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一家老牌餐飲在東北的復工樣本

懷孕5個月的孫琳胃口特別好,尤其是呷哺呷哺的咖喱鍋讓她日思夜想。儘管外賣能送到家,可她覺得缺少了溫暖的“煙火氣”。

她太想去店裡吃火鍋了,但全國“抗疫”一盤棋,這位家住瀋陽市渾南區的準媽媽也只能忍住口腹之慾。孫琳想不到,連吃呷哺如此簡單的要求,在當下也變成奢望。

在孫琳心中,火鍋不止於美味。大學時常和舍友結伴吃呷哺,畢業幾年了,這個傳統仍被保留。經濟實惠只是其一,她們更想在沸騰的鍋底裡打撈懵懂的青春。

呷哺呷哺,一家老牌餐飲在東北的復工樣本

可現在,疫情讓孫琳的夢想陷入兩難。呷哺比她還難,尤其東北市場,更是難上加難。

店家和食客都在面對一道選擇題:吃重要?還是安全重要?對呷哺來說,兩個都重要。商家想全面重啟堂食,員工們也不想被疫情擊垮,顧客則在翹首期盼。

作為呷哺瀋陽天潤廣場店的店長,王勁博在疫情期間幾乎天天被“催著開門”。他的顧客群中,常有人私信打聽堂食時間,“我說可以外送,可他們更想到店裡享受呷哺感覺。”

所以,無論多難,呷哺都要翻越復工復產這座山,等待迎來消費復甦的“暖春”。

1、自救總動員

在疫情還沒十分緊張時,呷哺東北市場就成立了專門的應對小組,並佈局相應後續業務,包括員工宿舍、辦公區徹底消毒,並儲備了充沛的防疫物資。

當疫情大面積鋪開後,呷哺東北所有的餐廳的口罩、溫度計、消毒水都很充足。對疫情的準確預判,讓他們打了有準備之仗。

不過,疫情還是影響了東北整體的餐飲市場。呷哺剛剛做了2020年規劃,現在表格中的數字需要重新考量了。

現在對他們來說,度過難關最重要。

從大年初二起,在呷哺東北市場,開始自救總動員,大規模處理短保質期物資。

他們通過手機操作,激活了到家(外賣)、微商、惠民超市以及電商市場,幾個平臺同時出力後,呷哺整個業務竟然順利滾動起來。

平時以堂食服務為主的員工,在統一指揮下,於2月初紛紛在小程序上登錄註冊賬號,然後每天11點到16點,通過朋友圈發佈賣貨文案。

羊肉、肥牛、凍豆腐,小料、鍋底、調味品,不管是半成品還是套餐,這些在呷哺菜單上出現的畫面,最近在東北已刷爆朋友圈。

呷哺呷哺,一家老牌餐飲在東北的復工樣本

除了原有火鍋餐,東北員工還做出衍生新產品。利用自身供應鏈系統,將惠民蔬菜送到家,還把牛肉做成牛肉乾、醬牛肉、牛肉飯,增加部隊火鍋和滷雞蛋等耐儲存產品。

全員電商極大拓展了產品的銷售半徑,有員工甚至成功把產品從東北賣到相隔三千公里外的廣州。

“我們有一千多家門店,幾萬名員工,如果每家店都成為一家零售門店、每名員工都是銷售員的話,這種銷售量是不一般的。”呷哺東北市場總經理王曉峰說,這樣做一是考慮增加員工收入,二是盤活整體業務。“讓大家都動起來,有事做,有信心。”

“最主要的是,讓顧客想吃火鍋時看到呷哺。越是特殊時期,越要留下獨家記憶。”

外賣也是很好的開源渠道。由於各個城市放開時間不同,整體外送量沒有以往大,可最近北京訂單量猛增,甚至超過2019年10月份。東北市場也在逐步復甦。單量起來了之後,甚至有很多員工開車或打車送外賣。“不掙錢也要幹,大家的勁頭都很足。”

在安全有序的自救戰略中,呷哺超過60%以上的員工也開始陸續返回熱愛的工作崗位。

復甦在持續,可對於餐飲行業來說,也不能太盲目樂觀。疫情結束後,顧客的“心理復甦”最重要。經過此劫,很多人也勢必對健康和安全提高了戒備。

要想完成彼此的信任感,員工和顧客的健康監控和動態就特別重要。

2、復工的底氣

特殊時期,每一家門店的正常運營背後,都折射出每一位員工背後的艱難和拼盡全力。

店長王勁博家住瀋陽于洪區,每天上班需要一個小時,原以為夠折騰了,後來他發現有員工在路上得花兩小時。

過程中,需要倒地鐵、倒公交、掃碼、測體溫,無論多繁瑣,他們每天堅持完成規定動作。店裡十個全職員工,愣是一天都沒落下,也沒要求休息。

為了保障大家安全,呷哺東北每天對員工進行測溫和追蹤,然後還安撫大家情緒。通過排解後,員工們都很滿意,他們現在只想復工,並和企業一起承擔。

有一份光,就發一份熱。說到底,這些員工最擅長的,還是堂食服務,他們盼著店裡開門迎客。盼著和平日裡熟悉的“張哥李姐”們相逢。

疫情下的呷哺東北市場,黑龍江省目前店鋪可以外送;吉林省外送還不錯,堂食剛剛放開;遼寧整個狀況最好,除大連外,堂食部分全部恢復。

可最棘手的問題也擺在眼前:安全怎麼保證?顧客敢不敢來?

沒人敢冒險進店。即便有顧客想來,還得手動登記手機號、身份證號、測體溫……本應簡單方便的用餐,卻給顧客增加了負擔。

呷哺遼寧運營經理張紅蒙在瀋陽皇姑區的一次例行巡店中發現,有一位員工焦急地在店門口跟幾位顧客解釋著什麼。原來是正值飯點兒,顧客想進店吃飯,店員請顧客手動填寫身份信息,否則無法進入餐廳。“吃個飯還能這樣麻煩!”客人表現出不理解。

“121家店,每天都有人員進進出出,靠手動登記信息一定是不準確的,包括真實性我們也無法一一核對。”呷哺東北市場總經理王曉峰認為,手動記錄顧客身份與健康信息,不僅繁瑣,而且無法實現真正的“科學”。

店員同時會對到店顧客進行體溫檢測,體溫正常才可進入,測溫結果也將同步記錄到系統內,給顧客帶來安全體驗。

“現階段防疫工作是讓顧客更安心的一個前提。”王曉峰坦言,消費者外出用餐的信心尚未完全恢復,大的餐飲企業應該主動站出來承擔。不僅對內要落實防疫工作,對外的防疫把控更是重中之重。這也有助於幫助消費者恢復信心。

疫情防控最重要的就是追溯。如何將人、公共空間、活動軌跡聯繫起來,就是追溯密切接觸者的關鍵。需要指出,市場上也有類似技術,但包括呷哺在內很多企業發現,“防疫登記追溯+ 健康安全信息展示” 兩大關鍵功能,一旦發生疫情,追查起來快速、便捷、有效。

實際上,目前東北三省復工的大型餐飲還不多。呷哺卻利用多種自救方式,打造了一個成功復工的樣本。

這一切都來自呷哺的不懈努力,也得益於大力引入科技防疫手段,促進顧客安心消費。

3、疫情和轉機

對於歷史性的危機時刻,呷哺從未退縮。

1998年創立於北京,由北至南,覆蓋中國十幾個省份的80多個城市,至今在中國擁有超過1000家直營餐廳,並於2014年12月17日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上市。

但實際上,這家火鍋品牌早期的發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

上世紀90年代,呷哺以“一人一鍋”為賣點,在北京西單開出第一家店面。

但隨後漫長的一段時間裡,大家還是習慣圍聚在一起吃,針對新興速食業態的分餐,很多人不太接受。

2003年的“非典”突如其來,疫情過後,之前不被接受的“一人一鍋”制,因其提倡的安全和健康而大受擁躉。此後,隨著市場打開,呷哺品牌迅速樹立,趁熱打鐵、擴張規模。

現在,呷哺依然作為火鍋餐飲界的頭部企業之一,憑藉著獨立樂活主義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肯定。

此次疫情中,呷哺在危險中又看到機遇和空間。如何發力外賣和“一人食”市場?如何自動化生產?如何大量引進機器人上餐?如何將餐廳的安全防範機制真正建立起來,並通過科技手段展示給顧客?可能會是他們下個5年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自呷哺在眾多店面引入機器人後,大家一開始只是新奇,它在這次疫情中卻發揮了巨大作用。

呷哺呷哺,一家老牌餐飲在東北的復工樣本

以東北市場為例,目前開放堂食的長春、錦州、瀋陽等店面最近多是機器人在上菜服務。最大優勢就是顧客自己拿取,避免了人員接觸。

3月1日,呷哺瀋陽天潤廣場店堂食恢復後,文章開頭提到的“準媽媽”孫琳和丈夫注意到了這些變化,夫妻二人專門開車前往。

上線外賣、掃碼點餐、對角而坐、開火上鍋。在這特殊時刻,雖默默不語,自有一股溫情在店中湧動。

還有更多忠實顧客關注餐廳營業訊息,更有甚者從堂食恢復了之後每天“打卡”。頗有些“報復性消費”的意思。

這樣一份喜愛,早就根植在顧客骨子裡。也讓店員受寵若驚。

店長王勁博忙成陀螺。他給每日登門的老顧客陳姐親手做了一杯奶茶,“送給她的,算是對她等待這麼久的一點心意。”

疫情尚未消除,但店裡有溫暖的火鍋和奶茶散發香氣。除了能給大家解壓,呷哺更想傳遞一種力量與安慰。

-end-

歡迎關注 ,每天分享餐飲創新案例、工具、方法,諮詢專家給你的企業運營把關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