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產業戰略,導致城市格局迥異

國家崛起,必以城市崛起為先導。中國已經躍升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與此同時,是國內數百座城市翻天覆地的變化,歸根到底,城市的興盛,最終還是落腳在產業的基礎上。為什麼同時起步的特區中,深圳和珠海差距如此強烈?一個城市到底適合搞什麼產業,城市選擇產業需考量以下條件。

順應發展階段衡量時間

很多地方認為,第三產業佔比不高意味著城市不發達。事實上,到底哪種產業為主,要受到城市發展階段的制約。在國家層面,部分人開始滋生了以世界工廠為恥的情緒,過去十年,中國出現產業空心化的傾向,實體經濟遭遇重創,直到2015年才重新轉頭,推出中國製造業2025計劃。美國經歷多次危機仍屹立不倒,雖然美國是全球第一服務業大國,但它的製造業同樣發達,甚至還是第一農業大國。合理的產業結構,使美國具備強大的抗風險能力和調整能力。英國巔峰期製造業佔全球工業國家的比重約在45%。美國巔峰期佔西方世界的53%。中國目前僅佔全球20%,且大而不強,遠未至頂峰。

從發展階段判斷,中國尚處於工業化中期,製造業仍是定鼎重器。這也決定了國內多數城市,將以製造業為主導產業。

存量與增量之爭

很多地方視傳統產業為畏途。都將高新產業列為未來發展重點。欲以新興產業破局。但是,如果各地都以新興產業為突圍之路,新興產業的競爭很快將從藍海變為紅海。此外,新興產業的崛起需要時間,而在這段時間內,地方政府如何支撐既有的格局,等到新興產業開花結果?

對於多數城市來說,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比從製造業向服務業轉型重要;傳統產業的更新,比傳統產業向新興產業轉型更重要。相對新興產業,中國的傳統產業存量巨大;服務業,中國的製造業存量巨大。

在全球、國家、經濟圈中的定位

幾乎所有的城市,在規劃產業時,都恨不得以高新產業為主導。視低端產業為落後產能。但事實上,主導產業的層級,還需要從其所處的區域分工與定位考量。首先,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處於中低端位置。在高新產業領域,最核心的技術控制在歐美的手上。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註定了多數城市要以大眾產業,或者說中端產業為主,高端產業只能落地在部分先發城市。中國若失去大眾製造的優勢,將受到兩面夾擊。

在國內也存在一個產業梯度,隨著中國廣闊內陸產業轉移的完成,中國將形成一個U形曲線產業結構,東部沿海地區將成為研發和高端的產業核心區,以及最終產品的銷售中心,而加工製造這個U形曲線的底端集中於中西部。

就國家內部而言,多數城市,也將註定以中端產業為主導。十二五期間,中國有很多城市好高騖遠,走了彎路,而那些腳踏實地的城市,則普遍厚積薄發,發展良好。國家與經濟圈的三重定位,對於所有城市都是一種制約,不是想幹嘛就幹嘛,尤其是很多城市喜歡搞跨越式發展,不願意腳踏實地,老想投機,搞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