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不通过玄武门之变,是否能登上皇位?

木易看史


李世民不通过玄武门之变,肯定也会找其他借口或者制造其它事端要么杀死李建成,要么流放他,最终也是能当皇帝的。原因如下:

1.李世民有大才,经过南征北战后,他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文臣武将,这为他夺取皇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的如房玄龄、杜如晦,武的如有尉迟恭、秦叔宝,这些人随他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谁不想有个一官半职,甚至封候拜将呢?而能给他这些的只有李世民,所以李世民不当皇帝,首先他的那些手下是不会答应的。

2.李世民被称为“天策上将”,功高震主,他与李建成的矛盾已经难以调和,到了要么你死要么我亡的地步。

唐朝的江山都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功劳太大了以至于不知用什么官职来封他,李渊就把他封为“天策上将”。李世民的影响已经远远盖过了太子李建成,对其太子之位已经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李建成早晚都会对李世民下手,聪明的李世民是要束手待毙呢,还是先发制人呢?所以,“玄武门之变”只是他们哥俩矛盾尖锐化后的表现,没有“玄武门之变”,肯定也会有其它什么事端,李世民登上皇位是必然的。

3.哥俩做一下比较,李世民高出很多,李建成必败无疑。

李世民不管是个人魅力、聪明才智等等,还是文治武功都远胜于李建成,在这场争夺中,李建成是必输无疑的。

总的来说,哥俩之间的矛盾已经势如水火,冲突难以避免,但综合各方面来看,很明显李世民更胜一筹!




图书馆和运动场


我认为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最大的可能是被李建成杀死。玄武门之变既是李世民自保的举措,也是其势力集团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自古以来王朝家族形成的最为稳固的权力传承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李建成作为李氏家族的嫡长子,从小接受的就是最严格、最完善的教育,是作为下一代领导者来培育的,其本人的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后世看到的李建成是经过李世民政治抹黑后的形象,是李世民为其夺权营造正当性而篡改的人物符号。从史书可知,在李渊进行征战的时候,是李建成留守大本营进行后勤保障和政治建设的,如果李建成本人不具备这种能力,是不可能被李渊所倚重的。

李世民作为李渊的二儿子,本身能力突出,作战百胜,在大哥李建成留守后方的时候,由他带领李氏集团征战四方,立下了赫赫战功,手下自然就聚集了一大批将领,其天策府人才济济,在李氏集团内部形成了自己的小集体。在创业时期,李氏集团内部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所以大家能够群策群力共谋大业,一旦目标达成后,各个小集体就要为自己打算了。作为天策府小集体的头领,一方面自己有向上的欲望,另一方面也要为集体发展所考虑,再加上李渊的纵容,慢慢的李世民的实力已经不亚于李建成。

纵观历史,当王朝内部出现两股力量相当的势力时,是绝不可能和平共处的,双方必有一战。李建成作为太子,大义在手,只需要按部就班发展就行,而李世民如果不出奇招奋力一搏,其结果注定不会很好。所以才有了玄武门之变的发生,李世民一战功成,开创贞观之治,成为了一代明君唐太宗。




一公顷土地


答案是肯定不行,我是张云飞,历史搬运工。

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唐国公李渊于晋阳以尊隋之名起兵,一路势如破竹,十一月占领长安,拥立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即隋恭帝。李渊自任大丞相,进封唐王。义宁二年(618年)三月,隋炀帝死,五月,杨侑禅位于李渊,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隋朝灭亡。杨侑降为酅国公,置居于长安,于次年五月去世。此后,李渊册长子李建成为太子,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四子李元吉为齐王。

这就已经确定了李建成的地位,同时也奠定了李世民的地位。李渊有感隋文帝废立太子,导致国破家亡的结果,在维护李建成太子的事上很用心。虽然他知道论能力、功劳,他的这个长子哪方面都不如次子,可中国几百年来“嫡长子继承制”对他的影响,他不得不立李建成为太子,而李建成也知道他这个弟弟对他来说是最大的威胁,所以他联合了自己的四弟李元吉处处制约、迫害李世民。

最终,李世民忍无可忍,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李建成、李元吉杀死。不久,李渊宣布禅位,传位于李世民。而李世民上台后,又下旨赐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所有儿子。

虽然,玄武门之变并不怎么光彩,但是封建王权下,父子兄弟之情与皇位相比,都得靠边站。而唐太宗也因为他在位的一番作为,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也因为他的民族政策被各族人民亲切的称为“天可汗”。

我是历史搬运工,我愿同大家分享历史故事。




眞愛壹丗


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别说登上帝位了,就是想要善终都难,估计都等不到下任皇帝登基就死于李建成之手了,可以说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致死地而后生的险招,也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今天的我们来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机在于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因为两方相斗必有一死。其实都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史书上留下优柔寡断的唐高祖李渊,才是李世民真正的对手,李建成李元吉只是他对付李世民的棋子罢了。

李世民在唐朝建国时功劳赫赫,只要有影响的大战役都有他参与的身影。因为太过优秀了,李渊还曾许诺封他为太子,也专门为他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的顶级官职,允许他开府建牙自置官属,等于是成立一个小朝廷。这些恩宠看似是父亲对于儿子的正常表现,其实是李世民势力过大,功高震主之下李渊的让步罢了。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称帝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可以说大一统王朝中最快立国的开国皇帝。他再昏庸也不至于让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一步步走上自相残杀的道路,只能说李世民在历次战役中已经打出了威名拉拢一大批人才,他只能赏赐不断,但是发现李世民功高震主威胁到皇权以后,李渊开始偏袒于李建成以打压李世民。

李渊的本意是培养李建成打压李世民,通过政治方式打压架空李世民,而不是直接杀了李世民,因为一来李世民的秦王府势力庞大二来怎么说都是父子尚有亲情在。而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历次斗争中也主要是想夺取李世民的兵权,这才是根本。

武德九年,突厥再次犯边,太子李建成建议李元吉做统帅,并且想趁机夺走李世民的兵权,以双方当时势不两立的局面,李世民没有了兵权不死也难,所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成为最后的赢家。

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并且可以处理一切军国事务。三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短短时间内发动如此之大的宫廷政变,又成为皇太子再成为新皇帝。中间唐帝国没内部有什么大的反弹,可见秦王府势力之恐怖,李渊之前的忌惮和打压并非为杞人忧天。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功高震主之下,真正的对手是帝国最高统治者李渊加法定继承人太子李建成加齐王李元吉,李渊支持李建成在于打压李世民威胁中央朝廷的秦王府,李建成打压李世民是为了顺利继位,而且武德九年也一度接近胜利,李世民没有接下来的政变反击更是会成功的,没了兵权的李世民,李渊不杀他,李建成也会杀他,所以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别说登上帝位,就是性命也难保。





热血青春网


唐太宗李世民,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但是他为了当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亲哥哥李建成从而登上皇位。我们今天假设如果他没有兵变,能够用正常手段登上皇位吗?无敌认为,如果用正常途径那么李世民一辈子也当不上皇帝。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嫡长子继位制度

太子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渊的大儿子,而李世民只是老二。李建成与李世民一母同胞,但是李建成为李渊长子。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一般认为嫡长子才可以继承家业。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自此嫡长子变成最具有合法性的继承人。

嫡长子继承制度因此为中华奉行的继承制度。这种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可以顺利的交接两代人之间的权利,也可以很有效的避免宗族亲人之间的阿谀我诈,甚至是流血武斗。所以按照正常情况,李建成成为太子到最后顺利登基成为皇帝是大家所公认的。如果李世民想要当皇帝,只有除掉李建成才有机会。


继承制度这一点不可以,那我们换个思维。有没有可能李建成不适合当皇帝,甚至是个坏人,会被李渊废掉呢?事实证明这也是不行的!

太子有军功

太子李建成,自李渊起兵多有功绩。在李渊刚刚起兵的时候,手上没有多少兵马与支持者。这时候李建成站出来了,他四处去拉拢河东贵族,希望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最后他也成功了,李渊得到了整个关陇门阀的支持。并且李建成还带兵成功收复长安与河北。 之后李建成成为太子,多留守长安处理朝政。后窦建德部将刘黑闼造反,李世民与李元吉都兵败,最后还是太子李建成成功打败了刘黑闼。由此可知,李建成对于大唐建立也是殚精竭虑,李渊根本不可能废了李建成。

因此我们从上面的分析看出,正常途径下李建成身为皇长子,并且有军功在身,他基本上是铁定的皇位继承人。李世民想要登上皇位,正常途径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他选择了唯一的一条路~玄武门兵变!庆幸的是,他还算对对得起死去的大哥李建成,开创了“贞观之治”!!


无敌通史


不可能,因为他通过和平手段己经尝试过。具体过程是在公元624年的夏天。当时正在仁智宫避暑的大唐皇帝李渊,收到了太子李建成手下尔朱焕和桥公山的密报,说太子要造反了。消息传到李建成那里,把他吓得不知所措。这两个手下是他派去给自己的前保安队长现庆州都督杨文干送装备的,可他从没有下令要造反,当然送装备也是一个大罪。就在李建成想着该怎么办的时候,李渊的命令来了,要求他赶到仁智宫说明情况。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幕僚们不同观点的交锋,李建成决定,孤身去见老爹自证清白。于是李渊就把大儿子抓了起来,召来看上去是太子同党的宇文颖,令他去把杨文干叫来,和太子对质,证明清白。

不过这个宇文颖一到杨文干那里,就立即和杨文干一起造了反。当然这个所谓蓄谋已久的反,只造了四天,就被李世民给剿灭了。

事实上,这是李世民用和平手段取得太子位置的最后一次也是最接近成功的一尝试。尔朱焕和桥公山当然是秦王派在太子身边的卧底。可是最后的关键,还在于杨文干必须造反,才能坐实太子之罪。而派去召杨文干的宇文颖就成了关键,宇文颖只要按实际情况说明,杨文干必定不会造反,因为事实上他没有做好造反的准备。可是史这样说:颖至庆州,以情告之,文干遂举兵反。颖和杨文干说了什么?无人知道,因为造反没几天,杨文干就被自己的手下宰了。而宇文颖被李世民抓住后,不同的史记录了他不同的死法。《新唐书·李建成传》说,他被抓后,李渊亲自审问了他:帝责曰朕以文干叛,故遣卿,乃同逆邪?颖无以对,斩之。《资治通鉴》是这样说的:秦王世民军至宁州,其党皆溃。癸酉,文干为其麾下所杀,传首京师。获宇文颖,诛之。就是李世民抓住宇文颖后,立即就杀了他。

但即使这么完美的计划,李二也没成功,所以他只能搞玄武门兵变了。


南门江


不能,原因如下:1、古代遵循的是嫡长子立成制,单从这一点来看,李世民想当皇帝,阻碍重重。2、隋朝的灭亡,就有废长立幼的原因。3、李渊本人,对隋唐历史有了解的人,都应该知道,李渊是一个很看重亲情的人,尤其是对自己的这几个嫡子。这也是后来完成玄武门事变的原因之一。





闲来无事聊聊历史


武德九年发生的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明成功登上皇位而告终,历史上对此描绘的记载很少,事情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不妨碍我们对这一事件做出合乎情理的分析。

首先李世明为什么要铤而走险?是什么原因让他兵行险着,当时正是李世明和李建成博弈的时期,如果李世明处于上风,那么他完全没有必有冒险。所以当时的形势肯定是李世明处于弱势,甚至已经无力回天了,才会由此一搏。

唐朝的建立其实是离不开李建成和李世明的,初期李建成和李世明分两线作战,都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为大唐建立立下汗马功劳。随着政权的稳定,两人的分工逐渐发生变化,李世民负责在前方开疆扩土,李建成负责在后方运筹帷幄。

正所谓乱世重兵势,太平掌政权,随着唐朝的稳定,李建成凭着多年来在政治核心积累的政治资历,成功的当上了太子之位。而李世明手里确实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兵权,然而在朝堂上却完全不能跟李建成匹敌。

而且李建成早年也曾领兵作战,手下也有像薛万彻等大将,所以在军事上也不是毫无根基的。并且当时由于已经是太平时期,李渊对李世明手握兵权已然有所猜忌,更是对李世明一党采取消兵权的措施。

由此种种李世明完全看不到希望了,才会带着麾下行勇莽之举,可以说李世明的成功是很有赌博运气成分的。


想跟你聊故事


不可能。

历史背景:李世民功高盖世,太子建成和元吉结盟,多次陷害李世民(包括毒酒),元吉甚至建议太子直接“拉杀”,未果。

双方已成水火不容之势。

恰逢发生“太白经天”而招致猜忌,加之李渊的不利导向,如果他不主动出击,等待他的轻则丢官失势遭软禁,重则被杀。

开弓没有回头箭。对李世民而言已没有任何退路。

这时(事变前一天),李世民向李渊汇报,太子建成和元吉“淫乱后宫”。对太子建成和元吉而言,他们必须给李渊做出解释。第二天事变发生。

对于李世民,大概也不愿背上杀兄逼父的恶名。

别无选择。

“逼上梁山”,对我们而言,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


黑门艺术


李世民如果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别说登上帝位了,就是想要善终都难,估计都等不到下任皇帝登基就死于李建成之手了,可以说发动玄武门之变是致死地而后生的险招,也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今天的我们来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动机在于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因为两方相斗必有一死。其实都忽略了一个人,那就是史书上留下优柔寡断的唐高祖李渊,才是李世民真正的对手,李建成李元吉只是他对付李世民的棋子罢了。

李世民在唐朝建国时功劳赫赫,只要有影响的大战役都有他参与的身影。因为太过优秀了,李渊还曾许诺封他为太子,也专门为他创造了一个天策上将的顶级官职,允许他开府建牙自置官属,等于是成立一个小朝廷。这些恩宠看似是父亲对于儿子的正常表现,其实是李世民势力过大,功高震主之下李渊的让步罢了。

李渊从太原起兵到称帝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可以说大一统王朝中最快立国的开国皇帝。他再昏庸也不至于让长子李建成与次子李世民一步步走上自相残杀的道路,只能说李世民在历次战役中已经打出了威名拉拢一大批人才,他只能赏赐不断,但是发现李世民功高震主威胁到皇权以后,李渊开始偏袒于李建成以打压李世民。

李渊的本意是培养李建成打压李世民,通过政治方式打压架空李世民,而不是直接杀了李世民,因为一来李世民的秦王府势力庞大二来怎么说都是父子尚有亲情在。而李建成与李世民的历次斗争中也主要是想夺取李世民的兵权,这才是根本。

武德九年,突厥再次犯边,太子李建成建议李元吉做统帅,并且想趁机夺走李世民的兵权,以双方当时势不两立的局面,李世民没有了兵权不死也难,所以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成为最后的赢家。

玄武门之变三天后,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并且可以处理一切军国事务。三个月后李渊禅位于李世民。李世民短短时间内发动如此之大的宫廷政变,又成为皇太子再成为新皇帝。中间唐帝国没内部有什么大的反弹,可见秦王府势力之恐怖,李渊之前的忌惮和打压并非为杞人忧天。

如果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功高震主之下,真正的对手是帝国最高统治者李渊加法定继承人太子李建成加齐王李元吉,李渊支持李建成在于打压李世民威胁中央朝廷的秦王府,李建成打压李世民是为了顺利继位,而且武德九年也一度接近胜利,李世民没有接下来的政变反击更是会成功的,没了兵权的李世民,李渊不杀他,李建成也会杀他,所以李世民不发动玄武门之变,别说登上帝位,就是性命也难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