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做为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天台山好像只是在小说中听过,现实中在哪里有什么名都不知道。知道这个山和去这个山,全是因为西湖龙井。


去了才知道,这个山简直特别特别有名......然后我又问了些人,但好多都没听过。好奇怪啊。查了一下,这个天台山并不是十大名山之中。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据说,天台山产茶的历史略早于四明,其人工植茶的历史也为江南一带最早,是名副其实的茶乡肇始之地,被称为“江南茶祖”,素有“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之美誉。

据说,天台山有可能是西湖龙井茶树真正的发源地。

据说,天台山是日本、韩国茶叶栽培及茶道文化的源头。

据说,茶圣陆羽曾亲至天台山考察。

据说,这还是活佛济公的故里......李白也来游过,还有明代大旅游家徐霞客,三上天台山呢。

很多地方,如果你不去,哪怕离得很近。你也会和很多传说相错过的。说起来,没有到天台山前,我只知道那里有个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却不知道原来,那里竟然还是中国最早产茶地之一,更是有葛仙茶圃,而且还是智藏献茶并且为隋炀帝治疾的地方。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看看介绍,多漂亮啊?

天台山风景区坐落在浙江省东中部天台县境内的天台山,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是浙江省东部名山,东连宁海、三门,西接磐安,南邻仙居、临海,北界新昌,绵亘浙江东海之滨。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说了一堆废话,接下来讲讲本文要讲的哪些内容:

西湖龙井肯定是要讲的,龙井毕竟是一切喝绿茶的基础。讲龙井的已经很多了,如果和人家一样的,我不讲......要讲的就是不一样的。静等——揭秘。

既然要扒西湖龙井,那就从西湖龙井的起源扒起吧。

西湖龙井茶树是否来源天台山?由什么人引种?这个问题,一直是很有争议。

目前说的最多的,以下这种:

据说,西湖龙井茶树种起源浙江天台山

据说,由南北朝大诗人谢灵运从天台山引种过来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然后就有人会问,谢灵运一生一贯喜欢游山玩水,为什么偏偏就选择了天台山?而且,在此之前,大概8000年以前就有,从杭州跨湖桥出土的茶籽、茶釜及相关考古发现。怎么解释?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排除西湖龙井茶树源于天台山的解释,但是,苏东坡坡到杭州考证西湖茶树后写下的《送南屏谦师》,乃谢灵运在下天竺译经时从天台携来。

对于这种说法,其实也不正确的。首先,我们应该都知道龙井茶得名于龙井,也就是现在的龙井村,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茶叶大多以地方命名。龙井原名龙泓,传说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其次,葛洪的爷爷,葛玄是祖孙曾在天台山华顶修炼,并在华顶归云洞口植茶,曰“葛玄茗圃”。而比谢灵运早出生100年出生的葛洪,有没有可能早就先于谢灵运将天台茶引种到龙井村?

所以第二种也可以排除?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那么,到底是不是由谢灵运从天台山引种呢?关于这个问题先留一下,我们先来说说,龙井的开山茶鼻祖——辩才。

对于辩才,历史上记载很不明确。百度百科辩才词条中,只有这样介绍:

辩才法师,俗名徐无象,浙江临安于潜人,皇恩赐紫衣,并加赐法号“辩才”。北宋元丰二年,辩才从上天竺退居龙井村寿圣院,在狮峰山麓开山种茶,品茗诵经,以茶学文。

宋神宗为什么会找上他?辩才为什么十岁就开始出家为僧?而又为什么六十八岁开始隐居?之前辩才师承了谁?到底去了哪些地方?遇到了些什么人?学到了什么东西?凭什么成为龙井种茶第一人?

这一切,都成了谜。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天竺山(寿圣院)——曾经坟冢荒丘的蛮荒之地,为什么因为辩才的到来变得热闹非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古时,用这两句话来说天竺山特别合适。一座五百米不到的小山,古代却十分出名。就是因为有茶,各官僚贵族不提,那些大和尚也不讲,我们只说在天竺山待过的名士文豪,邗沟居士苏东坡、邗沟居士秦观、茶圣陆羽在这山待过。葛洪在那练过丹,不过好像是失败了。甚至,名传千年的龙泓亭上点龙茶亦和这山有关系。

说说这山的从前吧。山上有个名刹,叫天竺寺,又叫天竺佛国,光听名字就知道这寺庙和印度有关系了。是的,这里,曾经是辩才的住持道行,而更早的时候,1600多年前,西印度天竺僧慧理云游入浙,来到了这里,因为他,这山这寺才有云巢之名吧...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为什么来到这里呢?因为古时有说法,慧理登天竺山(当时叫武林山)时,见有一峰,叹道:“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时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故山名“天竺”。

天竺寺原为专佛经翻译的灵隐分院,直至唐永泰年间(765 766)才由朝廷赐额成为独立的佛寺,包括上、中、下三天竺。由于灵隐寺与天竺寺的僧众对茶的需求,就如《茶经》中所载,两寺开始了植茶、制茶的历史,而寺僧的精心培育和管理,使得灵隐、天竺产茶一直延续了优秀的品质,成为杭州西湖龙井的源头,与西湖的水、山间的佛寺一起发展、发扬,传承延续下来。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接上回

除了天竺佛教的传承之外,到底是什么因为让辩才成为龙井种茶第一人呢?

我们先看看辩才的履历:

第一、辩才十岁的时候,父母亲把他送到西菩山明智寺出家为僧,师从僧人法雨禅师。辩才天资聪颖,好学精进,博学强记。

第二、辩才十八岁离开西菩山明智寺,来到杭州上天竺寺,师从慈云法师,学习天台教义,深得慈云真传,学行并进。慈云圆寂后,又师从明智韶师,学《摩诃止观》。在名师指点下,辩才道行渐高,行化东南,在吴越一带很有名望。

第三、辩才法师二十五岁的时候,宋神宗闻其德行,特恩赐紫衣袈裟,并赐法号“辩才”。此后,他代韶师讲法长达十五年之久,住持大悲宝阁院前后又长达十年之久。

第四、嘉佑末年(1063),辩才作为第三代祖师,在上天竺住持法席长达17年之久,上天竺也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大丛林。

第五、元丰二年(1079),年届古稀的辩才法师从上天竺退居南山龙井寿圣院。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再回头看,辩才八十岁隐居龙井村寿圣院。

辩才主持法席的17年里,也不是一帆风顺,出过些意外,原因来自于朝廷的党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因为大文豪苏东坡和辩才相交莫逆,在苏东坡的政敌吕惠卿当政时,遭到杭州僧人文捷的排挤,一度被迫离开上天竺,回於潜老家西菩寺去暂住了一段时间。多行不义必自累,后因文捷和尚违规佛门戒律,替权贵预卜功名仕途敛财,与众僧反目。讨伐呼声直达京廷。第二年吕惠卿又下了台,文捷免职被逐,辩才又被诏回上天竺。

辩才回到天竺后,见已面目全非。一些佛门戒律已被文捷践踏殆尽。他对僧徒说:“我筋力衰疲,劳于接应,不如找个僻静庵地,以度余年。”又说:“天竺之南山,山深而木茂,泉甘而石峻,我愿去那边终老。”僧徒们见无法挽留,就在龙井村觅得寿圣院敝屋数间,经众人出资出力,很快就将破旧的寿圣院修缮一新,寺院得到振兴,辩才退居于此后,信徒名士又接踵而至,这个原来尽是坟冢荒丘的蛮荒之地又热闹非凡,辩才在龙井寿圣院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十年。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辩才发现龙井之地泉若甘露,云雾缭绕,土地肥绵,气候温润,是植茶叶的好地方。于是他组织僧徒们在龙井寿圣院后面的山上广垦荒地,开辟茶园。

讲到这,估计大家都明白了。除了天竺佛教传承之外,到底谁才是龙井茶真正的开山鼻祖?这个问题估计所有的习茶之人都苦苦思考过好久,要是我说,龙井茶的鼻祖,是佛教传承,会不会有人骂我?前面文章中讲过了,特别是唐之后,很多道门经典亦是靠佛门保存了下来...所以你骂我也没用,因为就是个和尚隐居龙井村,恰巧种了茶,如此而已。

也许大家会发现,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只是后人复杂化了,再把各种传说强拉着,就让人思维进入了牛角尖,越想越云里雾里。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再说个故事:

北宋元丰七年(1084) 六月初一,曾两任杭州知州、晚年定居杭州的,到寿圣院拜访辩才。辩才在龙泓亭烹小龙团茶款待赵抃,两人品茶吟诗,相谈甚欢。

那么,龙泓亭上点的“龙茶”是哪种茶?

接下来会相对比较枯燥无味,而且有点长。

小龙团茶是怎么来的?小龙团茶是“龙井茶”吗?“龙泓亭上点龙茶”“几度龙泓瀹贡茶”,你看的明白吗?什么是龙茶?什么是贡茶?为什么在龙井之地龙泓亭上,用龙井之水瀹点龙茶,而不是“龙井茶”?这一问,带领大家一起,去追寻远古的小龙团茶的起源。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说到小龙团茶的起源,目前流行的也是有几个版本,第一个出自庄昭选注的《茶诗三百首》下,原文是这样说的:

“点,即泡茶。龙茶,即龙井茶。”

第二种出自欧阳修《归田录》曰:

“茶之品,莫贵于龙凤。庆历中, 蔡君谟为福建路转运使,始造小片龙茶以进,其品绝精,谓之小团,凡二十饼重一斤,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每因南郊致斋,中书、枢密院各赐一饼,四人分之,宫人往往镂金花于其上,盖其贵重如此。”

另外还有,北宋学者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说:

“建茶盛于江南,近岁制作尤精,龙凤团茶最为上品,一斤八饼。 庆历中, 蔡君谟为福建转运使,始造小团以充岁贡,一斤二十饼,所谓上品龙茶者也。”

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而我,是相信第二种的。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那么,小龙团会不会是寺院自制的贡茶?可称为龙井茶的前身?其实不然

先列出来几条:

第一、建茶以外未见其它茶区制造过小龙团茶

第二、皇家贡品不能随意仿制

第三、辩才是能够得到小龙团茶的

第四、当时杭州另有贡茶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接下来,分开来细说。

1、建茶以外未见其它茶区制造过小龙团茶

除蔡襄督造的福建贡茶小龙团茶外,我还没看到其它地方也出小龙团茶。因此,赵抃诗中的小龙团、龙茶并非寺院所产,而是宋代享有盛誉的朝廷贡茶福建小龙团茶。辩才诗中的贡茶,则泛指多种贡茶。

小龙团茶是蔡襄任福建路转运使时,为皇家督造的贡品,以后成了建茶的专利,未见其它茶区制造过。宋代有多种名人诗文写到“小龙团茶”、“龙茶”或“小龙茶”,指的均为福建贡茶小龙团茶。

2、皇家贡品不能随意仿制

古代由于严格的封建皇权等级制度,凡是与皇家沾边的事物,不论朝廷命官,还是布衣百姓,都会肃然起敬,回避还来不及,那里敢随便乱称贡品。小龙团茶的专用图案,宫人附上的装饰金花等等,都是皇家的专利符号,没有特许,是不能随便乱用的,远比今天的商标、专利管制严格。如果随意“傍贡品”,小则对皇上不恭,大则是欺君之罪。绝不是像今天这样,随便什么特产,都可随意编造传说故事。

当时辩才住持的上天竺寺未见贡茶记载,仅在赵抃诗中出现,就说由该寺出产,是没有说服力的,更不要说制造过小龙团茶了。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3、然而,故事并未结束。按照这个逻辑推想,辩才招待赵抃的“龙茶”,亦应是龙团贡茶。那么,应该有人会问,辩才何以能得到当时皇帝及其权臣和亲贵才能享用到的龙团贡茶?

先写专业的高大上的装一装。

首先,贡茶在宋代,经常用来作皇帝赏赐之用

比如:苏轼被下放到杭州任知州时,有一天朝中一名使者突然来杭,悄悄对苏轼说:“我离开京师前向官家辞行,官家带我到一个柜子旁,从柜里取出一包东西,悄悄对我说,把这个赐予苏轼,不得让任何人知道。” 苏轼接过这包东西打开一看,原来是一斤贡茶,封口题字还是御笔呢。

这样就确定了

说到这个还得再重复一下前文提到的:高僧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尊重的特殊群体,上至帝皇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想听他说法、超度、做佛事,辩才曾担任上、下二天竺寺的住持,门徒逾万人。因精通佛典经论,道行高洁,御赐紫袈裟及“辨才大师”称号,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耀,也说明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皇亲国戚请他说法、做佛事,赏赐小龙团茶等各种贡品是完全可能的。

然后再说,辩才与各大文豪关系不一般,交情深厚。尤其是与两度出仕杭州的大学士苏东坡交情深厚。关于这些也不讲太多了,因为几乎都能百度到的。然后就成了目前大家看到的:辩才作为一代高僧,朝廷或名臣巨公将所得贡茶与人分享,也是情理之中,再用这一上好名茶招待神交之友赵抃,自不在话下。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4、最后,当时杭州另有贡茶

南宋《咸淳临安志》记载当时的贡茶有:

“岁贡,见旧志载,钱塘宝云庵产者名“宝云茶”,下天竺香林洞产者名“香林茶”,上天竺白云峰产者名“白云茶”。由此可见,西湖所产茶虽有入贡,如白云茶、香林茶、宝云茶等 ,但历史文献上那时并无出现“龙井茶”。

当然,“龙井茶”虽然未曾“出席”这场西湖茶话,但辩才以龙井之水点茶,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不容置疑。至今“龙井茶”的冲泡,若要尽显其真,泡出至味,仍然离不开当地的山泉,如龙井水、虎跑泉等。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说,辩才赵抃之会,也给后来的“龙井茶”崭露头角来了一个极好的“前奏”。宋时龙井寺是否有茶,至今尚无定论。然而,我们把赵抃与辩才在“龙泓亭上点龙茶”这段佳话作为西湖龙井茶史的缘起,却是那么的自然!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这篇文章写得又乱又杂,我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看得下去。哪怕有一人有所得,也不枉偶这么懒的人写这么多了。这叫机缘吧?总结一下:

现在关于龙井茶的历史发展的讨论很多,很多人倾向用传说故事给茶叶添加神秘色彩。我想说的是:

从历史文献记载看,“龙井”或“龙井茶”的出现,是相当晚的。当然,我们拎出来用时间说话,可能更好理解:

比如,唐宋时期的龙井茶,并非称为龙井茶。称为天竺茶、灵隐茶。

比如,宋朝称为宝云茶、白云茶、香林茶。

比如,龙井和元朝基本上可以说没有一毛钱关系。

比如,在明代中后期,以“龙井”指称或代称当地出产的茶,开始见之于杭州乡邦文献。

所以,大家应该都明白了,龙井茶是成名在先,得名在后。无论是龙井的传说故事,还是,都有关于龙井发展历程的记载,而这些内容网络上很多了,就简单提一下,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接着,细说。

第一、唐末到宋初这段时间,西湖群山、尤其是天竺、灵隐等寺院周边,产茶历史悠久,但是还没有龙井茶之名。

拿出古书秘籍——《茶经》

翻开你就看到了,明明白白写着:

“杭州临安、於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

是的,这是对杭州西湖产茶的最早描述。杭州所属的临安、於潜二县茶叶主要产于天目山,当然,认真再读一遍,你就会发现,原来当时杭州与安徽舒城所产的茶叶在品质上居然相同,而在杭州钱塘只有天竺和灵隐二寺所产茶叶品质较好。

既然西湖茶在唐代已有文字记载,那同时也就告诉我们,西湖茶在唐代以前就已出现。但究竟出现在唐前的哪个朝代,陆羽也没能告诉我们。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第二、直到宋代,西湖产茶比唐代已有诸多发展。

南宋《淳祜临安志》写着:

“上天竺山后,最高处谓之白云峰,于是寺僧建堂其下,谓之‘白云堂”山中出茶,因谓之‘白云茶’。”

“下天竺岩下,石洞深窈,可通往来,名日‘香林洞’。

慈云法师有诗‘天竺出草茶,因号香林茶”其洞与香桂林相近。”此外,西湖北山宝云山也产茶,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说:“宝云茶、香林茶、白云茶,又宝严院垂云亭亦产。”

由此可见,

1、茶区扩大了,从西湖之西山伸展到了北山。

2、所产之茶各有其名,或日“白云”、“香林”,或称“宝云”、“垂云”。

3、品质提高了。

宋《图经》云:“杭州之茶,唯此(指宝云茶)与香林、白云所产入贡,馀不与焉。”西湖之茶至宋代已成为朝廷贡品。

4、西湖茶以“草茶”蜚声全国,在宋代上下崇尚经蒸碾紧压而成的团饼之时,不入时尚潮流的西湖“草茶”竟然入贡,这是开风气之先的。这也表明了龙井茶叶采、制方法的独特,品质的优异。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第三、到了元代

“元四大家”之_的虞集与好友邓文原等游龙井,品尝了用龙井泉水烹煎的雨前龙井新茶,留下了《次邓文原游龙井》诗:“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同来二三子,三口因不忍漱。”这是最早明确记述品饮龙井茶的文字。

第四、龙井茶的出名是在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罢造龙团”、“叶茶上供”这一茶叶采制变革的措施,一改宋元时上贡团饼茶的旧制和朝野饮茶的习惯,把“叶茶”(龙井“草茶”)作为唯一贡茶,催生西湖龙井茶在明时迅速崛起。明时原局限于龙井一地,茶园不过十数亩,由于求索者众,供不应求,龙井四周山民与寺僧都种起了茶树,到明万历年问,“北山西溪,俱充龙井”(高濂,《遵八生笺•饮馔服食笺》“茶泉类”)。明万历年间(1573—1620)《钱江县志》载:“老龙井其地产茶为两山绝品。”自此,龙井茶开始有了自己的美名,香林茶、宝云茶也便销声匿迹了。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第五、清代是龙井茶的鼎盛时期。

由于清高宗乾隆的厚爱,龙井茶不仅入贡,还成为朝廷对大臣的恩赐品,“杭州龙井新茶,初以采自谷雨前后为贵,后则于清明节前采者入贡,为头纲。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瀹之,微有香,而未能辨其味也”(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巡游,四次到西湖茶区观茶、品茗、赋诗、作歌,更提升了龙井茶的声誉。

第六、民国初期

据1932年《农声》第160期刊载的一份调查资料介绍,当时龙井茶产区已形成南山、北山、中路三区。南山区包含龙井、满觉陇、翁家山、虎跑、理安寺等二十二处,有茶园1100亩、茶户一百三十户;北山区包含铜佛寺、上宁桥、金祝牌楼三处,有茶园30亩、茶户十五户;中路包含狮子峰、云栖、灵隐、天竺、桃源岭等二十二处,有茶园1220亩、茶户七十户。三区合计有茶园2350亩、茶户二百一十五户。

1931年,龙井茶产量已达七百三十余担。产量高的年份在八九百担之间。又因龙井茶各个产区的小气候环境和炒制技艺的差异,茶叶品质各具特色,国民政府农商部应商家申请,准予龙井茶以“狮”、“龙”、“云”、“虎”四个字号为商标注册。当时这四个字号内的龙井茶都称“本山茶”。相邻地区采制的称为“四乡龙井”。

但由于国民政府腐败,导致西湖茶区大批茶园荒芜,茶农过着民不聊生的生活。当时流传着“茶园荒荒产量低,重重剥削透不过气,手采龙井肚中饥,一斤明茶一斤米,卖卖出眼泪”(流传于西湖乡)、“大清宝地在山湾,每天早上挑一担,一只窠(米)袋一只篮,卖了回来赶中饭”(流传于龙坞乡)等俗语,生动地描述了当时茶农的生活情状。

你所不知道的“龙井”——从前身、引种、龙团茶说起

最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茶农们都有了自己的土地,龙井茶迎来了春天。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