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疫情蔓延,中国需要援助日本吗?如果援助,用什么诗好?

今天给大家介绍《诗经》里的一首诗。前些时间,日本赠送我们物资,还附赠了一句诗经: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日本疫情蔓延,中国需要援助日本吗?如果援助,用什么诗好?

表示了一种兄弟友谊。

我们觉得可以回应:投木报琼,永以为好。

现在日本也爆发疫情了,我们也应该帮助日本。那用一首什么样的诗表达呢?

日本疫情蔓延,中国需要援助日本吗?如果援助,用什么诗好?


就可以用下面这首:《国风·豳风·伐柯》

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我觏之子,笾豆有践。

这是一首有关爱情和婚姻的山歌,唱的是诗人见到自己意中人,央求媒人去求婚,终于将意中人娶进家门的故事。

翻译过来是这样的:

为何要砍伐斧柄?没柄做不成斧。如何迎娶妻子?没有媒人迎娶不成。

砍斧柄啊伐斧柄,规则人人都懂,要想见那姑娘,摆好食具设酒宴。


讲一下这个故事原来的意思

在中国的古代,如果要迎娶新娘,必须请媒人从中说项,通过媒人,相互了解后,才能迎娶回来。

而在这首歌曲里,告诉了我们两个很重要的道理。第一个:取妻如何?匪媒不得。

娶妻子,必须要有媒人,媒人就相当于一个中介,帮助我们了解更多的信息。

在今天,中介无处不在,买房需要中介,租房需要中介,买车也需要中介。有了中介,能够让事情更顺利的完成。

第二个道理: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做斧头就需要斧柄,而斧柄要跟斧眼相匹配。要有一定的规则。如果砍下的木头过粗或者过细,那就装不进斧眼,如果歪歪扭扭,挥动斧头就会使不上力量。

这告诉我们,两种事物,小到两根筷子,大到两个国家,一定要协调好关系,这样才能做事顺利。两根筷子一长一短,就不能很好的夹起菜,两个国家没有理清关系,合作起来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日本疫情蔓延,中国需要援助日本吗?如果援助,用什么诗好?


下面,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两个国家合作的故事。

春秋的时候,晋国跟秦国合作,两国组织了一支大军,一起进攻郑国。

为什么要攻打郑国呢?

这跟晋国的晋文公有关系。晋文公没当国君,还只是一个公子时,曾经到郑国访问,当时的郑国国君没有尽到东道主的义务,对晋文公十分冷淡。

晋文公是一个记仇的人。而且,他也需要攻打郑国树立自己的威望。有一次,晋文公召集各国诸侯开会,郑国的国君郑文公打听到晋文公病了,干脆就不来。

这显然是在挑战晋文公在诸侯国中的声望。于是,晋文公决定攻打郑国。

为了增加胜利的把握,晋文公邀请了秦国的秦穆公,两国一起行动。

两国大军一直打到郑国的国都新郑,将这座中原大城围了起来。

郑国陷入了困境。郑文公数了一下自己的兵马,很快得出一个比较悲观的结论,以军事实力论,郑国决不是秦晋两国的对手。

唯一的希望是,这个世界上的战争通常不仅仅决定于战场之上,也不仅仅决定于数字上的实力对比。

考察了一下自己的对手,郑文公很容易就发现,自己跟晋文公有过节,这一次他是必打无疑,而秦国跟自己并无积怨,要是能说服秦国退兵,自然就可以解郑国之围。

想到这个办法后,郑文公将大夫佚之狐叫来,交给他这个光荣的任务。

听完国君的任务,佚之狐推荐了另一个人:

“国家现在处于危难当中,我去未必成功,如果让烛之武去见秦君,敌师一定退去。”

烛之武,郑国士人,目前岗位是圉人,就是放马的。

既然佚之狐如此推荐,那应该是有把握的。郑文公把烛之武请来,请他跑一趟。面于这个表现的机会,烛之武直接拒绝了。

“臣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人,现在老了,哪还能办成什么事?”

这是一句充满着怨言的话,这位烛之武先生应该是有才华的,无奈在郑国一直得不到重用,现在快混到退休了,还只是一个放马的。

于是,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以前你不用我,现在国家危难了,你才知道找我,早干嘛去了?

可见,烛之武跟郑文公之间的关系就没有理顺,如果郑文公是斧柄,因为以前的疏忽,就没办法挥动烛之武这把斧头。

那怎么办,只能先把关系理顺了。

面对这样的诘问,郑文公低下了头,他说道:“不能早点用你是寡人的错,但要是郑国灭亡了,对您也没好处啊!”

这是一个诚恳的回答,烛之武接受了国君的歉意,两者之间的关系终于理顺了。烛之武答应去完成这个任务。

到了晚上的时候,烛之武偷偷从城上顺着绳子爬下城。据说,烛之武已经九十了。如此高龄还能翻墙,实在让人佩服。

夜色里,烛子武潜向了秦营,他面对的其实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任务。

一路上都有晋兵在巡逻,怎么才能找到秦国的军营?而且就算成功到达秦营,可秦国跟晋国的关系最近特别好,是春秋著名的友好邦交典范,两国联系紧密,保持了秦唱晋随,晋唱秦随的节奏。

两国就像一把紧密的斧头,这些年频频对中原诸国动武,相互之间配合默契,联系紧密。

烛之武去找秦国游说,秦国未必同意退兵,更可能将烛之武送到晋军当礼物。

要怎样说服秦国呢?只有找到秦国跟晋国之间的漏洞,就像在斧柄跟斧头寻找到缝隙,然后摇动它,使两者之间瓦解。

烛之武找到了其中的缝隙。

借着夜色,烛之武成功来到了秦营,然后见到了秦穆公。

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大军包围郑国,我们郑国大概是要灭亡了,但如果郑国灭亡对秦公你有好处,那请秦军继续进攻!”

烛之武没有求情,反而直接要求秦军加强进攻。

这个表态引起了秦穆公的兴趣,他示意对方继续说下去。

“只是秦国跟郑国隔着晋国,就算秦国得到了郑国,只怕也掌控不住 ,最后郑国的土地还是要交到晋国的手上吧。如此,秦国就是在帮晋国强大。晋国强大了,不就是削弱了秦国?”

秦穆公的脸色凝重起来,烛之武说中了他的心事。

秦国虽然跟晋国建立了友好关系,但两国相邻,都是大国。秦晋两国永远都是竞争大于合作的两个国家。而且不跟郑国相邻。秦国跟郑国之间隔着一个晋国。如果拿下了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晋国得到土地。

觉察到秦穆公的思想变动,烛之武不再绕圈子,直接将秦晋两国的利害关系摆了出来。

“当年您对晋国有恩,晋国说要报答你土地,结果他早上回到国家,晚上就开始修防御工事,这些事情您都是知道的。晋国什么时候满足过?等到他在东边将郑国吞并后,只怕接下来就要入侵秦国。”

烛之武说的是秦晋两国之前的事情,以前晋国就欺骗过秦国。

“不会吧?!”秦穆公开始冒汗了。

“请问,如果晋国不入侵秦国,又去哪里扩张土地!”

秦穆公郑重点了点头,承认对方说得是事实。

“不如秦君留着我们郑国作为您的东道主,您的使者以后到东方来时,我们郑国就能提供食宿!”

秦穆公连连点头,转忧为喜,当场与郑国人结盟,并派人帮助郑国守城。

烛之武出色完成了郑文公交给他的任务,其成功的关键就是找到了秦晋两国之间的缝隙。两国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紧密,他们之间也有防患,也有利害关系。烛之武找到了这样的缝隙,并将它放大,终于动摇了秦穆公的心。

秦军倒戈的消息传到了晋营。

晋文公知道秦国跟晋国不可能永远友好相处下去,但他没想到的是,在这个最关键的时刻,秦国竟然背弃了晋国。

晋国的大夫狐偃气得胡子都在发抖,当场表示应该马上攻击秦国。

晋文公止了这个行为。

“不行!没有秦公,我们都到不了这个地步。我们依靠过他,现在却伤害他,这是不仁。跟亲近的国家反目,这是不智。我们是一起来的,现在如果分裂,这是不武,我们还是回去吧。”

说完,晋文公下令将自己的大军从郑国撤走。

晋文公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他跟秦国之间的关系,就像斧头跟斧柄,只有两者合作,才能成为有力的斧头,现在有了缝隙,还要抽出斧柄打斧头,这怎么可能成功呢?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就知道,两国之间的合作就像斧柄与斧头,一定要按照规则紧密合作。要兼顾到双方的利益,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事情就一定办不成。

中国跟日本的关系,我们常用唇齿相依,但其实也可以用匪斧不克,如果将来要完善东亚经济圈,中日必须紧密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