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又是“世界三大奇塔”中的一座

應縣木塔在世界上也是最古老最高的木塔,體現的我國古典建築美學與建造技術的完美結合。

塔在東漢時期由印度隨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的建築風格相融合,最終超越了翠堵坡那樸拙的外形,形成有中國特色的寶塔,尤以樓閣式塔為“中國塔”的發展主流。

所謂樓閣式塔,即模仿樓閣的造型,將塔建成多層樓閣,有基座,外部還有木結構或仿木結構的裝飾構件;內部可供奉佛像,設有供人登臨的樓梯。建材上,或木材或磚石。

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又是“世界三大奇塔”中的一座

左為樓閣的造型,右為應縣木塔的手繪示意圖

縱觀我國古塔的發展歷史,不難看出,隋唐以前多是木塔,即木結構的樓閣式塔,以後則以磚石仿木結構的樓閣式塔居多。導致這種演變的原因,在筆者看來,是古人意識到磚石結構的塔更加穩固、不易損毀。因此,現存於世的樓閣式塔中,磚石結構的居多,但木結構的,僅有一座。

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又是“世界三大奇塔”中的一座

佛宮寺釋迦塔

它就是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城西北宮寺內的佛宮寺釋迦塔,簡稱釋迦塔,俗稱應縣木塔。塔建於遼清寧二年,也是宋至和三年,即公元1056年,距今已有964年了。

應縣木塔佔有多個“之最”,不僅是我國現存唯一的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也是世界上現存最高最古老的木結構古建築,世人將其與意大利比薩斜塔、巴黎埃菲爾鐵塔並稱“世界三大奇塔”。可見,應縣木塔是當之無愧的“國寶”,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又是“世界三大奇塔”中的一座

塔身外部有著為數眾多的斗栱

它身上的故事、知識以及謎團,實在太多,令古今多少人有了說不完的談資。

自然,我們想要用一篇文章講透它,絕非易事。但是,應縣木塔的了不起之處,首先基於它的建造藝術。讀懂以下這些有關塔的數據,我們也就容易理解它的非凡奇特。

塔高65.84米,底層的直徑為30.27米,相當於今天一幢20多層的高樓。

從外看,木塔只有5層,從裡看卻有9層,原來內部有四個暗層。從樓的第二層開始有暗層,每兩個明層之間夾了一個暗層。

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又是“世界三大奇塔”中的一座

暗層的木結構示意圖

為何要修建暗層?暗層相當於一種環狀的支撐木結構,有人稱它是“金箍”,可有效約束塔身,防止移位變形。

層與層之間有木柱支撐,由內部的24根和外部的8根共同支撐,每根木柱之間是繁複的樑架結構。

石砌塔基厚度超過了6.4米,相當於3到4個人的身高,僅深入地下的部分就達2米。

32根木柱,分成三圈,被放置在預留在塔基表面的柱礎上,構成一張八角形的柱網,其中最長的一根柱子為9米。

柱與柱之間用梁和枋橫向互相連接。柱、梁、枋三者共同構成了一個穩固的結構,其形似一個“筒子”。這個“筒子”的外圍還砌了2米厚的土牆,把柱子緊緊地裹住,使之更堅固。


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又是“世界三大奇塔”中的一座

這張示意圖上陰影部分即內外32根木柱

我國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又是“世界三大奇塔”中的一座

同時,應縣木塔斗栱為數眾多,也堪稱世界之最

應縣木塔被稱為“斗栱博物館”,使用了54種斗拱,共計480朵(朵為斗拱的計數單位,一個斗拱即一朵),塔身的全部木質構件,加起來有3000噸。此乃中國現存古建築之最。這些斗栱宛若一朵又一朵盛開的蓮花,即裝飾了塔身,又有荷載、抗震的作用。枓栱採用榫卯的方式結合在一起,遇到地震,這種結構雖會“鬆動”卻不至於“散架”。

以上這些內容可說是拋磚引玉,如若哪一點激起了你的興趣,都可以深入下去,得到更多精彩的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