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反抗、不聽話,試試“愛與管教兼具”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孩子愛反抗、不聽話,試試“愛與管教兼具”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引子

我有位朋友最近遇到了這樣一件煩心事。

因為受疫情影響,孩子已經待在家裡好幾十天都沒出門了,難得最近疫情勢態大幅好轉,朋友決定帶著才上幼兒園中班的小寶到小區裡放放風。小區裡設施還不錯,配套了小朋友們玩的滑滑梯。可能是這段時間關在家裡太久了,現在小寶看到滑梯可是如獲至寶,兩眼頓時放光,興沖沖地就往滑梯上衝去,一玩起來就沒完沒了的。

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到了做晚飯的時間了,小區裡的其他小夥伴都被各自的爸爸媽媽領回了家,只剩下朋友孩子一個人了。朋友覺得孩子玩得也差不多了,想把孩子帶回家準備晚餐,就對孩子說:“小寶,時間到了,不能再玩了,媽媽還要回家做飯呢!”“小寶小寶,聽到了沒?趕快下來,我們要回家了!”可小寶不幹了,不斷地念叨著:”我不要回家,我還要玩,我不要回家,我還要玩……”

朋友無奈,又耐著性子陪了孩子十幾分鍾,可天色也更黑了,小區裡各處亮起來了路燈,朋友擔心晚餐沒有著落,就又招呼孩子趕快回家,可無論朋友如何好說歹說,小寶就是不肯挪動步子。眼看著時間越來越晚了,朋友只好上前去拉小寶走,只見小寶嘟著嘴,搖著頭表示拒絕,朋友最後只好生氣地把小寶強行從滑梯上抱下來。一路上,小寶都是哭喊連天的,朋友因此感到特別地糟心。

孩子愛反抗、不聽話,試試“愛與管教兼具”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01 孩子為什麼愛反抗、不聽話的心理成因

很多父母或許會在心中產生這樣的疑問:從小那麼乖巧的孩子,為什麼越大越不聽話了?

現代教養觀非常強調孩子的個性發展,生怕抹殺了孩子的自主與創意,卻往往忽略了自由的行為必須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換句話說,要讓孩子學會在滿足自我需求的同時,也必須顧及其他人的需求,而非唯我獨尊,讓其他人來配合自己。

如果孩子養成了只要我想要就應該馬上得到回應或者被滿足的習慣,就可能誤以為全天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需要顧及他人的感受,這樣的孩子在家中可能還不至於會有什麼很明顯的大問題,原因在於家人大多會讓著他們。然而,當孩子一旦走出家門,進入群體生活,孩子就會赫然發現:在外面的世界裡,老師、同學都和家人不一樣,他們不會事事以自己為先,只照顧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感受到這樣的心理落差,孩子就會產生更大的挫敗感,甚至產生適應不良的狀況。

不過,從自我中心到去除自我中心,本來就是幼兒心理成長非常重要的歷程之一,需要時間和經驗的積累,因為幼兒園階段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還不成熟,當內在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心裡就會有一種不適的感覺,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但由於孩子自身還沒有辦法自主意識到自己不適的感覺,也無法調節或控制受挫的情緒,所以會不由自主地哭鬧和抗拒。這就是孩子為什麼愛反抗、不聽話的重要心理成因。

02 父母要幫孩子建立必要的行為規範

如果父母在孩子出現不合時宜的反抗行為時,無法堅持應有的規範底線,或者只要孩子大哭大鬧,父母就為了息事寧人而逐漸放低自己的底線,那麼孩子很快就會發現,只要自己反抗到底,父母就一定會讓步,於是他下次更是會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以更強烈的方式來逼迫父母,讓父母乖乖就範。

孩子愛反抗、不聽話,試試“愛與管教兼具”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只是,現在當父母的真的很難,特別是孩子在外面大吵大鬧時,好心的親戚、熱情的師長,甚至路人甲乙的關愛眼神,不僅在給孩子傳遞一個錯誤的信號和潛臺詞:我們理解你的哭鬧和情緒爆發,看你爸媽把你弄成什麼樣子了,別怕,我們會“罩著”你。同時這種對孩子的關切也給父母帶來很大的精神壓力。父母在顧慮周遭異樣眼光的同時,還要擔心自己的嚴格要求會傷害孩子的心靈。由此也導致不想管、不敢管、不會管的父母越來越多。

心理學研究發現,行為規範的學習,對孩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過度包容的寵溺式養育,無法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自制力。

孩子長大變懂事並不是一件會自然而然發生的事情,父母在教育上的無原則,會導致一系列的不良後果的出現,譬如孩子不配合老師的指令,上課時我行我素,在家裡無法無天等等。這樣的教育是多麼的蒼白無力。網上曾經曝光的幾個學生當著老師的面旁若無人地在課堂上聚餐喝酒,顯然和家長對孩子長期的寵溺式養育有關。

03 避開這三個教育誤區

1、跟孩子討價還價

在親子關係中,並不存在著什麼討價還價之類的交易行為。教養不該談條件,談條件會讓孩子學會逃避、推卸自己的責任,以致無論什麼事都想討價還價、以談條件為由來達到目的,這會扭曲了正常的親子關係。

孩子愛反抗、不聽話,試試“愛與管教兼具”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此外,當孩子另有所圖時,可能會使出渾身解數試探父母的底線,以違抗父母指令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最後看似達成共識,其實這只不過是一種假象,孩子已經學到了另一種小聰明,而這是家庭教育上的一個大忌。

2、親子之間的爭強好勝

有時,因為對孩子的頂撞等出格行為看不過去,引發了父母的憤怒情緒,在怒氣的驅使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爭辯在不知不覺中就變味了,就好像變成了孩子之間要一爭高下的競爭,有的父母覺得自己非要贏過孩子不可,這樣親子之間的衝突也愈演愈烈,不可收拾。

父母管教孩子,是為了要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絕不是要證明“我是父母,所以我比你厲害,你要無條件聽我的”。親子關係不應該陷入爭強好勝的局面。

3、忽視孩子的主見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認知能力會越來越強,自己有什麼想法,也會直接表達出來;由於和大人的期待不同,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的想法解讀為找藉口、不聽話。事實上,孩子愛表達自己的想法,不等於不負責,有時只是一種心理上的落差導致孩子情緒反應比較強烈而已。所以,當孩子拒絕服從時,要多引導孩子完整地整合自己的想法,通過口語表達來促進他們的大腦內部進行更加細緻的組織與整理。

孩子愛反抗、不聽話,試試“愛與管教兼具”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此外,父母不去評價孩子的想法,而是有建設性地提供其他的各種可能性。比如,以文中最前面那個小寶玩滑梯入迷不願回家的為例,媽媽可以通過用“你想想看,現在媽媽不回家做晚飯,對我們有什麼不好的影響……”之類的提問來引發孩子學會思考,讓孩子瞭解可能產生的不好的後果。

這樣一來,不但可以提高孩子的主動思維的意識,也能幫助孩子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察覺到自己的思考盲點,養成負責任的習慣。

04 孩子愛反抗、不聽話,請試試“愛與管教兼具”法

對愛反抗、不聽話的孩子,父母可以試試“愛與管教兼具”的教養方式。通過這種方式,來引導孩子管理好情緒,讓孩子實際去體驗行為與後果之間的關聯性,從經驗中修正自己的錯誤。

1、父母對孩子的及時回應特別重要

對於情緒察覺與調節能力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父母的及時回應特別重要。這是因為,孩子的情感非常需要被回應。當孩子難過時,常常會出現一些和父母唱反調的出格行為,父母要先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替孩子把心裡的感受和需求說出來,這是一劑很神奇的良藥,雖然孩子的“傷口”還是一樣痛,但他心裡的感受卻好多了。比如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心裡不好受,爸爸(或媽媽)很理解你的心情,我在小時候也有過這樣的感覺受……”

2、要用平和中性的語句來陳述指令

孩子在幼年時,判斷力和自控力尚未完全養成,與其告訴他哪些方面不能做,不如直接告訴他如何做才是對的。

此外,如果父母只用“不可以”“不行”等話語來對孩子命令或要求,長此以往,孩子會對諸如此類的負面信號過度敏感,即使父母的語氣並不是很強烈,孩子也會產生一種被責備的強烈感受,並因此進入到情緒爆發的狀態中。此時,用中性的語句、平和的情緒對孩子說明要完成的事,反而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孩子愛反抗、不聽話,試試“愛與管教兼具”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面對愛跟父母唱反調的孩子,父母不妨採用這種中性不刺激的應對方式:孩子越著急,父母越要慢;孩子越激烈,父母越要冷靜。這是因為,和父母唱反調的孩子,通常情緒都很激動,如果父母也處在情緒激動的狀態,就很容易互相刺激,為彼此激動的情緒推波助瀾。

比如,孩子把剛收拾好的圖書櫃弄得亂七八糟,不少父母習慣於告訴孩子哪些哪些地方不能做,說:

  • “我不是跟你說過了,不能這樣做……”
  • “為什麼你每次都這樣……”
  • “你到底要我講幾次才聽話……"
  • ……

以上這些話語並不能讓孩子去收拾書櫃,反而會讓他在強烈情緒和生理狀態的夾擊之下,更難做出適當的行為。此時需要父母跳出慣用的思維圈子,看到之後千萬不要急著衝上前去對孩子一頓責罵,可以換一種方式,先用溫和的話語告訴孩子:”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可能是因為想要找到一本好看的書才把書櫃弄得這麼亂……“父母的這番話就對孩子起到了一個共情或者說是理解的作用,孩子在心理上一般不會有什麼抗拒感。

然後父母進一步以平和、中性的語氣方式告訴孩子:”這書櫃這麼亂,我們下次找書就更難找了,要不,我們來玩一個整理書櫃的遊戲吧,一起把地上的這些書都整理到書櫃中,好不好?”類似這樣的中性語氣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

3、要先處理具體的問題,再處理孩子的態度

孩子在拒絕父母合理的要求或指令時,很容易激發父母內在的教養慾望,不自覺地想要對孩子進行高壓教育,改變孩子的態度。但這很容易使父母陷入到說教的模式,一方面孩子聽不進父母的教誨,另一方面又會讓孩子逃避原本應該承擔的責任。

孩子愛反抗、不聽話,試試“愛與管教兼具”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這時候需要就事論事,把教育重心放在對問題的處理上。比方說,孩子把水灑到了地板上,孩子或許會找各種理由來推卸責任,這時,更為妥當的處理方式是,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有你自己的想法,不過,現在最要緊的事情就是把地上的水擦乾,以免有人踩到水漬滑到……”當父母不被孩子的態度所影響的時候,就能把教育重點放在問題的解決上,就會有更多的精力去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也不至於讓孩子有機會在你情緒性的話語中挑出破綻來反擊你,造成親子關係間的衝突。

4、要讓孩子從自然合理的後果中學習

孩子只有學會面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所帶來的後果,才能從經驗中提升決策的能力,培養負責任的態度。比如說:

  • 自己頭天晚上不把書包提前整理好,第二天就會因為趕時間上學而來不及好好整理書包,可能會把課本拉下;
  • 因為貪玩而耽誤了做作業,因為作業被耽誤了而沒完成,第二天也就無法坦然面對老師了;
  • ……

以上這些都是自然導致的後果。如果孩子沒有機會去面對和承擔,就很難帶來認知上的反思與行為的修正。換句話說,如果孩子造成的爛攤子總是由父母來收拾的話,孩子今後的行為仍舊會重蹈覆轍,不容易改變。

孩子愛反抗、不聽話,試試“愛與管教兼具”法,效果讓人眼前一亮

結語

從教育規律上來看,孩子愛反抗、不聽話,和父母的要求和期待相左時,往往會引發父母的不快和擔憂,也給父母帶來了很多教育上的困擾。

但我們要看到,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演算程序已經可以通過快速的試錯學習,來打敗全世界最厲害、最有經驗的棋手。而孩子的大腦也需要通過試錯的過程逐步邁向成熟。作為父母,即使孩子愛和你唱反調,你依然要記得用“愛與管教兼具”的方法,給孩子成長的空間,也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引導他們學會分析判斷,對自己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如此一來,終有一天,孩子會成為最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