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真的不修長城嗎?

康熙:我們不需要長城

對歷史稍有了解的國人都知道秦

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當然現今我們在北京看到的旅遊景點是明長城。可是你聽說過清朝修長城嗎?

在明面上,有清一代,確實沒有修築過明代一樣的邊境長城

這是康熙定下的規矩。

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城。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聖祖仁皇帝實錄》

據《聖祖仁皇帝實錄》記載,1690年清軍擊退準格爾汗國後,康熙決定於次年舉行會盟,接受喀爾喀蒙古各部的歸順。

在會盟過程中他說了上面這段話。

他的懷柔政策成為了清朝對蒙古諸部的既定國策。此後直至清朝滅亡,朝廷確實也沒有為了防備蒙古而在傳統農耕和遊牧邊界線上再修築長城。

但是如果你認為清朝沒有長城,那可就大錯特錯了。

然而還是修了“柳條邊”

如果把“柳條邊”算進長城體系的話,清朝不僅修長城,而且修的不比前代少多少。

所謂“柳條邊”,就是一道總長度達到1300餘公里的土堤,堤上“插柳結繩”,外側挖一道深八尺的壕溝與土堤一道組成一道屏障,將清朝的老巢東北平原圍的嚴嚴實實。為了守衛這道屏障,柳條邊和真正的長城一樣,設有城門、瞭望臺和兵營。進出邊門的人沒有通行證或者私自翻越柳條邊被發現,那可就慘了。

清朝真的不修長城嗎?


即使是在康熙在世的時候,這項工程也沒有停止,仍在繼續修築擴建。

地理常識告訴我們,清朝時代關內人多地少,關外地廣人稀,這道宏偉的防線是用來防備誰的,不言而喻。

而且對於康熙號稱要以懷柔對待的蒙古,他也並未拆除原來用來防備他們的“柳條邊”。

清朝真的不修長城嗎?

沙俄成最大贏家

清朝統治者的本意是保護其“龍興之地”,如果未來關內有事,還可以退回關外繼續過漁獵生活。然而清政府想不到的,他們苦心經營二百餘年的“柳條邊”,雖然確實有效抵禦了蒙古人和漢人開發東北平原,但是卻造成整個東北邊境人煙荒蕪、防禦廢弛,沙俄從西伯利亞侵入黑龍江流域時,如入無人之境(他們至始至終一直把清朝的所謂“滿洲”當成無主地)。清政府完全無力抵擋。

甚至連朝鮮人也看到清朝邊境的空虛,人為製造了本沒有任何爭議的“爭議地區”。

清朝真的不修長城嗎?

結語

總的來說,柳條邊是一道非常沒有遠見的工程,它雖然出色地完成了主人賦予的任務,但是卻給後世子孫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後期的清朝皇帝也發現了其中的弊端,逐步將它廢除,最後還演變為鼓勵民眾到東北拓荒,才有了後世“闖關東”的故事。

所以說,不修長城不過是清朝皇帝的自我標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