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音乐七十年~ 作曲家及其作品①

专题 | 新中国音乐七十年~ 作曲家及其作品① | 音乐大师 马思聪

这是新中国音乐七十年专题的核心部分——作曲家及其作品。
与很多器乐演奏家的训练一样,出现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作曲家们,因应当时的社会局势和形态,分成两个系统:一个扎根于国民政府建立的各大音乐院校中;另一批则是奋斗于条件艰苦的延安。无论是何种出身,这些作曲家们,都为近现代中国的音乐史添下了浓墨重彩的笔划。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没有或者走进新中国:黄自、聂耳、冼星海……但这些先驱们的衣钵后继有人。我们将在接下来的几期专题中认识他们。


音乐大师
马思聪

马思聪是杰出的小提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他被誉为中国小提琴第一人,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可惜他经不起文ge的折磨与羞辱,出走美国,“叛徒通敌”的“莫须有”罪名达十八年之久,死于异乡费城,享年75岁。

专题 | 新中国音乐七十年~ 作曲家及其作品① | 音乐大师 马思聪

马思聪生于民国初年(1912年),12岁时就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影响下,远赴法国学习小提琴,之前无一出国学小提琴者,如陈洪、冼星海比他晚几年才到法国学习。1925年他考入法国南锡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后又考入法国音乐教育最高学府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30年代初学成回国,接连几年先后在上海、南京、广州、北京、天津、香港等地演出,被誉为“音乐神童”。当时还没有哪一位音乐家像他那样举办一系列个人演出,为当时中国小提琴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依靠自己的演出活动来发挥对社会的影响。

专题 | 新中国音乐七十年~ 作曲家及其作品① | 音乐大师 马思聪

专题 | 新中国音乐七十年~ 作曲家及其作品① | 音乐大师 马思聪

新中国建立后,国务院任命他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同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的演奏遍及全国,除西藏一地外他都去演出过:朝鲜战场、治淮工地,工矿农村都飞扬了他的琴音。

马思聪第一次留法期间,主修小提琴,也学习钢琴、视唱练耳、指挥等。30年代初第二次去法国转而主攻作曲理论和作曲,他创作的小提琴曲打破当时小提琴音乐全部为外国小提琴文献所占领的局面,比马思聪年长的音乐家如李叔同、萧友梅、赵元任、黎锦辉、刘天华、黄自、贺绿汀等都没有为小提琴写过什么作品。

马思聪1935年创作的《摇篮曲》可视为中国小提琴音乐的开端,1937年后进入音乐创作旺季,先后创作了小提琴曲《第一回旋曲》、《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西藏音诗》、《牧歌》、《秋收舞曲》、《第二回旋曲》、《春天舞曲》、《抒情曲》、《跳龙灯》、《闹元宵》等相当规模和水平的独奏曲,还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大型小提琴套曲《F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晚年在美国居住期间,又创作了《第三回旋曲》、《第四回旋曲》、《双小提琴奏鸣曲》、《双小提琴协奏曲》及《阿美组曲》等。显而易见他是当之无愧的名符其实的中国小提琴音乐开拓者,他的作品起点高,技艺达到很高水平,他的创作与演出扩大了社会影响和艺术生命力。


在30年代至80年代,我国一些音乐家也创作过小提琴作品,各有特色和贡献。但在半个世纪中,无论在中国的音乐舞台、课堂、音乐广播中,在小提琴领域还没有第二个音乐家能完全超出马思聪取得的成绩、水平和影响,而且从他们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可看出马思聪的影响。

马思聪的作品扩展到了所有领域:群众歌曲、艺术歌曲、大合唱、钢琴、室内乐、管弦乐、歌剧、舞剧、戏剧配乐等各方面,他都写下了值得人们注目和重视的作品。

当时国内老一辈的、比较全面的知名作曲家(如萧友梅、赵元任、黄自、贺绿汀、丁善德、谭小麟、江定仙、刘雪庵、张霄虎、林声翕等)中还没有像马思聪那样在如此广阔的领域作出如此突出的贡献,大概只有江文也在这方面可与他相提并论,不仅在于作品的种类和数量的众多,更重要的是他在创作艺术水平如和声语言的丰富、配器手法的精湛、乐曲结构的简练以及作品音乐的个性化等方面不断提高与创新。


由于留学的经历,他的音乐不可避免地受欧洲音乐的影响,这在早期比较明显,然而他不满足于对欧乐的亦步亦趋后,比较主动坚定地为探索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进行着反复不断的努力,逐渐奠定了自己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从他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风土人情、中国人的气质、中国的时代精神以及他个人的抒情性和史诗性。

马思聪的室内乐的创作具有开拓性的贡献,例如《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弦乐四重奏》《bB大调钢琴三重奏》、《钢琴弦乐五重奏》,在当时无论就其作曲的技术水平或作品的规模和对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上都是空前未有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演奏,减弱了它们应有的客观影响,也限制了他继续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的兴趣。

专题 | 新中国音乐七十年~ 作曲家及其作品① | 音乐大师 马思聪

1972年马思聪在美国加州演出后接受州政府授予的奖章

可以说马思聪是新中国早期最多产的作曲家,他仅小提琴就写了14首独奏曲、4部回旋曲、4部组曲、4部奏鸣曲、2部协奏曲,在美国时还写过狂想曲24首,二重奏50首,估计总共超过百首。1945年-1955年还创作了六部大合唱:《抛锚大合唱》、《祖国大合唱》、《春天大合唱》、《鸭绿江大合唱》、《淮河大合唱》、《工人组歌》。

马思聪的管弦乐曲《内蒙组曲》最先是以《思乡曲》、《塞外舞曲》、《喇嘛寺院》等小提琴独奏曲改编而成三个乐章的,这首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是40年代以来最受欢迎的中国管弦乐曲,50年代又有提高,管弦乐曲《山林之歌》、《第二交响曲》、《山林》最突出的体现了他个人的创作特色和艺术成就,也是当时最优秀的中国交响乐作品。


谈到《思乡曲》,曾记得去年青岛交响乐团举行青岛学子专场音乐会,由吕思清演奏此曲,演出过程中我前排有一位老太太频擦泪水,散场后,我特地冒昧与她交谈几句,她说,我想念我的老师马思聪,文(wenge)革中我与他有同样的遭遇,好在我活过来了。无独有偶,1981年11月19日在台湾中正堂演奏《思乡曲》,一军官感动流泪,可以想像,如果是由作者亲自演奏,也许会有更多人流泪。极具讽刺意味的是马思聪当时写《思乡曲》可能是留法所感,而命运把他推到“投敌叛国”的高度,在费城不知他怎样“思乡”,也许是“恨乡”?这时的思乡与巴黎思乡有天壤之别,云泥之差。

马思聪的成就来自于天赋和刻苦努力,来自于对国家、民族的爱。他政治方向上坚持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艺术道路上走的是现实主义,八年抗日年代,家乡海丰在战火中,先后搬了二十二次家,他积极创作抗日歌曲,创办音乐院校并任校长,授课,他说:“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的风格特色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是民办上最大的民族,历史最悠久的民族之一。她有着丰富的音乐宝藏,这是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这份遗产是我国作曲家特有的礼物,是所有作曲家的命根。”

专题 | 新中国音乐七十年~ 作曲家及其作品① | 音乐大师 马思聪

马思聪塑像

马思聪为中国民歌配上声部伴奏,两辑《民歌新唱》、《第一小提琴协奏曲》中运用了他家乡民间音乐音调,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祖国大合唱》运用了陕北音调表示祖国的希望在陕北,《春天大合唱》用民间锣鼓音响预示一个新中国即将诞生,这一切都出自他内心的艺术表现,而不是任何第三者给他授意的结果,遗憾的是就是这样一位爱国者,却受到了错误和不公正的对待。

“投敌叛国”罪名历经18年,为了记下泉涌的灵感,过分忘我因而短命,沉埋在《热碧亚》的创作中,狄更斯说过一句话,他生在一个动乱的时代,每一分钟耕耘都比太平的时候艰苦。


除了浓郁的民族民间音乐气息外,音乐的抒情性、幻想性和传奇性也是他的风格特征,舒曼在谈及舒伯特时曾说:“舒伯特把自己所见所闻全部写成了音乐。”马思聪也是这样,他常常给音乐蒙上一层美丽的细纱。然而,1966年11月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海外广播时的前奏曲,停播他的《思乡曲》,改为陕北信天游民歌《东方红》,顿时他陷入万念俱灰,预示着厄运来临。后来,他决定经由香港逃亡美国。几十人为此被牵连入狱,在上海的二哥跳楼身亡,岳母、侄女和厨师相继被迫害致死。

十年动乱之后,经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李凌向中央报告,时任中央的胡耀邦和邓小平表示:可以欢迎他回来看看。当年学生会主席、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的吴祖强到美国拜访老院长,在费城,二人听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马失声痛哭。

专题 | 新中国音乐七十年~ 作曲家及其作品① | 音乐大师 马思聪

80年代初,他将维吾尔情诗《热碧亚——赛丁》改编为歌剧,起名《冰山下的恋歌》。故事跌宕,情节感人,同时芭蕾舞剧《晚霞》完稿。

1987年3月,感冒住院,转为肺炎并发心脏病,5月20日手术失败与世长辞,享年75岁,噩耗传来,天塌地崩,遗骨移葬在白云山麓,可与祖国山河更亲近。

2012年5月7日,汕尾市举办大型系列活动纪念马思聪诞辰一百周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