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網課期”,如何恢復自己的及培養孩子的自習習慣?

利用“網課期”,如何恢復自己的及培養孩子的自習習慣?

· 這是第3198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2k+ ·

利用“网课期”,如何恢复自己的及培养孩子的自习习惯?

前幾天有個悲傷的新聞,石家莊某小區18層,一位五年級小學生因為上網課與其母親起爭執,遂跳樓自殺。

在特殊時期,總是會發生令人想不到的事情。比如美股接連暴跌,連巴菲特都在感慨,他活了89年,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又比如武漢的那個九旬硬核奶奶徐美武,她寫的那封讓兒子要堅強、要挺住的信,其實她兒子沒有讀到就去世了,醫生和記者原來都瞞著她。如今她知道後,也很堅強,仍在醫院治療(因高齡低燒在醫院住院療養),身體恢復情況尚可。人生就是各種想不到,在那些活了快一個世紀的人們那裡都是沒有見識過的、無解的,只能自己面向自己的內心和理性,活下去。

既然我們都活在一段一生難遇的歷史中,2020年就是一間最大的自修自習室,唯有平心靜氣、充實自己的內心,面向孤獨與失去,好好學習新的東西,才能好好活下去。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人都在“上網課”,歷史天天是直播,人們能記錄下多少?領悟到多少?如何陪伴自己身邊最親近的人一起跨越這個時期,本身也是一門課。

我對這門課的答案是:終身自習,從娃娃抓起,趁著這段寶貴的時期,恢復或培養自習的習慣。

利用“网课期”,如何恢复自己的及培养孩子的自习习惯?利用“网课期”,如何恢复自己的及培养孩子的自习习惯?

首先我想說的一個感悟是:學點心理學,特別是社會心理學,對於度過這段時期真的很有用。特別是對於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親社會行為等的理解很有幫助。

按照奧爾波特的經典定義,社會心理學是研究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如何受到真實或想象的他人存在的影響的學科。用這個角度去分析和解釋現在新聞或輿論裡的很多事,都會顯得貼切。比如社會心理學裡有很多“偏差”概念,正常化偏差、觀察者偏差(只關注支持性信息),自利偏差、自我中心偏差、後見之明偏差(我早就知道了)等等……

1月底、整個2月份,隔離在家,每天,除了工作、帶孩子之外,我唯一專注,喜歡做的事,大概就是看社會心理學的書,從教材到專著,看得廢寢忘食。甚至有時候做夢的時候,都會想到馬斯洛、麥克萊蘭、費斯廷格、阿倫森、西奧迪尼、阿希、勒溫等等……

碩士畢業都十幾年了。我竟然對學術又有了熱愛。以前看書非常雜,什麼領域都看,沒想到,專一專注的感覺這麼好。

禁足和居家隔離,若是有正面的效用,那一定是讓人直面內心的歡喜,重塑自己的心境吧。而且明白,心境原來不是靠什麼東西去獲得、去填的,而是去自然養成的。突然有一天,你就知道,你要幹什麼了。

這讓我想起了學生時代的自習,我從小就靠自習才學習好,上課反而容易走神。人的大部分時光其實是在自習自修,90%的行為都靠自覺自律。

我還稱這段時期叫“隱居實習期”。古時候,人們隱居,都是為了求真正的志。我內心裡一直有個隱居情結,也不知道哪裡來的。我的老家原來叫會稽,“東山再起”典故里的那個謝安,曾經就隱居在會稽東山。看,還是我那個說法,“其實,國人的精神傳承,總是以一種無法準確追溯的,在空氣中、血液裡都存在的方式進行著傳播,只要體質和心智合適,就能傳承上。”

說實話,進入三十歲之後,很容易陷入自己看過世事、認識蠻多人、受過蠻多傷痛的總結,並有點刀槍不入的錯覺。特別是結過婚、生過孩子後,日子越發雞毛蒜皮,談不上什麼愛恨交加、跌宕起伏,遇到新鮮的人事物,也不存在什麼引起巨大轉變的可能性。你想抓住這些新機會,要交換出太多現有的東西了。

所以,還能天真爛漫地愛上一個新東西,是個挺春風十里的事。我甚至還想去唸個這方面的博士。

利用“网课期”,如何恢复自己的及培养孩子的自习习惯?利用“网课期”,如何恢复自己的及培养孩子的自习习惯?

有句話叫做,“你怎麼度過疫情,你就怎麼過你的一生”。在大的歷史感籠罩下,你逃離不出去,你就好好地記錄起來。這段時間,我比正常時期更忙、更豐富。原來自習那麼有用。

我最早的職業是給城市做戰略規劃、企業戰略規劃諮詢相關的,所以即便我現在轉型媒體四五年了,我還是保留著研究城市的習慣。所以這次疫情期間,我一直做著城市跟蹤,從一開始就統計疫情發生最嚴重的50個城市,選每天同一時間段當橫截面,做城市排序,看動態變化,希望看著它們一個個現存確診清零。這件事我已經堅持了四五十天了,我稱之為“觀城日記”。

雖然不能像武漢作家方方那樣每天更新“在場的日記”,但是感覺跟著這些數據走,我的內心是可以保持理性有序,而不是焦慮迷茫的。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像實驗室裡的數據一樣,是可以發現不少平常時刻發現不到的事蹟的。從3月開始,我還觀察前50個國家。

我的一些寫作上的朋友,在這個隔離期間,完成了長篇小說,而且越寫越上癮。我也恢復了寫詩歌和日記等等。總覺得,每天一定要保持某件具有儀式感、秩序感的事情,成為日常,才會讓心很篤定。我現在有更綿長的心境,去指導自己的每天的日程。所謂綿長,大概就是冷靜莊嚴且美的詠歎調吧。

你平靜了,你就創造了家庭的平靜的氛圍。你的孩子,也能受到感染。

雖然生活中總是有突發事件和經年累月都沒有理清的亂麻,但至少,有一塊心田已經被你耕耘得很茂盛,當你心煩意亂的時候,可以進入你自己世界裡的那間田野裡的小茅屋,好好閉關深思,浮華世界都可以被你當成暫時的浮雲遮望眼。

利用“网课期”,如何恢复自己的及培养孩子的自习习惯?利用“网课期”,如何恢复自己的及培养孩子的自习习惯?

在我簡單的理解中,上網課其實也是自習,除了家長督促,沒有老師的監督和學生之間相互形成的氛圍。

關於培養孩子的自習習慣。我也稍微有一點感受,還不成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專注力的培養。一定要強調,必須一件事做完再做另一件。總是不斷地有意無意地誇讚,獨立專注地完成一件事情的感覺有多麼好多麼好,怎麼強調都不過分。讓事與事之間有明確的斷點和節奏感。

第二,所有的事情,覆盤、複述。看電視、看動畫片、甚至打遊戲,都無所謂,只要能說出來看到、所經歷事情的細節。凡事的第一層面在於觀察和描述。這個方法真的很有用。我的孩子三歲,看完英文動畫片,讓他用中文複述出來。他某一天居然主動來跟我說英文。

父母是最好的榜樣,我們自習,他也自習。我們持續練習keep,他都已經會背誦keep裡面的動作和口令,還一直跟著我們蹦蹦跳跳。運動課,大家全體自習。

我經常給他看熟悉的小朋友的自理自助進程,學習進程,激勵他,他即使不會馬上答應,也會突然有一天說,他要自己做什麼事。人的第一步,就是自己能做好多事,小時候的很多事,都是自學+模仿形成的。

我小時候,媽媽要上大小夜班,8歲開始晚上我就一個人住,看電視看書,自己安排時間。也是從娃娃抓起的。其實,自習主要是從自己度過一段安靜的時光開始的。去發現什麼會使孩子安靜下來,是網課情境下親子關係的突破口。

利用“網課期”,如何恢復自己的及培養孩子的自習習慣?「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活動來源:“我們在一起”2020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招貼設計公益徵集活動 」

利用“网课期”,如何恢复自己的及培养孩子的自习习惯?利用“网课期”,如何恢复自己的及培养孩子的自习习惯?

內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