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京劇藝術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其唱腔融合了"西皮"與"二簧"。

京劇分為四大行當分別為生,醜,淨,旦。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

中國的京劇藝術

T45《京劇臉譜》

京劇藝術被稱為"國粹",走遍世界各地,成為介紹、傳播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分佈地以北京為中心,遍及中國。

2010年11月16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1、 T87《京劇旦角》特種郵票

京劇旦角是京劇中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份的女性的一類角色的總稱。旦角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中國的京劇藝術

T87 《京劇旦角》特種郵票

正旦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

花旦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著短衣裳,有時穿長衣裳,也繡著色彩豔麗的花樣。人物性格大都活潑開朗,動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說白為主,說白主要是京白,韻白較少。

刀馬旦大都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拋、擲、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較重唱、做和舞蹈。

武旦扮演擅長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著重武打,特別是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與刀馬旦的區別,過去主要有二點,一是武旦踩蹺,刀馬旦不踩蹺;二是武旦有 "打出手",刀馬旦無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唸。

花衫是本世紀20年代以後,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它是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為一爐,創作出的一種唱、念、做、打併重的旦角行當,人們把它命名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結合)。

老旦專門扮演老年婦女角色的行當。扮相、身段、臺步都與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點。演唱用本嗓,唱腔與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轉迂迴的韻味。

2、2001-3 《京劇丑角》特種郵票

中國的京劇藝術

2001-3 《京劇丑角》特種郵票

丑角是中國戲劇的一種程序化的角色行當,一般扮演插科打諢比較滑稽的角色。文丑以做工為主,武丑以武打為。

3、2007-5 《京劇生角》特種郵票

中國的京劇藝術

2007-5 《京劇生角》特種郵票

生角,五角之一(旦角、生角、丑角、淨角、末角)戲劇角色之一,泛指淨、醜之外的男角色。南戲,明清傳奇多扮青壯年男子。今通常指老生。中國戲曲表演主要行當之一。按其扮演人物屬性、性格特徵和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老生、小生、外、末、武生、娃娃生等類。

4、2008-3 《京劇淨角》特種郵票

中國的京劇藝術

2008-3 《京劇淨角》特種郵票

淨角是京劇表演主要行當之一,俗稱花臉。以面部化妝運用圖案化的臉譜為標誌,音色宏亮寬闊,演唱風格粗壯渾厚,動作大開大闔,頓挫鮮明。京劇形成以後,對淨角的表演藝術進行了磨鍊和提高,扮演人物的範圍不斷擴大,藝術上更為豐富和成熟。根據淨角所扮演的人物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又分大花臉、二花臉和武花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