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寶塔詩茶》唐·元稹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和利用茶的國家,中國的茶歷史悠久,中國的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自然是茶文化的宗主國。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中華民族的茶文化發於神農氏,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


溯源

最早關於茶文化的記載出現在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 相傳農之神神農氏吃了一種草後不幸中毒,茶葉汁流入口中才保住性命。從此茶就成了解毒的特效藥。《神農百草經》的成書不會晚於西漢初年,這應該是我國過於茶文化最早的文字記載。


發展歷程

西周時期,晉·常璩的《華陽國志·巴志》中提到:“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


到了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王褒《僮約》

在宋元時期,茶區繼續擴大,種茶、製茶、點茶技藝精進。宋代茶文化發達,出現一批茶學著作。宋元之際,劉松年《盧仝烹茶圖》、趙孟頫的《鬥茶圖》等更是中國茶文化的藝術珍品。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劉松年《盧仝烹茶圖》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趙孟頫《鬥茶圖》

到了唐代茶文化已逐漸形成。隨著茶事的興旺和貢茶的出現,加速了茶葉栽培和加工技術的發展。此外,開始使用專門的烹茶器具, 飲茶的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由之前的粗放式轉為細煎慢品式。


唐代的飲茶習俗蔚然成風,對茶和水的選擇、烹煮方式以及飲茶環境越來越講究。

盛唐茶文化的形成,與當時佛教的發展、科舉制度、詩風大盛、貢茶的興起、禁酒等等均有關聯。


公元780年左右,陸羽著成《茶經》,闡述了茶學、茶藝、茶道思想。陶瓷迅速發展,陸羽《茶經·四之器》中,從所列茶具可以看出,唐朝煎茶飲茶的用具非常繁雜。唐朝當時皇宮貴族多用金銀茶具,而民間卻以用陶瓷茶具為主。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法門寺出土的唐代茶具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唐白瓷茶具

茶文化的興盛時期在宋代。到了宋代,茶文化繼續發展深化,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


在學術領域,由於茶業的南移,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茶學研究者傾向於研究建茶。


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由於南北飲茶文化的融合,開始出現茶館文化,茶館在南宋時稱為茶肆,當時臨安城的茶飲買賣晝夜不絕。此外,宋代的茶飲活動從貢茶開始,又衍生出“繡茶”“鬥茶”“分茶”等娛樂方式。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局部)

宋人讓茶事成為一項興旺的事業,但也讓茶藝走向了繁複、瑣碎、奢侈,失去了茶文化原本的樸實與清談,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唐代茶文化的精神。


相對於唐代,茶具開始趨向於簡潔,主要有茶碾、茶磨、茶盞、茶筅和湯瓶等。茶具所用材料除陶瓷外,也用金銀,且以“金銀為上”。到明代中葉,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興亡,加之開國之艱難,在茶文化呈現出簡約化和人與自然的契合,以茶來顯露自己的苦節。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茶具圖贊》上的宋代茶具

元明清時代是茶文化的持續發展時期。此時茶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品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攝泡祛”,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等。晚明到清初,精細的茶文化再次出現,製茶、烹飲雖未回到宋人的緊瑣,但茶風趨向纖弱。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唐寅《品茶圖》

進人明代以後,茶葉的加工和飲用發生了巨大變化,茶具的種類、風格、造型也出現了大變革。除邊疆人民飲茶用煮飲外,散茶的泡飲增多,不用煎煮而用開水沖泡,因而茶具種類簡化。


江西景德鎮青花瓷、白瓷異峰突起。青花瓷不僅國內流行,而且名揚海外。為了更好鑑賞茶湯、茶芽或茶葉之美,茶具也推崇以白為上。明代時,品茶用具瓷色尚白,器形貴小,當時許多的瓷窯多生產小而精巧、色白的茶具。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明代永樂甜白釉菱花式茶盞

明代中期以後,開始注重“茶味”,講究“壺趣”,出現了用瓷壺和紫砂壺的風尚,其中江蘇宜興的紫砂壺最負盛名。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明代供春六瓣圓囊壺


茶染

“茶染”技藝所用的染料和布料基本上都是天然產物,“茶染”在取材的源頭就具有影響深遠的環保應用價值。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簡易茶染步驟

“茶染”的染料可以是新鮮的茶葉,也可以是篩選食用茶葉後所廢棄的碎茶末,甚至是過期的茶葉、茶渣都可以拿來用作“茶染”的染料,可謂是廢物利用、變廢為寶的環保行為。“茶染”製作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也具有可再生的環保應用價值。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茶染毛巾


生活中的茶文化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茶文化在漢民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茶禮還是我國古代婚禮中一種隆重的禮節的。明·許次紓在《茶疏考本》中說: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成婚以茶為識,以為茶樹只能從種子萌芽成株,不能移植,否則就會枯死,因此把茶看作是一種至性不移的象徵。所以,民間男女訂親以茶為禮。同時,還把整個婚姻的禮儀總稱為三茶六禮。這是最尊敬的禮儀。


這些繁多的步驟,此刻當然沒有了,但婚禮的敬茶之禮,仍沿用成習。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所謂三茶:

三茶,就是訂親時的下茶,成婚的定茶,同房時的合茶。下茶又有男茶女酒之稱,即定婚時,男家除送如意壓帖外,要回送幾缸紹興酒。婚禮時,還要行三道茶典禮。三道茶者,第一杯百果,第二杯蓮子、棗兒;第三杯方是茶。吃的方式,接杯之後,雙手捧之,深深作揖,然後向嘴唇一觸,即由家人收去。第二道亦如此。第三道,作揖後才可飲。


價值與作用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新和發展。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謂,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即是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品茶等習慣與中國的文化內涵和禮儀相結合形成的一種具有鮮明中國文化特徵的一種

文化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禮節現象


茶文化是中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國不僅是茶葉的原產地之一,而且,在中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區,至今仍有著豐富多樣的飲茶習慣和風俗。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茶更多地出現在詩文裡,出現在意識形態上,它被賦予了更多的象徵意義,內涵被抽象化了。我們把茶當做清淡的代名詞,說到茶,我們裡面會聯想到一種清心寡慾,寧靜淡泊。茶文化和酒文化是中國最有影響力和影響最深遠的兩種文化,茶是清淡、寧靜的象徵,而酒是濃烈、進取的象徵。


茶文化以茶德為中心,提倡對人尊敬,重視修生養德,提高人們生活質量,豐富文化生活。品嚐名茶、茶點,欣賞茶具,觀看茶俗茶藝 ,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茶葉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茶點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茶具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茶藝

茶文化促進開放,推進國際文化交流。上海市閘北區連續四屆舉辦國際茶文化節,擴大了閘北區對內對外的知名度。國際茶文化的頻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國界 ,廣交天下成為人類文明的共同精神財富。


神農給中國人的饋贈 古今論茶

茶文化不僅深入到人們物質生活的各個層面,還深入到人類精神世界中,滲入到文學、哲學、宗教、美學、歷史、考古、藝術、民俗、交通等各領域,成為中華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End————


版面設計:韓瀟

小組成員:王吟秋 韓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