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建言貴州:加速茶產業轉型發展


專家建言貴州:加速茶產業轉型發展


專家建言貴州:加速茶產業轉型發展


貴州地處雲貴高原東麓,地理氣候條件得天獨厚,自古就是我國的茶葉主產區,素有“西南茶鄉”之稱。茶產業是貴州省的優勢產業、朝陽產業,打造茶產業品牌、推進產業縱深發展是貴州省興地富農、振興鄉村的重要抓手。

  在省委、省政府農村發展戰略的引領下,貴州茶企聚焦產業革命“八要素”,著力調結構、全機制、拓市場,貴茶產業發展加速轉型,規模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截至2019年12月,貴州省茶園投產總面積601.7萬畝,位居全國第一;茶葉產量40.1萬噸,產值451.2億元,同比分別增10.7%、14.5%,均保持高位增長態勢。茶產業輻射帶動356.1萬人,帶動貧困戶34.81萬人,脫貧17.46萬人;涉茶人員人均年收入達10699.08元,助農增收非常顯著。在農村產業革命的偉大實踐中,茶產業發展呈現勃勃生機,正成為當之無愧的富民產業、希望產業。各產茶區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茶產業工作機制,茶產業發展按下快捷鍵,駛入優質高速發展的新時期。

  調整品類結構,優化產業佈局。2017年,省政府出臺了《貴州省發展茶產業助推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2017—2019年)》,著眼全局,謀劃長遠性的茶產業發展整體戰略。至2019年,貴州省初步形成了綠茶為主,紅茶、黑茶、地方特色茶種並存的茶葉品類格局。綠茶區域集中化態勢顯著,捲曲形綠茶、扁形綠茶、顆粒形綠茶、直條形綠茶形成了各自的專業種植區,規模化優勢凸顯。以遵義紅、都勻紅、普安紅、石阡苔茶(紅茶)、涼都紅為代表的紅茶產業帶初具雛形,產業發展態勢良好。黑茶、白茶、黃茶(海馬宮茶)等特色茶種,在遵義、銅仁、畢節茶區分點佈局,增強了貴州茶葉市場供給的多元性。 

  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拓寬產業價值鏈。目前貴州省茶產業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228家,精加工企業318家、深加工企業28家;茶葉產業價值鏈延伸能力提升有堅實的企業實力支撐。都勻、江口、黎平、湄潭、鳳岡、清鎮等茶葉主產區共建立精製拼配中心達36個,茶葉跨季節、跨區域、跨品類拼配初步實現了智能化、數字化。茶產品由茶飲品,逐步向茶食品、茶藥品、茶生活飲品方向拓展,產品研發、精深加工能力顯著提升。

  塑造地域品牌,拓寬市場空間。至2019年,貴州省茶產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6個,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9個,“三綠一紅”品牌知名度日趨提升,“貴州綠茶”成為我國首個省級大區域品牌地理標誌茶產品。自2018年下半年起,黔茶品牌知名度指數一路攀升,以29.37%平均速度保持高位增長。目前,貴州茶企在全國32個省(市)建立了運營中心,設立各類專賣店、旗艦店、代售點、形象店總計達13831個,茶系列產品進入沃爾瑪等大型商超系統8550個銷售網點。2019年1-11月,貴州茶葉產品經過海關檢驗檢疫出口的共達477批,總計銷售金額1.2億元,同比增長104.7%,產品遠銷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等國家。

  築牢安全根基,推進綠色發展。立足做好做強綠色茶、生態茶,貴州始終將茶葉的質量安全監管擺在突出位置。2019年,貴州省推廣茶樹病蟲害綠色防控面積總計為210.4萬畝,佔貴州省茶園總面積的比例達29.64%。全省40個茶葉主產縣244個萬畝鄉鎮、183個5000至1萬畝鄉鎮建立了農藥專營店制度。2019年,貴州省組織開展了草甘膦等除草劑抽檢工作,抽檢茶葉合格率達100%。省農業農村廳也對茶葉質量開展了安全督查,抽查茶樣400個,經檢測重金屬檢測和農藥殘留和合格率均達100%。

  以產業革命為思想導向,以產業發展“八要素”為突破口,貴州茶產業發展取得突破性的成就。總結其成功要素,對國內其他區域農業農村發展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做好頂層設計。健全組織體系,是推進茶產業轉型發展的基本前提。2019年,貴州省成立了省農村產業革命茶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就茶產業財政資金整合、茶品牌宣傳推介等議題召開了多次專題會議,出臺了《2019年貴州茶產業宣傳工作方案》《貴州省農村產業革命茶產業發展推進方案(2019-2020年)》等系列文件,明確了茶產業發展的方向和目標。

  二是強化資金扶持,夯實產業基礎。貴州省整合了多方資金,共同助力貴茶產業縱深發展。貴州省財政廳設立了茶產業轉型資金,2019年新增資金達1億元;支持茶產業綠色產業扶貧投資基金項目總計184個,投入扶持資金總額高達5.7億元。貴州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擔保茶產業項目共計418筆,授信金額總計1.72億元。省農業農村廳安排茶產業發展資金4275.2萬元;省工信廳授批茶產業振興專項資金2630萬元;省科技廳安排茶葉科技與園區建設項目2310萬元;省發改委安排石漠化治理項目與整合茶區建設項目共5010萬元。 

  三是增強科研支撐,加強人才培養。人才是產業發展最能動的因素。為了加強茶產業人才隊伍建設,貴州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開展茶葉生產加工、雙手採茶等方面技能培訓共計16072人,引進茶葉專業人才34人。市縣政府和茶企組織培訓共計1814場,培訓人數11800人。貴州大學在全省範圍內設立茶樹病蟲草害綠色防控基地35個,貴州省農業科學院建立“歐標茶”核心示範區、特異性茶樹品種栽培核心示範園、茶樹新品種繁育核心示範基地共計7個。人才隊伍的夯實、科研力量的增強,為貴茶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基礎性動力。

  四是健全利益機制,構築發展合力。“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組織模式,是實踐證明的現代農業行之有效的產業組織方式。目前,貴州省擁有茶葉專業合作社註冊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4990家;茶產業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228家,市級龍頭企業397家,以“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農戶”運作模式為引領,推進企業與合作社及農戶、合作社與農戶建立緊密型的利益聯結機制,形成產業發展的合力。新型利益聯結機制提升了茶農生產效率,目前茶產業惠及貴州480萬茶農。

  五是聚焦宣傳推介,著力品牌建設。一方面,大力開展黔茶常規性的宣傳活動。組織開展了貴州梵淨山國際抹茶文化節、中國·貴州國際茶文化節暨茶產業博覽會、貴州沖泡大賽等茶事活動,加深貴州省“生態茶”“有機茶”的品牌印象。另一方面,積極利用現代媒體促進品牌傳播。開展“貴州春茶‘DOU’起來”抖音達人挑戰賽、“我有貴州半畝茶”網絡名人公益活動、製作系列紀錄片《黔茶》並在央視播出。通過集中力量,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構建起復合化品牌傳播體系。

  (作者單位: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