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醉”人刘伶,经常酩酊于竹林中,背后是他的智慧与豁达

引言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在太白的诗作《将进酒》中提到,古往今来的圣贤中,只有热爱饮酒的人才能够流传美名。的确如此!历史上有一人爱酒如命、嗜酒成狂,经常酩酊于竹林中,人送外号“天下第一酒鬼”。他就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

千古“醉”人刘伶,经常酩酊于竹林中,背后是他的智慧与豁达

一遇杜康醉三年

刘伶,字伯伦,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其父为东汉末年曹操手下大将刘进。

据史书记载,刘伶相貌丑陋,身材矮小,身高仅有一百四十厘米。但他胸襟开阔、性情豪迈、不拘小节。

刘伶和杜康的故事一直也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有一天,刘伶经过造酒师杜康的酒坊,看到一副对联:

上联:猛虎一杯山中醉

下联:蛟龙两盏海底眠

横批:不醉三年不要钱

这对于嗜酒的刘伶来说,看到这样的酒旗,当然得去这个杜康的酒坊瞧一瞧,尝一尝了。他进去之后,一连喝了三大碗,并不断夸奖杜康的造酒技术高超,这副对联也是实至名归。

回到家后,刘伶就大醉不醒,一直到三年后,酒劲消退了,家人才把他叫醒。醒来后,刘伶继续去杜康的酒坊饮酒,后来便有了“杜康造酒刘伶醉”的传说。

虽然这个故事有传说和夸张的成分在里面,但杜康和刘伶在历史上的确是确有其人。这个故事说明了刘伶对酒的痴迷程度,千古“醉”人这个名号也是实至名归。

千古“醉”人刘伶,经常酩酊于竹林中,背后是他的智慧与豁达

高官厚禄成绝缘

刘伶在西晋王朝建立之前,曾做过类似于参军之类的小官。西晋王朝建立初年,朝廷征召刘伶入朝为官。刘伶去了以后,对待政治问题,十分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他还主张朝廷应该实行无为之化,但并没有被统治者采纳。

由于刘伶十分有个性,而且从不趋炎附势,他渐渐的被众同僚和朝廷所不容。最终被逐出朝堂,放归山野。虽然后来朝廷又曾派特使请他入朝,他都固辞不受。高官厚禄对于他来说,就像绝缘体一样的存在。

千古“醉”人刘伶,经常酩酊于竹林中,背后是他的智慧与豁达

竹林好友他真醉

为何刘伶和他的六个好友会被后世人称为“竹林七贤”?那是因为他们七人经常在竹林中聚会,谈玄论道、饮酒赋诗。

竹林七贤这七人都喜欢饮酒,但以酒闻名于天下的仅刘伶一人。这不仅是因为刘伶酒量高,更多的是因为刘伶是真醉,其他六人皆是“佯醉”、“假醉”。

他们饮酒的初心都是为了排遣因政治黑暗、社会污浊而造成的内心强烈不满,但刘伶真的能够醉在自己的美酒世界中,嵇康、阮籍等人在饮酒的同时,内心还常含着愤懑之情。这从阮籍经常抱头痛哭,甚至饮酒后吐血可以看出的。阮籍等人并不会因为酒而真正的忘记自我,放飞心灵,

他们对红尘俗世是无法真正抛却的。

千古“醉”人刘伶,经常酩酊于竹林中,背后是他的智慧与豁达

智慧豁达美名传

刘伶在他的著名作品《酒德颂》中写道:

“唯酒是务,焉知其馀!”但刘伶的醉并不止是表面上对美酒的热爱,在他醉的背后,体现的是他的智慧以及他豁达的人生态度。

西汉王朝二次征召他,刘伶听闻特使已经走到村口后,赶紧找来美酒将自己灌醉。然后除掉衣衫,光着身子,跑到村口去迎接特使。结果可想而知,特使空手回朝。刘伶用他的酒成功让他避开黑暗的政治,同时又不得罪朝廷,保证了自身的安全。这就是他饮酒的智慧。

对于他的豁达,在他的另一个故事中可以体现。有一次刘伶心血来潮,脱光了衣服在自己的家里里饮酒。这时候有有客人到访,他仍旧光着身子,无动于衷。客人看到后,问他为何这样?他却答道:“天地就是我的房子,房子就是我的衣裤,你们进我的房子就是钻到我裤裆里来了,谁让你们钻进来的?”

所以因为酒,成就了刘伶智慧和豁达。就像庄子《逍遥游》中的那种逍遥精神,刘伶在自己的酒世界中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千古“醉”人刘伶,经常酩酊于竹林中,背后是他的智慧与豁达

若木语

王绩有言:“恨不逢刘伶,与闭户轰饮”。

刘伶的醉不仅局限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经过若干年后,他的故事都一直被饮者传颂。对于刘伶,他不仅是一位“饮者”,他还是一位“隐者”。因为“隐”而“饮”,因为“饮”而“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