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搶了顏回的地位嗎?孟子是何時被尊為“亞聖”的?

孔孟之道是如何成為儒家首推的?孟子是孔子徒弟嗎?作為一個山東人,我帶你去看一下。

孟子搶了顏回的地位嗎?孟子是何時被尊為“亞聖”的?

孟子像

現在一說到儒學或儒教,便立刻令人想到“孔孟之道”,彷彿二者自古以來就是同義語。常人這樣理解,並不算錯,因為將儒學和孔孟之道當作一回事,確乎有上千年曆史了。所謂“獨尊儒術”,自漢武帝時代始,但那時所尊的儒術,並非“孔孟之道”,而只是“孔子之術”。

有人說,《孟子》在漢文帝時已置博士,文帝是武帝的祖父,可見在獨尊儒術之前已經孔孟並尊了。這話不準確。《孟子》置博士說,最早見於趙岐的《孟子題辭》。趙歧生活於東漢晚期,上距西漢文帝約三百年。這三百年裡,出現過《史記》《漢書》,也出現過議論孟軻內容的《論衡》《風俗通》等書,卻都沒有透露消息,那麼趙岐的說法自然不可盡信。雖然如閻若琚、焦循那樣的考據名家,都力證趙說不誤,但他們僅能止於推論,反而更使人相信趙說缺乏可靠的歷史佐證。

孟子搶了顏回的地位嗎?孟子是何時被尊為“亞聖”的?

趙岐像

其實,豈止漢代沒有孔孟並尊,而且在東漢以後的五百年間,連孔子也沒有被獨尊,公元前後劉歆為了幫助王莽做皇帝,將孔子降了一級,說周公才是儒教的教主,孔子只是傳播周公所定禮樂制度的第一個傳教師。直到唐初,周公還是“先聖”,孔子仍然屈居“先師”,在國立大學舉行祭祀先儒儀式時,座位排在周公側面,不能正面接受皇太子奉獻的“太牢”。至於孟軻,連站在周孔兩邊陪祭的權力都沒有,更談不上並尊了。

唐太宗用殺兄逼父的手段披上龍袍以後,下令將周公廟從太學裡遷出去,從此孔子才由“先師”升為“先聖”。唐太宗同時下令封孔子大弟子顏回為“先師”,讓他頂替孔子原先的位置。這一來,“周孔之道”,變成了“孔顏之道”。這是公元632年的事。

公元720年,唐玄宗特別表彰《孝經》,准許在文廟中塑曾參坐像,忝陪末座,因為曾參是《孝經》的傳說作者。據說曾參是孟軻的太老師,即孔伋(子思)的老師。這時孔伋還沒有從祀文廟,更何況學生孟軻。

值得一提的還有“亞聖”的封號。到近代,所謂“亞聖”的子孫,已被自稱是孟軻直系“大宗戶”者當作專利品了,其實論資歷,應由顏回的後裔認領。為什麼?因為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詔孔子廟以顏回配稱“亞聖”,史籍中有明確的記載。而孟軻,無論官私史籍,都還是將他看作戰國諸子百家中的一家,還沒有跨進孔廟的門檻。

不過,自從“漁陽鼙鼓動地來”以後,孟軻的命運似乎隨著胡人的氣焰囂張而好起來。

清朝著名的考據家趙翼,作過一則考證,題為《尊孟子》,說是孟軻被尊於宋朝,“宋人之尊孟子,其端發於楊綰、韓愈,其說暢於(皮)日休也。”(見《陔餘叢考》卷四),這是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

楊綰是唐代宗時的禮部侍郎,在寶應二年(763)即“安史之亂”結束的那一年,上疏要求皇帝批准《孟子》與《論語》、《孝經》同列“一經”,作為科舉考試的必讀教科書。這一建議,雖然沒有被唐代宗採納,卻是孟軻被統治階級看作可與孔子並列的首次記錄。與楊綰同時代的趙匡,是唐宋間經學更新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特別表彰孟軻。這說明,孔孟並尊的思想,開端於中唐。

再過大約半個世紀,韓愈著《原道》,說是中國早有一脈相承的“道統”,由堯、舜開始,經過夏禹、商湯、周文正、武王、周公,直到孔子傳給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見《昌黎集卷十一)。他的本意是說唯有他韓愈才能上追孔孟,復興“道統”。但效果或許出乎他的逆料,從此人們給《孟子》以更大注意,終於開了經學的新生面。

孟子搶了顏回的地位嗎?孟子是何時被尊為“亞聖”的?

韓愈像

在韓愈以後又近半個世紀,落第進士皮日休,在唐懿宗時曾向執政連上二本:《請韓文公配饗太學書》,《請為學科書》。他宣稱,如果《孟子》不列為欽定教科書,則勢必“儒道不行”“聖化無補”,而在唐朝,堪稱“先聖之道”傳人的,只有韓愈。(見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皮子文藪》,87—89頁)

從晚唐以後,孟軻其人其書的地位,便在不斷上升。十世紀中葉,割據“天府之國”的後蜀君主孟昶,首先在石刻儒學教科書中,列《孟子》於“十一經”之內。這或許是特別表彰孟氏祖先的緣故,然而北宋初統治者翻刻的儒家經典,卻將後蜀“石經”當作標準版,於是《孟子》升“經”便成為既成事實。

依照傳統的四部分類法,《孟子》照例列在子部。可是北宋初的官方教科書,居然依據一個“僭偽”政權的先例,將它升到經部,即人們視為神聖的經典之列,這就不能不引出正統派儒者的抵制。北宋時,出現了馮休的《刪孟子》、李覯的《常語》、司馬光的《疑孟》等,都是從否定方面議論《孟子》,便不足為奇。

但疑歸疑,尊歸尊。中唐以後的經學更新運動,焦點便是對孟軻學說的評估。周予同教授稱之為“孟子的‘升格運動’”(見《周予同經學史論著選集》,289一290頁),道出了它的核心內容。在韓愈以後,不過兩個半世紀,便發生了王安石變法。王安石頂佩服的先賢,不是孔丘,而是孟軻。他的政敵司馬光作《疑孟》,便分明同他唱對臺戲。

孟子搶了顏回的地位嗎?孟子是何時被尊為“亞聖”的?


王安石

說來也怪,司馬光的“舊黨”,儘管在政治上都反對王安石變法,但在理論上卻多半反對司馬光疑孟。號稱“小程”的程頤,是舊黨的首席哲學家,他極力反對“熙豐新法”,卻在“尊孟”上與王安石同調。

南宋時,尊孟之風步步升級。朱熹是自命為程頤嫡系的,由“存天理,滅人慾”角度對王安石變法進行否定,卻不否定王安石尊孟。後代學者往往只注意程朱理學的反變法態度,而忽視宋代理學家將孟軻抬高到顏回之上,實際上奪顏回的“亞聖”地位而予之孟軻,不僅遠承韓愈的“道統”說,而且有王安石在“本朝”作為先導,經義的分歧與政見的對立,並不總是同步,這是很值得研究的。

在南宋,國事日非,理學愈盛。而與南宋對立的金朝,自從金海陵王貞元元年(1153,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遷都燕京以後,女真統治者的漢化程度迅速提高,對南宋王朝的進攻能力也隨之減退。1161年宋金采石之役以後,金朝國勢日衰,尊儒之風則日隆。金朝統治者不僅沿襲北宋真宗給孔子的諡號,即“玄聖文宣王”(文宣王為唐玄宗所封,宋真宗加封玄聖),還封顏回為兗(yǎn)國公,孟軻為鄒國公。不僅如此,金世宗大定十四年(1174,宋孝宗淳熙元年),又將孟軻在孔廟中的地位,由後堂移至正殿,建塑像於孔子像右側,與顏回相對侍坐。

孔子和孟軻都以嚴分夷夏著稱,然而所謂“夷狄”的少數民族統治者入主中原以後,無不喜歡同他們拉關係。金朝尊孟超過了自命諸夏正統的宋朝。因為當金朝已用實際行動尊孟的時候,南宋王朝的理學家還在替孟軻及其老師子思(孔伋)爭孔門正統的地位呢。他們為此又奮鬥了六十年。到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才爭得子思進孔廟正殿坐在“十哲”之下陪乃祖享祭奠的權利。又過三十餘年,到宋度宗鹹淳三年(1267),才又爭得孟軻和他的太老師曾參、老師子思地位一起上升,在孔子像側獲得挨著顏回的三配(曾參)、四配(子思)和五配的地位。

孟子搶了顏回的地位嗎?孟子是何時被尊為“亞聖”的?

孔子和四配像

接著元朝統治者入主中原。同女真族一樣,蒙古族統治者初入中原,對孔子也大不敬。而從元世祖以後,元朝君主們又承認金朝的先例了,不僅對宣聖廟“歲時致祭”,而且關心聖裔的教育:“據孔氏、顏、孟之家,皆聖賢之後也,自兵亂以來,往往失學,甘為庸鄙,朕甚憫矣。”這是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南宋理宗景定三年)一道詔書所說的話。

元世祖的繼承人元成宗,做皇帝不久,便秉承祖父遺志,費了鉅額寶鈔起造孔廟,並於大德十一年(1307),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一個闊得可怕的頭銜”(參見《魯迅全集》新版卷6頁314)。他的堂弟元仁宗,在延祐三年(1316),還封了一個“孔子五十四代孫”為“衍聖公”,又將大孝子曾參的“三配”地位取消,而將孟軻升為“四配”。

孟子搶了顏回的地位嗎?孟子是何時被尊為“亞聖”的?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雖然照舊用太牢祭孔,卻將孔子由“至聖”降回“先師”。到洪武三年(1370),又恢復孔子的“大成至聖文宣王”的頭銜。洪武七年(1374),下詔重修曲阜孔子廟,“設孔、顏、孟三學”(見《明史·太祖本紀》)。就是說,孟軻又升了一級,不僅位於曾參之上,還超過了乃師子思。

然而“孟子的升格運動”還在繼續。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孔子又被取消王位,重定諡號為“至聖先師孔子”。理由是,據說孔子作《春秋》的目的就是反對諸侯“僭王”,怎麼可以讓孔子屍居他所“心誅”的王位呢?他的門徒顏回、曾參,和孫子孔伋也被取消了在孔子像側陪坐的資格。因為他們的老子顏路、曾哲、孔鯉,在孔廟大殿上都站著陪侍,兒子卻在上位坐侍,難道不是“名不正”嗎?

在歷史上,儒家向來以柔制勝。這一訣竅也被應用到排定先聖的座次。列聖的後學們,都在想方設法把異己學派崇奉的聖人拉下來,這樣自家的聖人,地位便可自動升級。明世宗的宰相張璁,將此道用於排孔廟內的座次,便為孟軻代替顏回成為“亞聖”,提供了理由。為什麼呢?因為在陪侍“至聖”的四聖中間,孟軻不僅與孔顏一樣,“少也賤”,而且自幼失父。雖說明朝統治者替他找了闊氣的祖宗,說他是魯國大貴族孟孫氏的後代,其實他父親是誰也弄不清楚,靠母親紡績養活。人說他是子思的弟子,其實他自己就說那是“私淑”,沒有正式拜師。這樣,當顏回、曾參、子思都被明世宗、張璁用正名論搞得陪座權大成問題以後,孟軻卻既不受父子關係的牽累,又免受師弟名分的拘束,取代顏回做“亞聖”,不是名正言順嗎?

孟子搶了顏回的地位嗎?孟子是何時被尊為“亞聖”的?

張璁像

但傳統是頑強的,它總傾向於維護早已被事實所否定的名。論事實,孟軻早成“亞聖”。可是顏回仍是名義上的“亞聖”,到明世宗時,以此名義接受歷朝皇太子主持的祭祀,已有八百多年。即使貴為皇帝,要取消他的名義,也難得很。明世宗和張璁取消孔子的王位,進而要取消顏回三人的主要配享地位,立即在朝廷中引起軒然大波。反對之聲的強烈,迫使明世宗君臣無法提出“亞聖”封號的轉移問題,而且終明世也沒有解決。

孟子搶了顏回的地位嗎?孟子是何時被尊為“亞聖”的?


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後,立足甫定,便沿襲金元兩朝統治者的故伎,在狠整堅持“夷夏之辨”的學者名士的同時,又大力表彰孔孟之道。但即使如康熙那樣有氣魄的君主,雍正那樣最善於引用《四書》道理來殺人的君主,也沒能改變傳統之“名”。直到乾隆九年(1744),即明世宗提出應該重排列聖名號之“實”兩百年後,清朝皇帝才正式下令封孟軻為“亞聖”。但作為心理補償,又封顏回為“復聖”,曾參為“宗聖”,子思為“述聖”,在孔廟中的牌位仍在孟軻神主之上。這不是掩眼法嗎?亞者,次也,封孟軻做亞聖,就是宣佈只有他才是聖人二世。至於孔廟中的牌位次序,誰還在意?於是,孔孟之道的名實統一,到此總算依靠“王法”實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