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說說端午節的文化傳承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說說端午節的文化傳承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在古代又稱為“端陽節”或“龍舟節”,這也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愛吃美食的朋友每年都會盼望著過端午節,由於端午節當天要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製作方法簡單口感也比較好。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說說端午節的文化傳承


大多數家庭都在端午節之前一天到兩天左右,就要購買包粽子所需要的糯米和竹葉,端午節的前一天就會將這些食材用水泡開之後準備包粽子。

隨著人們飲食多樣化,也使得端午節的粽子口感和形狀越來越多變。但在歡度端午節的同時,一定要詳細瞭解節日的起源和節日存在的意義。

在端午節凌晨家長就會給小朋友手腕上系五彩線,這是對孩子成長和健康的一種期盼。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吃粽子,每年端午節回家團聚的時候,都會一家人歡歡喜喜過節日。端午節的時候一家人在一起包粽子,談論生活和工作並且互贈禮物節日氣氛非常濃重。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說說端午節的文化傳承


端午節的粽子口感比較好,而且通過粽葉包裹的糯米清香甜蜜,遠在異鄉的人在端午節吃粽子的時候也會想家或者思念親人。端午節作為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節日,同樣彰顯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

端午節的起源和文化淵源

端午節的起源眾說紛紜,眾所周知過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是為了紀念憂國憂民的詩人屈原。相傳楚國詩人屈原對楚國滅亡無力迴天,由於亡國之痛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投汨羅江而殞身,這就為端午節渲染了一定的愛國主義色彩。


屈原是楚國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生於公元前340年,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成年之後得到楚懷王的信任,曾經擔任過任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經常和楚懷王一同商議國事,推行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和舉薦賢能的政策。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說說端午節的文化傳承


在屈原的努力幫助下,楚國一度成為了軍事和經濟的強國。公元前305年由於屈原反對與秦國聯盟,使得屈原被楚懷王放逐出都城,從此屈原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流放生涯,直到公元前278年楚國被秦國所滅,亡國所帶來的屈辱和政治理想破滅,使屈原一度悲痛欲絕,在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悲憤的屈原抱石投江。

屈原死後楚國的民眾非常痛苦,為了避免河中的魚蝦損傷到屈原的屍體,附近的漁夫和村民都自主的拿來自己家準備的飯糰,以及雞蛋等食物扔到江裡,希望通過這些食物餵飽河裡的魚蝦,這樣就不會損傷屈原的軀體。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說說端午節的文化傳承


也有的人會把隨身攜帶的竹筒中放一些糯米,既能夠吸引魚蝦又能夠起到一定的驅邪作用,避免水中動物蠶食屈原屍體。

從此以後為了表達對屈原的懷念和崇敬之情,楚國人在每年屈原投江這一天就會自覺的,將竹筒裡裝滿米和其他食品用來祭奠屈原,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和亡國的悲傷之情。

後來這些竹筒米經過進一步的簡化和改進,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粽子。從此以後每年端午節就有吃粽子的習俗了。

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和變遷,人們對美食和口味也有了不同的追求,所以就形成了現在的蓮子、綠豆、冬菇、花生、五花肉等多種材料做的粽子。

端午節習俗與文化傳承

端午節起源於古代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現在我們所知道的端午節,既是又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也是和家人團聚的重要佳節。其實端午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殷商時代,最初是古代勞動人民為了去病而舉辦的一個節日。

《大載禮記·夏小正》說“五月蓄蘭為沐浴也”。

端午節這一天大家都會通過洗浴來驅除病魔,有的地方會通過用百草水洗澡起到祛病強身的作用。現在人們在過端午節之前,也會在手腕上系五彩線以表達強身健體和去除疾病的願望。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說說端午節的文化傳承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就是為了紀念春秋戰國時期鄂伍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伍奢家族被滿門抄斬,伍子胥逃過一劫後投奔吳國,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銳之後帶兵討伐楚國為父親報仇。在戰爭中人們用黑豆粉和糯米做成磚牆來抵禦強敵。

但由於政見不同伍子胥被吳王殺害,而處斬伍子胥這一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伍子胥死後也未得善終,楚王派人將其屍體投入江中,為了紀念伍子胥人們在每年五月初五,都會將粽子和飯糰投入佳寧中,並且通過賽龍舟的方式驅趕水中的魚蝦。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說說端午節的文化傳承

端午節的起源中還有孝女曹娥的傳說,曹娥的父親在江邊彈唱的時候不慎溺水身亡,曹娥就在江邊哭了七天七夜,後來父親的屍體終於浮出水面。

其實,這種行為深受封建禮教的推崇。所以,在五月初五這一天不僅是傳統民俗節日,也是為了紀念古代先賢的正義之舉。

春秋戰國時期越王勾踐為了消滅吳國,想要通過操練水兵的方法增強軍隊素質。但是又害怕受到吳王夫差的猜疑,所以經常用娛樂的方式來操練水兵,從表面上來看就像賽龍舟一樣,宋高承《事物紀源》稱:“競渡起于越王勾踐”,這就是過端午節的另一個傳說。

端午節吃粽子與民俗文化發展

端午節吃粽子是一種比較古老的傳統習俗,在古代粽子就是的做法就是將糯米放在竹筒裡烤熟。這種方法制成的糯米不但蘊含竹子的清香氣味兒,同時也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就會用茭白葉將糯米包成牛角狀,這其實也就是比較早期的粽子。

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的食品,人們在製作粽子的時候還可以將糯米粽放入中藥,不但具有益智和除病的的寓意,而且還深受當時人們的喜愛。隨著時代不斷變遷,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也在不斷演化,尤其是粽子的種類也開始逐漸增多。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說說端午節的文化傳承


在晉代之後粽子還作為親朋好友交往的禮品相互贈送。唐宋時期在包粽子的時候人們,就會將蜜棗放在糯米里,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就說明當時的粽子,已經成為端午節期間必不可少的食品。

到了元明時期粽子的餡料越來越豐富,在製作粽子的時候會摻雜一些肉片,或者板栗、綠豆和時令水果等食物。

當然放入胡桃、松子等食物的粽子也十分受歡迎。如今在過端午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泡糯米包粽子,粽子作為端午節的傳統食品,它的實際意義其實除了飽腹之外,更多的是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

結 語

端午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從開始到現在歷經了幾千年的歷史。不但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和文化色彩,同時也是親人團聚的重要象徵。雖然不同地區的端午節習俗有一定差異,但過端午節時的習俗卻大同小異。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說說端午節的文化傳承


唐朝張建封有詩云:“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其實就是對端午節這一天的節日盛況的真實描寫。無論古人還是今人,在過端午節的時候,其實所思所想都有驚人的相似度。那就是祈禱家人團聚和安居樂業。

飲蒲酒、放紙鳶、吃粽子、划龍舟、舞獅子等,其實都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這些習俗與華夏勞動人民的智慧,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分不開。

雖然現在的端午節人們更注重的是飲食,但卻從未忘卻端午節的真正意義與傳承。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端午節對於華夏民族來說,更像是一種精神象徵。

【參考文獻】

李穎《端午節文化精神研究》

周娟《端午節日文化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孫正國《端午節的文化精神與文化保護》

都春屏《民族精神與端午文化構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