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三招”約束高息攬儲 控制銀行負債成本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者按:近日,央行印發了《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下稱《通知》),其中明確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將存款利率管理規定和自律要求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

此前銀保監會曾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要求嚴打結構性存款混淆概念、暗示保本的行為。加上此次央行的通知,目的在於規範銀行高息攬儲行為,推動銀行負債端成本的切實下降。

央行出手 約束銀行高息攬儲

央行《通知》主要涉及三點,一是各存款類金融機構應嚴格執行中國人民銀行存款利率和計結息管理有關規定,按規定要求整改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等不規範存款“創新”產品;

二是中國人民銀行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加強存款利率自律管理,並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範圍;

三是中國人民銀行將存款類金融機構執行存款利率管理規定和自律要求情況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同時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將上述情況納入金融機構合格審慎評估。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2019年監管就已要求銀行立即停止辦理關於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的相關業務,並逐步壓縮該類業務存量,到2020年底過渡期結束後,該類產品餘額為零。

而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成立於2013年9月24日,是由金融機構組成的市場定價自律和協調機制。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在符合國家有關利率管理規定的前提下,對金融機構自主確定的貨幣市場、信貸市場等金融市場利率進行自律管理,維護市場正當競爭秩序,促進市場規範健康發展。

市場分析認為,結合此前禁止假結構性存款的要求,此次《通知》將結構性存款保底收益率納入自律管理,同時將利率管理規定執行情況納入MPA定價行為管理,是環環相扣的“三連擊”。

控制銀行負債成本或還有後招

2019年10月,銀保監會發布《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結構性存款業務的通知》,嚴打結構性存款混淆概念、暗示保本的行為。該文件要求嚴格區分結構性存款和一般存款,結構性存款銷售應當參照銀行理財銷售規定,並進一步加強投資者保護。

不論是整頓結構性存款高息攬存行為,還是叫停定期存款提前支取靠檔計息,上述政策出臺的一個重要目的,在於推動銀行負債端成本的切實下降。

據《證券時報》報道,國信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劍表示,存款是銀行的主體,存款利率居高不下,導致信貸利率也難降。目前,政策部門開始設法逐步壓降存款成本,進而引導貸款利率進一步下降。

光大銀行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也表示,進一步加強銀行體系負債成本極其重要,是今年外部監管和銀行內部管理的重點工作。一方面,促進銀行對實體讓利需要銀行控制負債成本;另一方面,今年前兩個月銀行核心負債成本上行壓力未減,兩種力量已經對今年銀行業息差形成擠壓。下一階段,仍可能會出臺控制銀行體系負債成本的相關政策,通過利率自律機制約束定期存款上浮、控制大額存單價格、規範“創新”活期存款等都是可選項。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有鑫表示,目前在疫情影響下,國內生產尚未完全恢復,物價高企,貨幣政策暫不具備大規模寬鬆的條件,預計進入4月份,隨著復工復產的推進,物價將逐步回落,而國內經濟增長的壓力將對貨幣政策提出更多要求,央行屆時可採取更多行動。

存款降息預期升溫 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

受存款高成本與降低融資成本雙重承壓,更多的金融人士依然希望下調存款基準利率,進而改變困局。

目前,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是1.5%,而CPI最近已經超過5%,即便按照2019年CPI為2.9%來看,居民的實際存款利率已經是負的。據《財經》報道,瑞銀證券(UBS)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表示,降低存款基準利率可以為貸款利率下降提供多的空間。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認為,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僅同比上漲1.5%,通脹水平整體可控。隨著翹尾因素消退和結構性漲價因素回落,通脹中樞將逐漸下行,預計二季度開始逐步回落至溫和水平,為降息打開更大空間。

“降息宜早不宜遲,四月中上旬或是降息的最佳時間窗口。”溫彬說,如果CPI漲幅還在高位,那麼下調存款基準利率10-15個BP是適宜的。反之可降息25個BP。根據測算,降息25個BP,則可以改善整個銀行負債成本達千億。

不過,在啟動降息前,溫彬認為,仍需繼續採取其他貨幣政策工具引導市場利率下行,特別是降準(含定向降準)仍有下降的空間和必要,降準幅度大,就可以釋放更多的長期低成本資金到銀行體系,一定程度上減輕降息的壓力。

特別需要注意是,活期存款客戶屬於長尾客戶,資金多源於企業結算性資金、沉澱存款,對利率的敏感性並不高,降低活期存款基準利率不會造成資金大幅的流失。多位金融人士認為,在當前的特殊時期,應該將視角放在主要矛盾上,降低存款基準利率的初衷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進而帶動經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