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西游记》——孙猴儿其实是我们的心

《西游记》在我国的普及程度下到刚刚三岁小儿,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不论是什么身份,也不管是男女老少,身处都市还是乡村,认不认识字都无所谓,几乎百分之九十的中国人对于《西游记》的故事都能说出个大概齐。其影响力早已经超越了东土大唐的疆域,遍布到四大部洲的各个角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文学中拥有最广阔读者的杰作”。

浅读《西游记》——孙猴儿其实是我们的心

如果说起对孙悟空的印象是什么?可能会得到一千种的答案:什么勇敢无畏啦,神通广大啦,热爱自由啦,幼稚急躁啦,自以为是啦,居功自傲啦等等等等,都有一定的道理。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孙悟空有种种不尽相同的印象呢?其实就是因为孙悟空所代表的就是一颗心,一颗人人都有的心,心一动千变万化,当然印象就各不相同了。

浅读《西游记》——孙猴儿其实是我们的心

有人就说了,孙悟空怎么就代表的是心了,客官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我们结合整部《西游记》,从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如意金箍棒、火眼金睛、紧箍咒这五个与孙悟空息息相关的事物来浅析一下:

  • 七十二般变化,代表的正是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既然孙猴儿代表的是“心”,那么,孙猴儿身体的变化也就意味着人的心思、念头的变化。孙猴儿学会了七十二变,就是掌握了心思、念头的变化方法。无论天上地下什么东西都是通过“心”的变化来体现他的形象的。所以人们看到了不同的孙悟空,时而是神仙,时而是妖精,时而是飞鸟,时而是鱼虫……从而对孙悟空有了不同的感觉:勇敢、急躁、自大、单纯、幼稚……
  • 筋斗云,代表了人的意念、念头。四海之外,一日游遍。“筋斗云”给人的印象就是快。世界上什么最快?不是光速,而是人的念头!无论多么遥远,念头一动,心就到了。在《西游记》里一个“筋斗云”十万八千里,而到达“灵山”的距离也恰恰是十万八千里。“灵山”再遥远,念头到了也就到了。所以去“灵山”取经,正是修心的历程。
浅读《西游记》——孙猴儿其实是我们的心

  • 如意金箍棒,随心所欲,想大就大,想小就小,它代表的是人的心气儿,要不怎么叫做“天河定底的神珍铁”呢?人心如天河——或心潮澎湃,或心若止水,万千气象变化无常,要想让它安定下来就全凭着人的一口心气儿。人生一口气,想干成大事、想铲除前进路上的种种妖魔鬼怪,也全靠这口心气儿,所以金箍棒起,妖精胆寒。
  • 火眼金睛。火代表了明亮,金睛象征着闪烁。“火眼金睛”是在八卦炉里炼出来的,而这八卦本身就是无穷的变化,这意味着只有历炼过的“心”才能明亮,才能看透这世间无穷变化成的无限幻象。
  • 说起紧箍儿,不要忘却的是观音菩萨说过“紧箍咒”的大名是叫做“定心真言”,“紧箍咒”就是为了平息那颗不时躁动的“心”,让它别蹦得太出圈儿了。带上这个圈,他叫孙行者,不带这个圈,他就是个妖怪。悟空修炼成佛的时候,这烦恼的箍儿也就自然不见了。
浅读《西游记》——孙猴儿其实是我们的心

说完这些,再来看我们这个花花世界,社会和环境使得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不一样,然而,我们每个人心灵的源头确都是相通的,其实我们原本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常听人说不知自己在想什么?不知自己在干什么?总之,不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人们渴望找回自己的心,蓦然回首,忽然看见,孙猴儿就是我们的心。

在描写孙悟空跳出八卦炉的时候,《西游记》里曾经有这样一句诗:“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识深”。那么,孙悟空所代表的“心”到底有什么深刻的意味呢?我觉得这深意就是同时体现在孙悟空身上的三种本性:魔性、人性和佛性。这三种本性是深藏于每个人内心的东西,是人一切心思的根本,正是他们的此消彼长,构成了我们万般无奈而又无限眷恋的人间万象。

魔性

孙猴儿在花果山称王称霸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纯粹的妖精。根据这猴头自己在“三打白骨精”的时候向师父交代的:“在水帘洞做妖魔时若想吃人肉,就变成金银或女色,把人迷到洞里或蒸或煮,吃不了还要晾成干儿”。这种行径和后来西天路上遇到的妖怪有什么两样?孙猴儿在被唐僧轰回老家的那次,他又重操旧业,打死了上千个猎户,可见这猴头儿也是兽性难改。

但是,这样一个妖猴取经路上还是做了不少的善事,最终竟然成了佛。这是怎么回事儿?观音菩萨曾经说过:“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佛魔一念间吗!是佛还是魔就看是善念还是恶念了。

浅读《西游记》——孙猴儿其实是我们的心

其实取经路上的各种妖魔都是我们心中的邪念和恶念,已经让孙悟空在比丘国都兜揽出来给大家看了:“什么悭贪心、嫉妒心、杀害心、狠毒心、邪妄心等等不善之心”。人们有时感觉一股邪火上来马上就要干出圈的事儿,有时连自己都控制不住,这就是悟空的魔性在作怪。战胜了这些邪念,我们也就消灭了妖魔,修成了正果。

人性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可见所谓人性就在于人的感情。尽管孙悟空是石头子儿里蹦出来的,但是,他也有着人性的一面,这充分表现在他对师父的感情上。

在“三打白骨精”一回被唐僧冤枉的时候,孙悟空先是想尽办法劝解唐僧不要把自己撵回老家花果山,实在没辙了又嘱咐沙师弟说:如果遇上妖怪就提老孙是他大徒弟。最后无奈,只好“噙泪叩头辞长老、含悲留意嘱沙僧”。伤透了心的孙悟空“独自个凄凄惨惨,想起唐僧,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看来这石头子儿里蹦出来的猴子还真的动了人的感情。

到后来遇到黄袍怪,猪八戒去花果山寻找猴儿哥救师父却又不敢明说的时候,悟空对八戒言道:“老孙身回水帘洞,心随取经僧,那师父步步有难,处处有灾,你趁早告诉我。”花果山上的孙悟空哪有须臾忘记师父呢?原来,这石猴也是性情中人。谁说西游不言情?

整部《西游记》里孙悟空一共痛哭过三次,都是在救唐僧不成、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伤心落泪。其中狮驼国的大鹏金翅雕谎称已经把唐僧吃了的那次,孙悟空心灰意冷,悲伤至极,痛哭不止,竟然感动得如来佛祖亲自出马,主动大义灭亲,降伏了自己的舅舅。可见孙悟空用情之深。

浅读《西游记》——孙猴儿其实是我们的心

在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许多人还没有修炼到孙猴儿的神通,却早已经修炼得无情无义。也不知道是被经济社会里的什么妖魔同化成“魔”了呢?还是天生丽质早早就修炼成“佛”了?

佛性

这里所说的佛性,不是指他有多么广大的神通,而是指他对害人的妖魔鬼怪与生俱来的疾恶如仇和对天下普通苍生发自内心的怜爱。平心而论,取经路上有些妖精并没有直接招惹唐僧师徒一行。

比如在木仙庵和三藏谈诗的那几个树精,唐僧曾表示:他们又没伤着我,我们不理他,走吧!可孙悟空却说:“师父不要可惜他,恐日后成了大怪害人不浅。”看来悟空这时考虑的不是自己,而是后人。

再比如第一次过通天河的时候孙悟空把自己和猪八戒变成了童男、童女等着灵感大王来吃的那一回,那感觉真有点儿像佛经里讲的舍身饲虎。

最能体现孙猴子佛性的还要数凤仙郡求雨一难,这一回对于唐僧来说并没有遇到任何难处,完全是孙悟空为了城里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厚着脸皮去央求玉皇大帝,结果给自己平添了不少麻烦。

能为百姓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这种不求回报的博大的爱,就是佛性罢!这佛性其实在每个人心底里都有的,是所谓佛在心里吗!

浅读《西游记》——孙猴儿其实是我们的心

释放无限光明是人的心,制造无边黑暗也是人的心。而光明和黑暗的程度正取决于人心底的魔性、人性、佛性交织厮杀的结果。

魔性、人性、佛性几乎是每一个正常的人都同时具备的。只不过由于阅历、修养、环境等外界因素使得有些人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赤裸一些,在另一方面表现得隐晦一些,有时表现为这一种较强烈、有时表现为那一种较明显罢了。一般来说,每个人都有圣洁的一面,也都有阴暗的一面,彻底的大恶人和彻底的大善人都是极少的。

取经的过程其实正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让心里的魔性少一些,或彻底消灭,或永世不得翻身,或改邪归正;让心里的佛性多一些,多一些善良、关爱、怜悯之心,这就是修行罢!至于人性嘛,能够像孙猴子那样,对于像唐僧那样的师父也能知恩图报,就相当不容易了。

浅读《西游记》——孙猴儿其实是我们的心

你想了解这个世界吗?何苦向外界苦苦追寻呢?何不先认真地了解一下孙悟空——自己的心,你的心可以包容这大千世界!

你的心在哪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