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魯迅《吶喊》《彷徨》中“客”的概念,過客、看客與食客

我們中國人是自古講究“客”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我們熱情好客,廣交天下之好友;凡事客為貴,對於遠道而來的客人,我們拿出尊敬的禮儀來對待,彰顯禮儀之邦之風采;關於“客”的文化也早已融入到日常生活當中,就連吃飯時主客就餐的位置都有細分。與“客”相對的就是“主”,主人招待客人,

但20世紀中國社會的複雜性讓主與客的概念發生了變化,魯迅先生以筆做刀,對自己自身知識分子的階層進行了大膽的靈魂拷問,對於故鄉,他是過客,作品中麻木不仁的民眾是看客,更加變本加厲,渾渾噩噩的是人血饅頭的食客。

本文從“客”的概念出發,分析魯迅《吶喊》《彷徨》中民眾以及知識分子自身對於社會的定位與覺醒程度。

魯迅過客式的溫情,對故鄉民眾的哀其不幸

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故鄉》的開頭

魯迅的《故鄉》基本按照“回鄉——在故鄉——再離去”的故事情節模式進行,描寫了在故鄉時的所見所聞,可以看出,魯迅對於故鄉以及故鄉中的故人是充滿著溫情的,對於故鄉的懷念之情在字裡行間中流露,對於閏土,或是《祝福》中的祥林嫂等等是一種哀嘆,這類人物代表了當時社會受苦受難的廣大民眾,而魯迅作為知識分子階層中的一員,率先覺醒民族意識,在精神上與大多數民眾已然不同了,束縛住民眾思想的還是陳舊老套的封建思想,是閏土忽視少年回憶,叫迅哥兒的那聲“老爺”,是祥林嫂悲劇產生的根源。在有如閏土和迅哥之間厚障壁之下,魯迅看待當時的廣大社會民眾,是一種過客式的覺悟,歸來——在故鄉——再離去,魯迅對於民眾,對於故鄉,是有一種對淳樸鄉土的熱愛,對於養育自己的土地一份敬意,是對飽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民眾的憐愛,對廣大民眾疾苦生活的不幸予以同情。

但魯迅不能在故鄉停留,要奔赴光明的明天。這是知識分子救國救民的覺悟,對於故鄉,只能是過客,即便懷念與熱愛,也要奔赴開闢光明的明天,中國廣袤土地上的民眾還未意識到思想上的侵害,還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為了喚醒民眾自救的意識,自己做主人的擔當,以魯迅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階層開始謀出路,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為了不讓民眾再受封建思想的荼毒,為了能夠睜眼看世界,為了能夠真正站起來,救亡圖存,發憤圖強,由此,開始吶喊,魯迅過客式的溫情為了當家做主的明天。


淺析魯迅《吶喊》《彷徨》中“客”的概念,過客、看客與食客

魯迅畫像

民眾看客式的冷漠與冰冷,急需改變的思想狀況

“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魯迅《吶喊》自序

《孔乙己》中拿孔乙己的不幸與痛苦作為談資的人們,阿Q在刑場時圍觀的黑壓壓的群眾,祥林嫂訴說自己不幸故事聽不耐煩的民眾,都是魯迅筆下的看客。魯迅特意在某些特殊場合,刻畫群眾,給群眾一定的畫面,就是為了諷刺揭露當時多數民眾的思想狀態——麻木,看熱鬧的看客,孔乙己,阿Q等確實代表了國民缺點,但這些看客的麻木同樣是救國救民路上致命的絆腳石。只是一味地觀看,甚至是為了看熱鬧,殊不知,在刑場的是自己的同胞,更是自己,危急關頭,火燒眉毛卻冷眼觀看,魯迅怒其不爭,將這種看客式的冷漠無情揭露,予以諷刺,以喚醒當時麻木的國人。

“過了二十年又是一個……”阿Q在百忙中,“無師自通”的說出半句從來不說的話。

“好!!!”從人叢裡,便發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聲音來。

車子不住的前行,阿Q在喝采聲中,輪轉眼睛去看吳媽,似乎伊一向並沒有見他,卻只是出神的看著兵們背上的洋炮。

阿Q於是再看那些喝采的人們。

這剎那中,他的思想又彷彿旋風似的在腦裡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腳下遇見一隻餓狼,永是不近不遠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時嚇得幾乎要死,幸而手裡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這壯了膽,支持到未莊;可是永遠記得那狼眼睛,又兇又怯,閃閃的像兩顆鬼火,似乎遠遠的來穿透了他的皮肉。而這回他又看見從來沒有見過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鈍又鋒利,不但已經咀嚼了他的話,並且還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東西,永是不近不遠的跟他走。

這些眼睛們似乎連成一氣,已經在那裡咬他的靈魂。

“救命,……”

然而阿Q沒有說。他早就兩眼發黑,耳朵裡嗡的一聲,覺得全身彷彿微塵似的迸散了.

《阿Q正傳》節選

社會更迭,民眾卻沒有主動意識,安於現狀,對於發生的一切願意去當個看客。《阿Q正傳》中的封建老爺,為了保住自己財產地位利用阿Q,這是封建階層的自保,而圍觀阿Q處刑的民眾,是一體的,看熱鬧,這段豺狼的隱喻,正是象徵了圍觀看客的“不爭”就是豺狼虎豹的存在,就是看見自己同胞被殘害而不覺,就是自私自利,就是隻是冷冷地看著,內心毫無波動,甚至去叫好,無知麻木又令魯迅氣憤不已。


淺析魯迅《吶喊》《彷徨》中“客”的概念,過客、看客與食客

人血饅頭的食客,對於革命奉獻者的毀滅性打擊

“義哥是一手好拳棒,這兩下,一定夠他受用了。”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他這賤骨頭打不怕,還要說可憐可憐哩。”花白鬍子的人說,“打了這種東西,有什麼可憐呢?”

康大叔顯出看他不上的樣子,冷笑著說,“你沒有聽清我的話;看他神氣,是說阿義可憐哩!”聽著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滯;話也停頓了。

魯迅《藥》節選

把革命奉獻者的奮鬥與犧牲當成人血饅頭吃的食客,在《藥》中最能顯現。魯迅通過小說人物華老栓的眼睛,描寫了茶客把革命者的就義當成談資,喝革命者的鮮血,吃人血饅頭,這樣描述都不足為過。《藥》中的夏瑜,即便身在牢獄,都企圖說服牢頭造反,而這樣的犧牲與奮鬥,肉體上被傷害,精神上也遭到毀滅,將革命者的鬥志當做談資,不僅是冷漠的看客,更是摧毀革命的食客。

當時的中國積貧積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讓經濟落後,民眾受苦受難,希望帶領民眾走出困境,走向自強的革命者,卻被這樣的食客給予精神與肉體上的雙重打擊,不僅不助力,而且自大,是革命道路上重大阻力,魯迅描寫刻畫出這樣的食客,正是為了警惕這種人,同時也警示改造國民性的必要性。

時過境遷,如今的我們應吸取歷史教訓,那麼,怎麼才能避免看客的產生,避免歷史的悲劇重演呢,我想這應從愛國教育抓起。


淺析魯迅《吶喊》《彷徨》中“客”的概念,過客、看客與食客

梁啟超

少年強則國強的愛國教育,主人公擔當的培養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

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一百年前,梁啟超便早已告訴了我們,少年強則國強。換句話說,也就是現在常說的“你怎樣,中國便怎樣”,青少年處於三觀形成的黃金期,加強愛國教育,培養祖國的主人公意識很有必要。百年前中國積貧積弱,受人欺凌,如今的中國富強獨立,然而我們一定不能忘記歷史,摒棄“看客”式的思想,杜絕“食客”的存在,爭做祖國富強道路上的奉獻者,自覺有擔當,加強民族凝聚力,有民族自豪感,民族歸屬感,才是思想領域建設穩固的地基,是高樓大廈林立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