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告訴她》:一場告別的喜宴折射出來的中西文化差異

《別告訴她》:一場告別的喜宴折射出來的中西文化差異

王子逸執導,奧卡菲娜、趙淑珍主演,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劇情片《 The Farewell》(中文譯名:《別告訴她》),是一部很容易拿來與《喜宴》作比較的電影,除了電影海報上的宣傳語就是“11月22日,一場告別的喜宴”外,電影藉著一場“假婚禮”,也和《喜宴》一樣探討了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在我看來,《別告訴她》折射出來的中西文化差異至少體現在兩個方面。

在對待患者知情權上是有明顯差異的

《別告訴她》的故事很簡單:在中國長春生活的奶奶被診斷出罹患癌症,遠在美國的子女選擇大多數中國家庭的普遍性做法,決定對奶奶隱瞞其肺癌四期、生命只剩三個月的殘酷事實,並藉著為奶奶的長孫豪豪舉辦一場 “假婚禮”的由頭,回長春見奶奶最後一面。

電影裡體現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集中在對待奶奶的身患癌症的事情上。對於是否要告訴奶奶病情,按照奶奶最疼愛的孫女bill的說法“在美國,對病人隱瞞其病情是違法的(illegal)”,而奶奶大兒子的說法是“有些事情你要明白,你們很早就去西方國家了,
你們把生命看做是個體的,這正是西方和東方的文化差異問題。東方人把生命看做是集體的,生命個體屬於家庭、社會。你想告訴奶奶這個事情,是因為怕擔責任,因為這個責任太大了,如果你告訴了她,你就沒有負擔了。我們之所以不告訴奶奶事情,是為了分擔她的思想壓力”。按照奶奶兒媳婦的說法“在中國,得了癌症就相當於等死,而很多人不是真的死於癌症,而是在得知癌症後被嚇死”

所以作為父輩,作為在中國生活了幾十年後才移民美國的移一代,儘管他們到美國後的思想和處事方式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變,但面對親人身患癌症這種重大事情,他們還是改不了中華民族的性子和處理思維,骨子裡第一時間還是選擇中國式的做法------用“善意的謊言”對奶奶隱瞞病情,這種“善意的謊言”要維持到什麼時候?按照小姨奶奶的說法就是“到你奶奶快不行的時候才告訴她……當年你爺爺身患重病,你奶奶也是選擇了隱瞞,直到你爺爺快不行了,你奶奶才告訴你爺爺真相”。而作為孫字輩的女主bill和表哥豪豪,他們屬於移二代,自小就移民到美國,打小就接受了美國式教育,在對待奶奶病情上,他們很難理解父輩的做法,認為這種對病人隱瞞病情的做法既違法也不尊重患者,是一種不極其不道德的行為。於是“隱瞞”和“告知”就這樣在看似兩代人,實則是兩種文化的衝突中被順理成章的牽引出來了。


《別告訴她》:一場告別的喜宴折射出來的中西文化差異

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患者知情權上的差異,可以說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都有一定的道理!”正如父輩所言,中國人是強調集體的,無論是古語 “人心齊泰山移”,還是現在的“人多力量大”“集中力量辦大事”,古往今來,我們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十分注重集體、注重家族和社會關係的民族,我們個人的一些思想、做法在付諸實施之前都要考慮到對家庭、集體和社會的影響,我們在很多時候還要以犧牲個性和個人利益來服務、服從集體利益而。反觀西方,與我們重集體主義相對的是,西方文化更看重、更強調個性的彰顯和對個體的尊重,西方文化對個人英雄主義更加尊崇,也更加重注對個人利益的維護,比如在國際體育賽事上,我們國家的運動員獲得了榮譽,大多時候要把集體和國家挨個的感謝一遍,如果不說一些感謝集體和國家的話,保不齊就讓自己惹上麻煩、招來非議,而反觀西方國家的運動員則大多不會這樣做。所以具體到對待奶奶病情上,兩代人在“隱瞞”或是“告知”上有分歧自然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別告訴她》:一場告別的喜宴折射出來的中西文化差異

在對待死亡和盡孝上有明顯差距

生老病死,這短短的四個字就佔了“人生八苦”的半壁江山。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的自然規律。《別告訴她》主要探討了 “病”,雖然無法避免的涉及到“死”的問題,但是電影結束時的彩蛋裡,電影裡奶奶的原型現身且表演了一段中國大媽吐納呼吸、拍手抖肩的養生之法,還加了一行字 “奶奶病情診斷出來6年後,她還和我們在一起”。從這個解決上說,雖然《別告訴她》繞開不開死亡這一話題,但電影的結尾還是很暖心。而關於死亡及孝順,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東西文化差異主要來自於女主bill和媽媽的對話。

Bill:她(奶奶)快死了,你能不能少說(抱怨)幾句?

媽媽:那你想我怎樣,像你一樣又哭又叫?要知道,我爹過世的時候,我也很傷心,但我沒像你那樣。我回來參加葬禮,大家都看著我,他們希望我會哭得死去活來,大家認為我不哭就是不孝……我不喜歡這樣,把內心都表現出來,像關在動物園裡的動物,但在這(中國),
如果你不哭就代表你不孝,就代表你不愛你的家人,要知道,在這裡(中國),還有人花錢僱人來當孝子哭孝,好讓別人知道他們有多傷心、有多孝順……真是夠誇張的了,你不知道我是多麼討厭這種做法…….

在看待長輩死亡和後輩孝順的問題上,女主和媽媽的立場好像對調了。其實,看完電影就會知道,女主之所以在這個問題的處理上看起來更像中國人,主要和女主小時候的成長經歷有關。女主去美國前是被爺爺和奶奶帶大的,女主對童年最好的記憶就是在老屋附近的公園裡,爺爺和奶奶拿著罩網給她抓蜻蜓。而移民到美國後,用女主的話說就是自己的童年已經結束了,她每天回家只能看到移民到美國的母親面對生活壓力,眼裡每天都充滿了恐懼和不安,受母親恐懼和不安情緒的影響,女主移民美國開始就變得不開心不快樂,特別是在爺爺去世後,母親為了不耽誤女主的學業,不讓她回國參加爺爺的葬禮,導致她離開中國後再也沒見到爺爺,這成了她人生面前為之最大的遺憾,為此她很惆悵,乃至於回到酒店,她想起了抽菸的爺爺,在恍惚中竟然看到一縷青煙消散在窗前。拋開女主個人成長經驗作為單個個體“不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我認為在對待死亡和盡孝上,女主媽媽的話才更體現出東西文化差異。

《別告訴她》:一場告別的喜宴折射出來的中西文化差異

我們中華民族是相當重視個人生命我存在的民族。人在世時候我們講究“衣錦還鄉”“人前顯貴”“光宗耀祖”,人死後我們也要講究個“風光大葬”,所以,歸結我們看待生與死的觀點,就是一點話:養生送死。我們認為,既然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要死亡,那麼面對死亡就需要通過一定的儀式讓死亡成為永恆的回憶,讓後人以為追憶和憑弔,這個儀式就是葬禮,核心就是:送死盡孝。

每個人都無法為自己送死,除非像趙本山主演的《落葉歸根》裡那位孤獨老者那樣來個“生前的死後演練”,那麼這種送死的重任就自然而然落到子孫身上。我們的傳統認為,父母的身後事是子女的事,子女為父母送終(送死)就是對父母撫育自己的大體等價的回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孝”,這種孝除了風光大葬外,還需要慟哭之類的情緒來加以體現,而且哭的越傷心表示自己越孝順,除痛苦外,我們還需要“做七”、還需守孝三年來貫徹到底,就像孔子所言“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這就是對bill媽媽所謂的“如果你不哭就代表你不孝,就代表你不愛你的家人”的註解。《別告訴她》裡導演也用陵園裡孔子的塑像、大聲痛哭卻未見落一滴眼淚的“孝女”對這種傳統做出了回應。

而反觀西方,在對待生死和盡孝這個問題上,要比我們簡單、務實很多,他們也認為生死是自然規律,有生必有死,所以生也不必過分歡喜,死亡也不必過分悲傷。可以說,西方對死亡和盡孝的態度較之於我們更為坦然,所以在蒂姆.波頓執導的電影《大魚》裡,我們才會看到父親死亡後,父親的兒子和親友們是笑著為父親送終的,他們覺得父親的死亡是一種自在的開始,死亡是另外一種妙不可言的永生。很奇妙吧!這就是中西文化對生死和盡孝的差異。

《別告訴她》:一場告別的喜宴折射出來的中西文化差異

除了上述兩點差異外,《別告訴她》還涉及到一些其它不是很明顯,但仍然屬於東西文化的差異的探討。比如在酒店聚會上,bill媽媽和bill姑姑關於金錢的對話、關於“到底是哪裡的月亮更圓”的針分相對,關於“教堂鑰匙”的討論,分分鐘讓飯局陷入十分尷尬的境地,好在奶奶及時打圓場,才緩和了氣氛。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東西文化差異不是一星半點這麼簡單。

總之,《別告訴她》是一部藉由生死探討了東西文化差異的電影,也真的是一部很值得細細品上兩遍的好電影。這部電影就像一面不會說話卻也不會說謊的鏡子,可以照出每個中國家庭維繫親情、看待生死、處理人際關係的真實樣貌,觀眾也可以從電影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除此之外,電影裡的配樂《lie》《umbrella》和劇情也很搭配,對劇情起到了很好的呼應。

《別告訴她》:一場告別的喜宴折射出來的中西文化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