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像他們一樣70多年來一直站在絃樂四重奏的最高處

鮑羅丁四重奏組是蘇聯直至現在的俄羅斯最優秀的絃樂四重奏演奏組合,也是冷戰時期蘇聯在西方最著名的古典音樂團體之一。他們和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是很好的朋友,在西方几乎是肖斯塔科維奇四重奏作品的“代言人”。同時他們演奏的鮑羅丁、柴可夫斯基、魏因伯格等俄國作曲家的四重奏作品也是公認頂尖之作。

作為存在超過70年的室內樂組合,成員更替是很正常的事情,對於需要是“一把有16根弦的琴”的絃樂四重奏演奏,每一次的更替成員都會是一次冒險和自我更新,重塑其技術與風格模式。對於鮑羅丁四重奏組也不例外,與其說每一次成員的更替是自我換血,倒不如說每一次的成員變動折射出時代的印記。

誰能像他們一樣70多年來一直站在絃樂四重奏的最高處

第一代的成員——創始的頭十年

鮑羅丁四重奏組是目前存在時間最長的室內樂組合之一。該組合成立於1945年。當時二戰剛結束,百廢待興。莫斯科音樂學院四位學生,組成一組名為“莫斯科音樂學院四重奏”(Moscow Conservatoire Quartet)。——也有說法當時這組四重奏叫“莫斯科愛樂四重奏組”(Moscow Philharmonic Quartet)。成立之時的成員分別是:第一小提琴羅斯蒂斯拉夫·杜賓斯基(Rostislav Dubinsky)、第二小提琴弗拉迪米爾·拉貝伊(Vladimir Rabei)、中提琴尤里·尼科萊耶維奇(Yuri Nikolaevich)和大提琴姆斯蒂斯拉夫·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他們都是科米塔斯四重奏組(Comitas Quartet)的中提琴米哈爾·特里亞蒙(Mikhail Terianon )班上的同學。但是在兩、三週之後,羅斯特羅波維奇離開這個重奏組,由後來一直在鮑羅丁四重奏組直到去世的瓦倫汀·別林斯基(Valentin Berlinsky)頂替大提琴的位置。經常說,大提琴家別林斯基是鮑羅丁四重奏組的創始人之一,要是將這個重奏組按1945年成立算,別林斯基並非創始成員。但如果以這個重奏組在1946年的第一場音樂會作為組合的開始,別林斯基又確實是創始人。

經常聽到不少說法,中提琴家魯道夫·巴塞伊(Rudolf Barshai)是創始成員,甚至是說巴塞伊創立了這個重奏組。比如,維基百科巴塞伊的條目就是這樣提及的,其理由包括英國《衛報》關於別林斯基的紀念文章:《Obituary: Valentin Berlinsky》

(http://www.guardian.co.uk/music/2008/dec/19/obituary-berlinsky-cellist)。但是筆者傾向另外一篇文章的說法:《Rudolf Barshai: Viola player and conductor whose career continued to flourish after exile from the Soviet Union》(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obituaries/rudolf-barshai-viola-player-and-conductor-whose-career-continued-to-flourish-after-exile-from-the-soviet-union-2136927.html)

巴塞伊和他第一任的妻子尼娜·巴塞伊(Nina Barshai)是在1946或者1947年接替中提琴尤里·尼科萊耶維奇和第二小提琴弗拉迪米爾·拉貝伊而成為該四重奏組的成員。而馬林斯基劇院關於鮑羅丁四重奏組的藝術簡歷,也是證實後一種的說法。馬林斯基劇院的官網稱這個組合為“國立四重奏”(The State Borodin Quartet ),可見其在俄羅斯的藝術地位。(http://www.mariinsky.ru/en/playbill/playbill/2012/1/6/2_1900/)。

這個重奏組最早是“掛靠”在莫斯科愛樂樂團的建制中。在頭五個樂季中,演出了不少獻給樂團的室內樂作品,如普羅科菲耶夫、米亞斯科夫斯基、卡巴列夫斯基、偉因伯格、波利斯·柴可夫斯基、加里寧、列維汀、佩科、舍巴林、傑尼索夫和辛歷特凱,當中不少是首演的作品,同時也使這個組合迅速成為蘇聯最活躍的室內樂組合之一,與當時的蘇聯作曲家都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如1946年和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就建立起深厚的友誼與長期互信的合作關係。

1953年,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和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的喪禮在同一天舉行,這個重奏組被分別安排到這兩個著名人物的葬禮當中演奏。這一年,魯道夫和他的太太一起離開這個組合,由小提琴家亞羅斯拉夫·阿歷山德羅夫(Yaroslav Alexandrov)和中提琴家德米特里·舍巴林(Dmitri Shebalin)替入。據說是魯道夫為了追求他在指揮、獨奏的事業發展而離開,但是如果真的是這個理由,是沒有必要兩夫婦一起走的,當中的真實原因,只有當事人才清楚了。至此,第一代的“鮑羅丁四重奏組”的結束。

據說,他們的演奏和那個時代的蘇聯文人一樣,率直、真誠、大氣。可惜,這個時期的他們沒有留下錄音或者唱片。

誰能像他們一樣70多年來一直站在絃樂四重奏的最高處

第二代的成員——最輝煌的二十年

1955年,重奏組正式以作曲家鮑羅丁的名字作為組合的名字。一方面,鮑羅丁是俄羅斯室內樂的發源者之一;另一方面,強力集團的民族精神也一直鼓舞著這個組合的發展。一提的杜賓斯基(Rostislav Dubinsky)、二提的阿歷山德羅夫(Yaroslav Alexandrov)、中提的舍巴林(Dmitri Shebalin)和大提的別林斯基(Valentin Berlinsky)成為第二代的演奏員。直到1974年二提阿歷山德羅夫因病離隊,而促使第二代鮑羅丁四重奏結束,並且差點使組合解散的直接原因是一提的杜賓斯基投奔西方社會。當時別林斯基堅持找人頂替杜賓斯基,他寧願鮑羅丁四重奏停止演出兩年進行人員的補充和調整,直至整個組合的水平復原。別林斯基把事情的過程都寫在他的回憶錄《full of half truths》中。而事件的另一方杜賓斯基則在1989年出版的回憶錄《Stormy Applause》中披露,他是與當時已經是共產黨員的別林斯基是如何抗爭的。不管怎樣,到了1976年,第二代的鮑羅丁四重奏組終結。杜賓斯基後來自立門戶,與彈鋼琴的妻子柳芭·艾德林娜(Luba Edlina)和大提琴家尤里·圖洛夫斯基(Yuli Turovsky)成立鮑羅丁鋼琴三重奏,成績也相當不錯,直到杜賓斯基在1997年去世。

在歷代的鮑羅丁四重奏組的成員中,第二代的成員是合作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一代。他們建立起鮑羅丁四重奏組在俄羅斯室內樂作品的權威地位,尤其是肖斯塔科維奇、柴可夫斯基、鮑羅丁四重奏以及相關的室內樂作品無人可敵。這裡要補充一句,來自蘇聯的貝多芬絃樂四重奏組的肖斯塔科維奇的全套絃樂四重奏作品,在蘇聯國內的影響和聲譽,比鮑羅丁四重奏組還稍勝一籌。而貝多芬、海頓等德奧的四重奏作品也是公認達到世界一流的水平。

在唱片上,這個時期的鮑羅丁四重奏組,有相當的一批錄音存世,但是當唱片行業從黑膠走向CD,有很多的錄音是絕版多時了。幸好大概從十年前起,英國的Chandos公司開始以“Original Members”為題,再版了這個時期的鮑羅丁四重奏組的好些錄音。包括:肖斯塔科維奇第1-13號絃樂四重奏(編號:CHAN 10064(4) H)、柴可夫斯基絃樂四重奏全集(編號:CHAN 9871(2) H)、鮑羅丁絃樂四重奏兩首(編號:CHAN 9965 H)、貝多芬絃樂四重奏Op.18 No.1-6(編號:CHAN 10009(2) H)、德彪西、拉威爾絃樂四重奏(編號:CHAN 9980 H)和布拉姆斯單簧管五重奏、莫扎特單簧管四重奏(編號:CHAN 10151 H)。其中肖斯塔科維奇、柴可夫斯基和鮑羅丁的四重奏,是比後來第三代成員最著名的EMI/Melodiya的同作品的錄音要更精彩!

誰能像他們一樣70多年來一直站在絃樂四重奏的最高處

第三代的成員——延續輝煌的二十年

1974年,小提琴家安德烈·阿布拉門科夫(Andrei Abramenkov)接替生病的阿歷山德羅夫,1976年,米哈爾·科佩爾曼(Mikhail Kopelman)接替離開的一提杜賓斯基,他們都是由別林斯基邀請加入鮑羅丁四重奏組的,這個世界著名的室內樂組合又重新出發了。他們不但渡過了解散的危機,而且藉著東西方政治形勢的緩解,多次出國演出和錄音,鮑羅丁四重奏組是蘇聯最優秀的絃樂四重奏組的聲譽,就是在這個時期建立起來的。

英國的EMI唱片公司,將第三代成員在1978年至八十年代初錄製完成的一批錄音,引進到英國,以EMI/Melodiya的聯合品牌出版,包括肖斯塔科維奇全套絃樂四重奏和鋼琴五重奏(彈鋼琴的是蘇聯鋼琴大師李赫特爾)、柴可夫斯基的絃樂四重奏全集以及絃樂六重奏《弗洛倫薩的回憶》(羅斯特羅波維奇是加盟演奏大提琴)和鮑羅丁的絃樂四重奏兩首,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李赫特爾彈鋼琴)。這些錄音一直是這些作品的示範參考級別的唱片,在西方享受不墜的地位。EMI/Melodiya這個聯合品牌出版的LP或者CD,效果都比Melodiya公司或者別家公司出版的同一版本的唱片要好。

誰能像他們一樣70多年來一直站在絃樂四重奏的最高處

而當時德國的唱片品牌Teldec公司則在第三代成員結束前,為這個組合錄製了柴可夫斯基三首四重奏與《弗洛倫薩的回憶》、舒伯特的絃樂五重奏、布拉姆斯的絃樂四重奏、肖斯塔科維奇的鋼琴五重奏和三重奏(Elisabeth Leonskaja彈鋼琴)和俄羅斯小品集,共六張CD,這個也是很精彩的唱片,可惜無論單張還是6CD的套裝都已經絕版多年。

誰能像他們一樣70多年來一直站在絃樂四重奏的最高處

第四代的成員——以別林斯基為核心的十年

1996年,中提舍巴林退休和一提科佩爾曼離隊,分別由中提依果爾·納丁(Igor Naidin)和現任的一提魯本·阿哈若年(Ruben Aharonian)接替。

鮑羅丁四重奏組在中國境內的數次演出,是:1999年在廣州星海音樂廳、2002年在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四樓劇院、2002年在北京音樂廳(第一屆北京國際音樂節)、2005年在澳門的崗頂劇院(鮑羅丁成立六十週年世界巡迴演出)和2012年香港大會堂(香港國際藝術節)、廣州星海音樂廳的音樂會、2017年在廣州星海音樂廳。2008年有文化部對北京音樂會的申請批覆,但不知道音樂會最後是否搞成。而香港在2012年之前,鮑羅丁重奏組是曾經到香港演出,具體情況,筆者查證不到。可以看出,除了香港2012年的那次,基本上是第四代的成員的演奏。

筆者觀看了1999年廣州星海音樂廳和2005年澳門崗定劇場的兩次演出。曲目都是舒伯特、柴可夫斯基、鮑羅丁等俄羅斯與德奧的作品,都是這個組合的拿手保留曲目。在1998年那次的演奏,別林斯基在組合中的地位比起其他的成員稍高一點,但還不至於脫離室內樂演奏,成員間地位相當的感覺;而2005年在澳門的那次演出,無論演出的起拍、演奏的轉折位,甚至出場、謝幕,其他的成員都以別林斯基為馬首是瞻,已經有離開絃樂四重奏演奏精神的感覺。筆者當時聽著他們的演奏,腦海裡浮現著老一代鮑羅丁四重奏組的演奏,心裡有種說不出的遺憾的滋味。

在唱片上,這個時期的鮑羅丁四重奏組的代表唱片是Chandos公司出版的貝多芬絃樂四重奏全集的CD(編號:CHAN 10553(8))。對這套在2003-06年錄製的唱片,外界好評依舊。這裡摘引《美國唱片指南》的一段評價:…The Borodin Quartet plays the set with emotional restrain bordering on diffidence, emphasizing their classical roots, but they are never doctrinaire in their approach. The insistent strangeness that creeps into Beethoven’s music as early as this is allowed to seep through, enriching their performance with a nervous grittiness amongst the ubiquitous elegance.

誰能像他們一樣70多年來一直站在絃樂四重奏的最高處

第五代的成員——後大師的年代

2007年,大提琴別林斯基去世;2011年,連第三代的二提阿布拉門科夫也離開,這個時候的鮑羅丁四重奏組已經告別創始人的“影響”,和鮑羅丁四重奏組的“傳統”也有一定的距離。在沒有了別林斯基的“領頭地位”的成員,四位演奏員重新回到地位相當的狀態,這有利於整個重奏組迴歸室內樂演奏精神的本質。簽約ICA經紀公司,轉投英國Onyx公司出版唱片,使這個組合也重新形成屬於新時期的特色。

對他們在Onyx公司的海頓六首絃樂四重奏(Op.33 No.1-6,編號:ONYX4069 2cd),英國的《留聲機》雜誌評價是:readings that are remarkable for their consistency of tone and security of technique. They rattle off fast movements with élan...and serve slow movements well with their rapt concentration.

對鮑羅丁第一四重奏、米亞斯可夫斯基的第十三絃樂四重奏、斯特拉文斯基的絃樂四重奏協奏曲這張唱片,《泰晤士報》是這樣評價的:With a new cellist in place, the ensemble continue to play with a romantic warmth that has made them pre-eminent among string quartets...[the Miaskovsky is] music of substance, packed with activity and colour, and the Borodins do it full justice.

誰能像他們一樣70多年來一直站在絃樂四重奏的最高處

新的開始

第五代的鮑羅丁四重奏組的成員是:一提的魯本·阿哈若年(Ruben Aharonian)、二提的謝爾蓋·羅莫夫斯基(Sergei Lomovsky)、中提的伊戈爾·納丁(Igor Naidin)和大提琴的弗拉迪米爾·巴爾辛(Vladimir Balshin)。一提的阿哈若年和中提的伊戈爾·納丁進入鮑羅丁四重奏組也有25年了!大提琴的弗拉迪米爾·巴爾辛是13年,二提羅莫夫斯基也有10年。在很多樂迷心目中,可能還記著早幾代鮑羅丁組成員,現在的四位在很多人眼裡是鮑羅丁組的“新人”。可是,和當今頂尖的四重奏組相比,他們在一起的時間ui經夠長了,而且他們都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了。2018年,英國Decca唱片公司出版第五代鮑羅丁組演奏的肖斯塔科維奇絃樂四重奏全集的唱片,這不但標誌著這組成立超過70年曆史的組合依然精彩,而且他們回到組合存在的“原點”——肖斯塔科維奇,標誌著他們有信心繼往開來。依舊充滿活力與魅力。

從二戰結束的第一代,到冷戰最厲害的第二代,到東西方借文化緩和形勢的第三代,到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解體前後的第四代,再到屬於經濟年代的第五代成員,鮑羅丁四重奏組的風格一直髮生變化是必然的,第五代不如第二、三代老辣是必然的,第二、三代不如第五代清爽也是必然的。藉助他們的演奏,正好見證了所在時代人們思想感情的變化。

附鮑羅丁四重奏組歷代成員一覽表

Ruben Aharonian (1st violin, 1996- )

Sergey Lomovsky (2nd violin, 2011- )

Igor Naidin (viola, 1996- )

Vladimir Balshin (cello2007- )

Rostislav Dubinsky (1st violin, 1945–1975)

Mikhail Kopelman (1st violin, 1976–1996)

Vladimir Rabei (2nd violin, 1945–1947)

Nina Barshai (2nd violin, 1947–1953)

Yaroslav Alexandrov (2nd violin, 1953–1974)

Andrei Abramenkov (2nd violin, 1974–2011)

Yuri Nikolaevsky (viola, 1945–1946)

Rudolf Barshai (viola, 1946–1953)

Dmitri Shebalin (viola, 1953–1996)

Mstislav Rostropovich (cello, 1945)

Valentin Berlinsky (cello, 1945–2007)


真正的快樂是一件嚴肅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