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磨轉心不轉”的功夫


太極拳“磨轉心不轉”的功夫

初涉太極拳研究之路,有許多問題難於解決,造成觀念意識上的糾結,在所難免。比如:不用力打拳的問題、速度慢勝速度快和內家拳、外家拳等等問題。對於我一個久練技擊性較強傳統武術和中國跤法的年輕人來說,從觀念上接納十分困難。三路少林武術,歷來以強硬的四梢功夫為自豪,師父那時候常常提醒我們:“沒有強硬的四梢功,不足以在武術界稱雄。”“速度和力量是勝人的保證,下手不留情,留情著不靈”等,都是與太極拳練法要求相悖的。當然,這種種問題,都隨著後來太極拳學習的時日,已經屬於過去。

太極拳“磨轉心不轉”的功夫

今天我就取一個例子,想簡單談談太極拳的“化勁”。當對方用雙或單手推按你胸或腹部時,按照“一羽不能加、不頂不丟、進之者逾長、引進落空…”的行拳道理,你隨其來力方向不失粘黏的走化,總不為錯是吧?可是由於直來直去,對方的作用力總在威脅著你,若你身後有深的溝壑,你豈不就跌入其中?所以,單憑加大腿部的下蹲能力,拉長身體前後進退的幅度,前後搖轆轤式的推手練習,只可說是一種功力訓練而絕不是好的走化方法。當然,這樣練習絕不是哪種太極拳本身的問題,只可說是教學的問題。

太極拳“磨轉心不轉”的功夫

《太極拳論》中明明白白有“立如枰準,活似車輪;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之句,為什麼就不知道在身體中正安舒,中心不前後移動的條件下,旋轉一下呢?讓對方作用之“向心力”沿著我的身體切線方向“離心力”滑脫,即左、右引化;引化旋轉中,利用往返須有摺疊之妙,即引即進,把來力反作用到對方身上,豈不更妙嗎?所言“化勁”“截勁”之不同即此也!仍以上例,對方推我,我如果後移動中心引化,其勁必丟;我如果重心前移應抗,其勁必頂。若做到不頂不丟,只有接定彼勁,在中心不前後移動的狀態下旋轉一下身體而已!力點在我身體上所產生的切點轉換成切線方向化盡矣!此就是“磨轉心不轉”之實證也!恩師洪均生公所言:“身體只有自轉,而沒有公轉”之要求,其妙處亦在此也!太極拳至高深時“一身無處不太極,挨著何處何處擊”,何也?就是說周身為一大球體,其它體位無處不是小的球體,合則為一,分則為萬,萬亦能歸一。接觸點上皆分陰陽、開合、走化……十分細微,妙不可言。

太極拳“磨轉心不轉”的功夫


地球自轉一週,一個晝夜二十四小時;在宇宙間繞太陽公轉一週,約三百六十五天,一年矣。這就是宇宙間永恆的動,可常態之下誰有感覺萬物在動呢?雲捲雲舒、冰消雪融,萬物生長,雖看起不動,其實大動,整個分子都在動,只是難於觀察,動而你不覺而已!一塊糖融化在水中,他沒看見,你說有糖,他就是不信,你有什麼辦法?太極拳也是這樣,有太極拳自己的思維方法,練到哪一步談到哪一步,不可越級而上的。石磨在轉動的時候磨心真的不動嗎?非也,不覺其動而已!前面我舉的例子,我說是中心不動,重心卻改變了,有人也不信。中心微微變動,不為人知而已。

識別二維碼走進傳武明師微課 總有您需要的!

當然,“立如枰準,活似車輪”僅就繞人體中線而轉動是不夠的,因為對方的來力方向決不是單一的,要適應任意方向來力的化解,才有“隨意走化似神奇”的效果。前在網絡視頻中欣賞楊雲中先生談,對方力點作用於我身上,我要在接觸點處十字轉化,讓對方力點落空。我細想來“十字”夠嗎?我看不夠,若“米字”夠嗎?我想也欠嚴格。應是球體的多向旋轉並做到一寸不多給,一寸不少給,不頂不丟,化發隨意才為嚴格。我曾談到過三百六十度乘以三百六十度,接觸點上分陰陽,球體轉化即指此而言也!全身來看,一大球體,左手至右腳回勁;右腳至左手出勁,反之亦然。兩條力線皆有丹田處交叉而換。

“磨轉心不轉”,中定的功夫瞭然矣!“丹田”何也?我們說,前肚臍以下,會陰穴以上可稱為小腹部;小腹內有丹田即為身體之重心;臍後為腰,腰為上下體之連接處,樞紐也;會陰兩旁為襠,後面有尾閭,“凡有不得機得勢處,必由腰腿間求之!”就是暗指這個區域。其妙處就在襠勁的暗換。洪公“兩腎上下翻,尾閭在中間”“兩膝下塌外碾,塌落膝找足踵,碾提膝找胯根”皆內勁襠勁暗換的不可多得之密也!太極拳越到高級之階段,其虛實倒換越微乎其微,只可到哪個層面談及哪個層面的功夫啦!

以此拋磚引玉。(本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