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贫困大学生不感恩。反而认为是应该资助!个别现象怎么看待?

爱车E族3


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不懂感恩,反而认为接受别人的资助理所应当,甚至谈恋爱,买名牌,花钱大手大脚,这简直就是现代版本的“农夫与蛇”的故事。相信每个人看到这样的现象都会非常气愤,觉得难以理解。

做慈善本来是善举,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扶上一把,这种雪中送炭的美德值得称颂。可是曾几何时,这种美德却被人无情地践踏,传播正能量的举止反而被这种忘恩负义的行径玷污。真的令人扼腕叹息啊!

由此事例,我联想到十多年前一名歌手丛飞的心酸故事。丛飞一直坚持致力于慈善事业,他倾尽全部家当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一生资助178名贫困学生,资助金额达到300万!就连身患重病时也从医药费中省出钱寄出去。可是讽刺的是丛飞生病住院,他所资助的那些学生没有一人去看望他,直至死时也无一人相送……

残酷的现实,冷漠的人性,直击我们的痛点。虽然这样的故事只是个例,没有代表性,但新闻中这样的报道也不少见。掩卷深思,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懂得感恩是最珍贵的、最美好的品质。可为什么取而代之的是自私、冷漠、扭曲、目中无人、毫无原则?

不懂感恩、一味索取表现出来的是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的扭曲,也是深入骨子里的自卑心理作怪。出现这样的现象,不能不说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试想一个不懂感恩的孩子能对他人,能对社会负责吗?将来他的人生道路一定是布满荆棘,到处碰壁的。

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

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一个人会因感恩而感到快乐,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粒和谐的种子。我们只要怀着感恩的心,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就能快乐生活在真情的阳光里。

乌鸦尚有反哺之情,何况我们人类?学会感恩,才能享受人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感恩社会的安定团结,感恩陌生人的相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逆境、挫折和磨难,感恩忧患,感恩一切……

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能让我们知足常乐,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只有心中充满爱,你才能走得更远。


妍奇老师


国家资助大学生,力度也很大。这没有错,证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重视。但是,也有问题,而且问题不小。第一个问题,被资助的学生缺乏感恩之心。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比如讲,大学生上了学,让他们给资助团体或单位或人写信反馈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这么一个简单事,80%以上的学生都做不到,有的写了一封两封,再也没有下文,过一年半载,就彻底忘记了到底谁资助他。第二个问题,被资助的学生,确实困难,但一部分学生在上学前在家长的陪同下四处游玩,吃喝,购置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高挡商品。第一个问题令人寒心,第二个问题让人痛心。我觉着是不是根据大三、大四的现实表现再予资助好些?





张少山Q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升米恩,斗米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让我想起之前新闻报道了,孙俪曾经资助过的一个贫困大学生。后来上大学之后,谈恋爱,学业挂科。孙俪就停止了对他的资助,那个被资助大学生竟然向媒体写信摸黑孙俪。一时让孙俪身陷舆论漩涡,对她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利的影响。

这就是相待农夫与蛇的故事。

施恩者往往心怀善念,对别人的资助不求回报,这是一个人爱的奉献。当然,如果自己资助的人不感恩,是白眼狼,肯定会让自己心寒。但我觉得人还是要心怀善念,不要因为个别人,而去改变和影响自己的初心和善念。毕竟,在这个社会上,知恩图报的多。

当然对于,个别不懂感恩的人,那是他们自己命运的悲哀。原本上帝给你打开了一扇门,他却自己关上了他。如果孙俪那个资助的大学生,懂得感恩的话。我相信,以现在孙俪的名气和实力,随便给他安排一个工作,也许可能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结果,自己的一手好牌,被自己打个稀烂。

这也看得出,一个人命运的悲哀,除了当初的家境原因,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人品和品性。可伶人必有可恨之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希望我们能心怀善念,心怀感恩,感激每一个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们。更不要把别人对自己的帮助当作理所当然,更不要去索取,做人永远不要丧失了自己的良知。


爱我所爱小娜娜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演员孙俪,曾经资助过一个大学生,后来因为大学生不仅不感恩还去不断索取同时诋毁孙俪,而这个现象在当今社会甚至屡见不鲜,国内外都有,真是验证了老祖宗的话——斗米恩升米仇!我觉得这种现象应该从两个角度去剖析:

一方面从资助者角度来说,做这件事的初衷是好心,也是为了社会做贡献,这种人是值得敬佩的。如果有一天条件允许,我也希望像他们一样,但是有时候对于资助的对象也要谨慎,就像现在企业的用人规则一样,人品第一能力第二,我觉得资助贫困也要做好选择,同样需要资助的人中,选择人品合格人,不是为了将来能够报答你,而是这种人将来成为社会栋梁,也会知道感恩,同时也会去做同样的事去造福社会,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另一方面从受资助的人来说,你的家庭条件不好不是你的错,因为你无法选择出生到什么样的家庭,但是请你记住,你的家庭不好也并不是你就可以心安理得成为寄生虫的理由,作为一个贫困的学生,如果幸运遇到有人资助,那我认为你只应该做三件事,第一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学习,不要辜负了别人的一片好心,第二生活勤俭,不要因为别人的资助就可以随意挥霍,第三将来成为社会的栋梁,也应该记住曾经帮助过你的人,同时也做那样的人!

总而言之,这个社会更需要正能量的人和善良的人,可能我的想法有些极端,但是我觉得,如果继续资助不懂感恩不善良的人,把这种人培养成才,反而是对社会更大的祸害,与其让祸害成才成功,不如让他一直贫穷一直没有文化,起码不会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影响!

以上就是本人看法,有不同看法的朋友欢迎交流!


乐凯睿康老师


别以为拿几张臭钱就能收买人心。

贫困不是大学生的错,凭什么要时刻铭记你的大恩大德?

很有一些人,好像救世主一样,我呸,我呸,我呸呸呸!



说八道九


我国现在还有部分大学生,因家庭贫困,上大学期间,下能自助,需要国家或是别人的资助。然而被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却不懂对其资助者感恩,反而觉得得到资助理所当然,开销大手大脚,非常随便,这就是人性的弱点,一升米养个恩人,而一斗米却养了个仇人的道理。习以为常,理所当然是他们的观点。如果这种大学生,想读大学,又缺资金,让他们亲自去求别人,去银行贷款,这种人也要减少许多。对于这种人,资助者不会对其要回资金,也不能去要回资金,但怎么办呢?这个好办,我建议:

学校对其在校表现,生活表现我学习成绩一样,都要仔细总结,或是对其信用度打分,一同装當案,让他所要到的求职单位用作参考。


太行山锋神山顶


中国之所以能绵延千年依然屹立不倒,跟它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刻在骨子里的那份教养那份浓情分不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感恩意识更是源远流长。人们常说“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意思是说“他给我木瓜、桃李,我以佩玉相赠”,这句诗被人们用来表达自己对他人感恩的情感。现在虽然很多人读起来琅琅上口,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做到,就比如那些被资助却不知感恩的大学生。

湖北受资助的五名大学生因为被企业资助而从未写信表示感谢被取消资助资格,此事一出曾闹得沸沸扬扬,有人对大学生表示同情,也有人说他们活该,对此很多网友纷纷为应不应该取消资助,资助了别人应不应该要求回报来投票表决,结果显示大部分人支持不应取消资格,帮助别人不应要求回报。对于这一结果,我觉得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什么,是什么造成了今天这一结果。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这么急功近利,为什么现在的人都这么的冷漠,把别人所做的一切当做理所当然,认为弱者就应该得到同情,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肉弱强食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规律,而今天我们却高举着道德的旗帜去指责那些强者帮助弱者是你们的职责,你们还想要什么回报?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应用道德去捆绑他们,但如果人人只顾自己,没有法律道德去约束其行为,那么社会就会乱套,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将会增加。“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没有资格去过多的指责别人,但我希望每天的生活都是欢声笑语,人与人之间会有简单的问候、一个微笑,帮助别人后会有一句简单的谢谢,这便已很知足。可是就这么简单的愿望对于有的人来说就是奢求。我相信那些帮助过别人的人并不希望得到什么实际上的回报,只是想让他们懂得感恩,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谢谢,想让他们把这份爱继续传递下去罢了,但是一句简单的谢谢都不去说的人,怎么敢奢求他去传递这份爱呢!





饮茶思故人


这就是现代社会,学校的教育失败,培养出一大批所谓的社会英才,严重扭曲的,道德观,价值观,不懂得感恩,追名逐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回报社会,回报父母,正象李兰娟院士所说:国家应该从小学生作起,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体育、爱国主义教育,牢固树立:青少年的道德观、价值观:以更多的为国家陪养有用的人才。


手机盛世中国


这个问题呢,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你要对自己资助的对象有所了解。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就是给钱。这就会让别人。觉得你就是一土豪暴发户。你钱放在银行里也是浪费多的没地方去花了。所以你在资助贫困生之前一定要调查一下。这个学生是不是真的贫困?在读书方面有没有上进心?同时他家里条件怎么样?如果同学家里穷,是因为父母都是赌博的。你多少钱贴进去都没有用。如果大学生贫困,是因为他天天在网吧上网泡女孩。你给多少钱都补不了这个他的窟窿。别人还认为你是应该给的。而一旦你不给的时候小脾气就上来了。天天在那诅咒你!

其次资助不是给钱就完事,给完钱之后,你也要定期关心关心,既然好事都做了也不在乎这问候,让别人觉得你是真心的,多鼓励鼓励,提供心理上的帮助,给别人介绍你成功的经验,否则就跟明星孙俪帮的那货一样



王实啊


这种接受资助,不知感恩,反而认为理所当然的人确实有,但正如题主说的是少数现象。不能因为这一小部分人的存在,就阻挡人们行善积德的脚步,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陷入困境。其实,资助学生总共有三个群体。

一、以国家和学校为主体的资助群体,他们不要求学生回报,但是贷款得按时还。

这个群体主要通过国家助学金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国家助学金根据学生家庭贫困程度,资助金额也各不相同,一般分为春季助学金和秋季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一般在暑假期间办理,专科生能贷6千到8千吧,本科和研究生贷款的金额能更高些。另外,有些名人富豪还会在学校设一些基金,用来奖励和资助学生。

二、以公司或基金组织为主体的资助群体,他们也不要求回报,有的是为了树立企业形象,有的是为尽社会责任。

三、以个人为主体的资助群体,有的人有钱,有的人有爱心,他们也是不要求回报的。这部分人有名人明星,有富豪老板,也有省吃俭用的大爷大妈。

总而言之,资助是慈善事业,要秉承“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心态做慈善,这样不会患得患失,不会觉得付出没有回报。那些不懂感恩的受助人,希望好自为之。资助者不需要感恩是一方面,受助者会不会感恩又是另一方面,这关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品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