目的是讓人變得崇高

德山和尚講“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德山的意思是,把所有的玄理都弄通了,也只不過像一根毫髮放置在太虛世界那樣渺小;把所有的微妙都窮盡了,也只是像一滴水匯入浩瀚的大川那樣微不足道。不在明心見性上下功夫,光靠研習經典是無濟於事的。目光一定要長遠,長久。長遠是從空間上描述,長久是從時間上描述。唯有空間和時間上的視野都得以極大的開闊,才可能窺得一絲真諦。明心得真如,見性了悟道。發宏願,並持之以恆的學習、思考和實踐,是開悟獲取智慧的唯一途徑。其中發宏願最易,持之以恆最艱,學習最難,有所思所得最珍貴,最後目標則是為了知行合一,在實踐中檢驗學習思考的成色,求得以證道。

愛因斯坦說“在一個最基礎的層次上追尋某個理論或思想的發展,具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即一種直接性,而如果原始材料被許多當代人的工作系統化的整理之後,這種直接性就會不復存在。”其實,我認為他想表達的意思核心就是,新鮮。第一手的數據、第一線的消息,對於做分析和決策至關重要。事非經過不知難,就是不完整的經歷,是沒辦法靠悟性去認識全部的細節,而決定性的要素都是隱藏在細節中。清時名醫林佩琴在所著《類證治裁》中也有類似觀點,他說的是“第學不博無以通其變,思不精無以燭其微;惟博也故腕妙於應,而生面別開;惟精也故悟徹於元,而重關直闢。”

學習的唯一目的是讓人變得崇高。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把人類掌握世界的方式,即人的精神活動分為四種:一是以理論的方式,如哲學、科學活動等;第二種是以宗教的方式;第三種是以實踐精神方式掌握世界,如道德意識和倫理觀念等;第四種是以藝術的方式,如文學藝術活動等。四種方式分別用四種不同的思維模式認知世界,互相補益,缺一不可。藝術、宗教和哲學同屬社會意識形態的頂層,用不同的語言去描述人類的心靈活動,但都是人類心靈活動的體現。宗教、藝術和哲學,是人心靈的文化形式。人通過與宗教、藝術和哲學中的感覺、情感和意義進行“對話”,使人與宗教、藝術和哲學的關係成為一種靈魂問答、思想共鳴和心靈對話的關係。學習的目的就是讓人的實際活動趨於人的心靈活動,人的心靈活動趨於高尚。高尚是基於全系統的利益,是一種長久和廣闊的純理性,可以悟、可以證,從單純的感性、生理存在中昇華。

做學問的幾個基本原則。1、不為任何利益撒謊,只說真話,對自己說的每一句話負責任;2、凡能說的說清楚,凡不能說清楚的,沉默;3、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尋找未知,沒有捷徑;4、知道自己的侷限和無知,做學問的人所必需的聰敏,就是蘇格拉底說的“我知道我的無知”;5、對於自己的時間,不要有沒有價值的安排;6、裡外一致,言行一致;7、做學問的目的,必須是對真理的熱愛和對未知的好奇,做學問本身,就是樂趣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