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让我想要懂他多一点再多一点—读许寿裳《鲁迅传》有感


长大,让我想要懂他多一点再多一点—读许寿裳《鲁迅传》有感

不能出门的日子,让阳光照进房间,照在手中的书上

少年时,常视他为梦魇,总怕遇到他的课文;长大后,却想要主动了解他,感觉有点懂他了。

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时说,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

便顿觉他的亲切了。

再仔细品读,才渐明白他的深刻、悲悯乃至伟大。都知道鲁迅最开始学医是源于父亲的病逝让他觉得中医的误国,一心想要救国的他又为何弃医从文呢?在日本留学时课间看到一个关于中俄战争的幻灯片里,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害中国人时,人们脸上那麻木的看客表情。使他顿悟身体再强壮有什么用?最要被治愈的是人们的灵魂。

于是他便开始了一个人固执的用自己的匕首去揭示腐朽文化的奴性,乌合之众的苟且与凶残。

哪怕放在80多年后的今天,也依然是国人思想启蒙的先驱。

《灯下漫笔》里:话说袁世凯称帝那一年,宗教票突然不值钱了,人们一下子变成了穷人,几乎要绝食。后来,突然有行市说可以换银元,鲁迅就去换了。开始是二换一,后来还有六折七折,他非常开心,把一百块钱换了六十块钱,放在兜里。

“倘在平时,钱铺子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但现在,我把换来的现银塞在怀中,沉甸甸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意识到: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想想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我们碰到一个不公平的事,本来应得所有,但如若迟迟不能如自己所期待,当突然某天得到应有的一半,就开心得要命,全然忘了,那剩下的一半本也是我们应得的。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开宗第一便是理解,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第二便是指导,长者需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须用全副精神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这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第三便是解放,全部为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有人会怕,父母从此以后一无所有,无聊至极了,这也是从谬误的旧思想发生的。

任何一个人格都是独立的,他首先是自己,其次才是父母的孩子,老师的学生。尤其是成为老师后,看到各种各样性格的孩子,越发感触深刻。一个有着健全心理积极开朗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长期的爱与尊重滋养长大的。

《论人言可畏》里:至于阮玲玉的自杀,我并不想为她辩护。我是不赞成自杀,自己也不预备自杀的。但我的不预备自杀,不是不屑,却因为不能。然而我想,自杀其实是不很容易,绝没有我们不预备自杀的人们所渺视的那么轻而易举的。倘有谁以为容易么,那么,你倒试试看!

1935年,著名演员阮玲玉服安眠药自杀,生前因婚姻问题遭报界毁谤。

现实中的阮玲玉被前夫污蔑“通奸卷逃”,甚至被告上了法庭。开庭前,各种报纸就大肆报道,有些小报还编造新闻,把阮玲玉描述得十分淫荡,一代影后突然就成为了人尽皆知的“荡妇”。

阮玲玉承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击,选择了自杀。更讽刺的是,阮玲玉出演进步影片《新女性》的角色就是一个在遭受过不公平对待后,死于舆论压力的女教师。

想到去年雪莉、具荷拉不也曾遭受过严重的网络暴力?

当然离开肯定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舆论在其中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鲁迅说:在强者面前,你们是弱者,可在弱者面前你们是强者,你们能欺负的到的人,尤其是像阮玲玉这种“有名无力”的人。

可惜的是,这场被逼到绝境的自杀,很快就会被人遗忘。

“她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

近百年过去了,人人都摇身一变成自媒体,媒体变换出了更多的形式,但在真实负责这条路上,根本没有做到。

由此不得不感叹:鲁迅思想的前卫,他有一双看夜的眼睛。

最后,用鲁迅致青年的一句话结束:愿中国青年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最近的我们,好好陪伴家人就是每个人所发的最亮的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