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燕雲十六州爭奪戰引發的張覺事件,北宋滅亡的導火索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王朝大宋皇帝的心病。

契丹人佔著燕雲十六州,他們的鐵騎倘若風馳電掣,如一把鋒利的寶劍,時刻可御風到東京汴梁,轉瞬便兵臨城下。

宋太祖趙匡胤很焦慮。據說,他在內府庫轉置“封樁庫”,計劃用存錢的方式贖回失地。

宋太宗趙光義也很焦慮,太平興國四年(979),他移師幽州,試圖一舉收復燕雲地區,結果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門外)被契丹人打得大敗虧輸。

宋遼燕雲十六州爭奪戰引發的張覺事件,北宋滅亡的導火索

趙光義劇照

宋真宗趙恆用政治家的智慧,於景德元年(1004)與契丹人在澶州城下籤訂“澶淵停戰協定”

宋仁宗趙禎繼續焦慮,他於慶曆二年(1042)營建“北京”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作為東京陪都,集結力量,與契丹人對峙。大名府人口也一度高達百餘萬。甚至當時宰相呂夷簡還建議遷都大名,讀書人的勇氣記載在史書中,多多少少有點滑稽。

宋遼燕雲十六州爭奪戰引發的張覺事件,北宋滅亡的導火索

澶淵之盟

元人編《宋史卷九十.地理志》依舊把丟掉的土地記錄在宋史典冊,似乎在嘲弄著大宋的歷代皇帝和他的子民,你們收不回的國土,最後都納入了大元帝國的版圖。

所謂“燕雲”,是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的合稱。

宋遼燕雲十六州爭奪戰引發的張覺事件,北宋滅亡的導火索

燕雲十六州,來源為網絡

燕雲十六州,有兩個重要時期。

一是五代時後唐、後晉時期

除了平州、營州兩座隋代設置的城市,屬於後唐時為契丹所攻陷之外,幽州(燕山府)、涿州、檀州(隋置)、順州、薊州、雲州、武州、應州、朔州、蔚州、奉聖州、歸化州(毅州)、儒州、媯州十四州皆為石晉對契丹國的友情贈送。

歷史是這樣的,五代時後唐末帝李從珂繼位時,大將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位高權重,末帝對石敬瑭實在不放心,便於後唐清泰三年(936)五月調任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並催促老石即刻赴任。

河東節度使,治晉陽(今山西太原),天平軍治鄆州(今山東東平)。這個調令擺明了要逼石敬瑭走絕路,讓李從珂、石敬瑭撕破最後的面具,石敬瑭便舉兵叛變。李從珂便派兵討伐,老石被圍,便求助於契丹人,並承諾以割讓幽、薊、雲、朔等十六個州為條件,換取契丹發兵救援。這一條件,成就了石敬瑭新的後晉王朝,也是李從珂的催命符。

938年,石敬瑭遵守約定,將燕雲十六州的圖契獻給了契丹

宋遼燕雲十六州爭奪戰引發的張覺事件,北宋滅亡的導火索

這一敬獻,沒有這道防線,中原王朝要面臨可能快速南下的遊牧民族的進攻,也使得契丹人從遊牧民族開始接觸農業文明,並被先進的漢文化所同化。

天假後周世宗柴榮時間,也許他的鐵騎可能收復失地吧。

二是宣和年間。

宣和年間(1119-1125),大宋君臣有志於收復燕雲失地,便聯合北方強大的金人,攻擊日薄西山的契丹人,按照大宋與金宣和二年(1120)“海上之盟”約定的協議,大宋可以得到取遼南京析津府地區,也即燕雲十六州故地

宋遼燕雲十六州爭奪戰引發的張覺事件,北宋滅亡的導火索

遼朝疆域圖

宣和四年(1122),大宋預置了燕山府路和雲中府路。

《宋史地理志》載:“燕山府路。府一:燕山。州九、涿,檀,平,易,營,順,薊,景,經。縣二十。宣和四年,詔山前收復州縣,合置監司,以燕山府路為名,山後別名雲中府路。”

“雲中府,唐雲州,大同軍節度。石晉以賂契丹,契丹號為西京。宣和三年,始得雲中府、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等州,所謂山後九州也。”

這一年,金將郭藥師以涿州來降,金人以檀州、易州、順州、薊州、景州(契丹設置)來歸。宣和五年(1123),金人以武州來歸,契丹將蘇京以應州來降,朔州守將韓正以州來降,蔚州守將陳翊以州來降。

阿骨打把遼末帝天祚帝趕到燕山以西后,真的把太行山以南的燕山、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如約歸還。如同一個謙謙君子,言而有信。

宋遼燕雲十六州爭奪戰引發的張覺事件,北宋滅亡的導火索

完顏阿骨打劇照

山前九州、山後九州,真的回到大宋懷抱中。

既然回來了,大宋便設置了燕山府,詔令山前收復州縣,合置監司,以燕山府路為名,為山前九州。山後九州便是雲中府路了。

燕山府的第一個州為涿州,改郡名為涿水郡,升格為威行軍節度,下轄范陽、歸義、固安、新城四縣。

燕山府的第二個州為檀州,改郡名為橫山郡,升格為鎮遠軍節度,下轄密雲、行唐二縣。

燕山府的第三個州為平州,改郡名為漁陽郡,升格為撫寧軍節度,下轄盧龍、石城、馬城三縣。

燕山府的第四個州為易州,改郡名為遂武郡,設防禦指揮使,下轄易水、淶水、容城三縣。

燕山府的第五個州為營州,改郡名為平盧郡,設防禦指揮使,下轄柳城縣。

燕山府的第六個州為順州,改郡名為順興郡,設團練使,下轄懷柔縣。

燕山府的第七個州為薊州,改郡名為廣川郡,設團練使,下轄漁陽、三河、玉田三縣。

燕山府的第八個州為景州,改郡名為灤川郡,設軍事,下轄遵化縣。

燕山府的第九個州為經州,本為薊州下轄的玉田縣,宣和六年,改為州。

大宋暫時收回了的國土,似乎疆域回到了大唐時代的版圖,繁榮昌盛的表象,在金人眼中,不過是紙紮草做的英雄,金人在等待一個機會。

機會真的很多。

宣和五年(1123)五月,遼國降將、金平州留守張覺,這個被列入《宋史.奸臣傳》的將軍,是北宋“靖康之難”的直接導火索。

在大宋、大金訂立的“海上之盟”中,大宋按約攻找燕雲地區,結果以失敗告終,而大金鐵騎則所向批靡,佔領了契丹的大部領土。張覺作為“燕雲十六州”之平州守將,擋住了宋的進攻,卻擋不住大金兵鋒。他失敗了,只好以平州投降了完顏宗翰那個完顏阿骨打的長子,他被封為臨海軍節度使,平州知州。

阿骨打併不想把平州歸還大宋,在阿骨打眼中,平州就是大金的南京,張覺就是留守;任命詔書剛下,陳骨打卻聽說張覺心懷異志,使再派遣特使劉彥宗和斜缽去平州傳諭,大意是:平州是大金的南京,節度使你是留守,對你的恩澤也夠厚重的了,有人說你暗中謀劃,我深感聰明人不會做這種事。

宣和五年(1123)五月,張覺謀劃降宋為上策,“復遼奉迎遼天祚帝”為下策,正當此時,遼國降臣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經過平州,張覺藉口覆滅遼國之罪,在灤河邊殺了他們;七月,張覺暗中聯絡北宋燕山宣撫使王安中,以平州降宋。張覺以五萬兵馬屯兵營州,與阿骨打的兄弟完顏闍母對打,在兔耳山打敗完顏闍母的軍隊。張覺向大宋報捷,大宋在平州組建泰寧軍,任命張覺為泰寧軍節度使。十一月,阿骨打次子完顏宗望(斡離不)奉命討伐張覺,很快張覺的部隊瓦解冰消,張覺只得逃往燕山府。

宋遼燕雲十六州爭奪戰引發的張覺事件,北宋滅亡的導火索

北宋張覺事件

大宋燕山宣撫使王安中把張覺藏於甲仗庫,回覆完顏宗望說查無此人,完顏宗望以要招降納叛的罪名指責王宣撫。王安中只好殺了一個相貌與張覺類似的人,被金人識破,王安中只好牽出張覺,數落其罪狀,而張覺也大罵宋人無信義,王安中送了張覺的頭顱給金人,也讓軍中投降將士的心徹底涼了。金降將郭藥師自言道:如果來索要藥師,又當如何?

王安中的不得已,導致剛剛收復的燕山府剛剛形成的宋軍形同虛設,戰鬥力弱到極點。

金人看到了這點。

宋人拿回去的燕雲十六州,不過是些空城罷了。

宋軍佔領的這些地方,不過是讓宋軍打個轉而已。

《宋史地理志》載:燕山府,宣和五年,童貫、蔡攸入燕山;郭藥師於宣和七年以燕山叛變,金人復取之。平州,宣和五年張覺事件後被金所佔。檀州、薊州、經州,宣和七年,金人破之。

雲中府路的山後九州,大宋君臣還沒來得及差官遣將,基本上未滿一年便被金人取去。

應州、朔州,宣和五年旋得旋失。武州、蔚州,宣和六年為金人攻取。

宣和七年(1125)八月,還是這個“二太子”斡離不,還是以張覺事變為藉口,向金太宗(阿骨打於1123年八月滅遼返回上京路上病死)奏請攻宋。

宋遼燕雲十六州爭奪戰引發的張覺事件,北宋滅亡的導火索

王巍《精忠岳飛》完顏宗望

經過兩個月的戰前準備,十月大金鐵騎真的南下了。

金太宗令諳班勃極列(官名,僅次於君主,尊大之意)完顏斜也(阿骨打之弟)為都元帥,統領金軍攻打北宋首都汴京,由於李綱的頑強抵抗,金兵無法攻入,雙方訂“城下之盟”。

(請看下集《汴京之圍》)


2、《金史》


野湖讀書(頭條自媒體公眾號),閒適讀書,讀正史,有野史,不戲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