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盛唐遇上文藝復興,一場中西女子“服飾圖鑑”盛宴

從古至今,我們所經歷的每個時代都有著其獨特的時代風貌,而這種時代特性是後世無論如何模仿都是無法相比的。中西方文化自絲綢之路開拓以來,一直進行著激烈的碰撞與融合。

而服飾是一個時代的文化表現載體,所以我們可以在中西方不同服裝形式中可以看出他們之間的文化差異。

而中國的唐朝與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分別是中西曆史上具有代表性,也是對後代最具影響力的繁榮時期。所以,我們可以從這兩個時期的女性服飾入手,與大家聊一聊中西方不同的服飾文化,希望大家能在我的介紹下,學習到更多的中西方服飾的知識。

當盛唐遇上文藝復興,一場中西女子“服飾圖鑑”盛宴

兩個時期中西女性服飾的造型特點

要了解中西方二者的服飾文化,我們首先要看的就是他們的服裝造型,尤其是女性服飾,是最能體現出一個時代的文化開放程度和審美水平。

  • 盛唐時期的女性服飾造型特徵

盛唐可以說是我國服飾發展最為繁榮的時期,服裝造型多種多樣,特別是女裝,在當時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在中國兩千年的封建體制中屬於“異端”。因為在唐代,出現了袒露裝與女著男裝這兩種在中國歷史上少見的女性服飾特徵。

在《唐書》中曾記載:“天寶初,貴族及士民好為胡服胡帽,婦人則簪不搖釵,衿袖窄小。” 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在唐朝時期,由於西域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女性服飾出現了胡服、女著男裝的現象,女性們熱衷起貼身短衣加長褲再穿一雙革靴,比以往的緊身長裙便利許多,這種形式的衣服穿搭在很長一段時期都作為流行服飾存在。

當盛唐遇上文藝復興,一場中西女子“服飾圖鑑”盛宴

而盛唐女人的袒露裝是在唐朝貞觀之治與較為開放的社會民風,以及民間所盛行的袒露之風等多種因素影響下而出現的。什麼叫袒露裝,其實就是將女人的身材袒露出來,加上一層薄薄的輕紗來遮擋,彷彿“猶抱琵琶半遮面”。這種服飾造型在中國古代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異端”,就算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難以接受這種“袒露”形式。

其實仔細想想,袒露裝的出現也有它存在的道理。因為唐朝推崇以胖為美,所以唐朝女性大多都豐滿多姿,而袒露裝能夠將女性曼妙豐滿的身材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當時的審美風尚而言,袒露裝絕對是被世人追捧的潮流服飾。

從胡服與袒露裝的流行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唐朝人的視野並不侷限在傳統儒家禮制之中,而是放眼於時代潮流之尖端,審美觀念的多元化促進了大唐文化的豐富多彩。

當盛唐遇上文藝復興,一場中西女子“服飾圖鑑”盛宴

  • 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女裝造型特徵

在文藝復興之前,西方深受中世紀禁慾主義思想的荼毒,導致歐洲人的服裝都為樸素而保守的類型,但在人文主義思潮的啟迪之下,人們越來越重視自我的想法,喚醒了心中對人體美的渴望。所以歐洲人就開始通過新式的服飾來改變身體的外在形態,追求女性的優美曲線。

束腰、半胸與裙撐是文藝復興時期最具典型的女性服飾造型。其中,束腰的設置是為了將女性的腰部塑造得更為纖細,而半胸的設計是為了突顯女性曲線的美感。與之相呼應的即為裙撐,兩者相得益彰,將女性的腰部收緊臀部誇大,從服飾外觀上形成上緊下松的效果將女性的線條美表現到極致。就像泰坦尼克號裡,露絲的母親要求她必須要穿極度緊身的束腰來保持曼妙的身材。

從束腰裙撐這類服飾造型,我們可以知道文藝復興時期西方社會的審美是注重寫實性,過度突顯女性身材其實是為了表現出她們獨有的生理性而已。

當盛唐遇上文藝復興,一場中西女子“服飾圖鑑”盛宴

兩個時期女性服飾色彩語言相比較

除了服飾造型之外,服飾的色彩是作為服裝構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服飾文化的外在表徵,服飾通過色彩語言就可以傳達出人們的身份地位與物質生活。所以,我們若想更深入的瞭解唐代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服飾文化,自然也要從服飾色彩這方面來討論。

  • 唐代女性的服飾色彩

從文獻和傳世名畫中,我們可以知道“襦裙”是唐代女性必不可少的裝束。襦裙有著豐富的色彩,比如深紅、杏黃、深青、石榴紅等,其中紅色的襦裙最受唐代女子喜愛。

唐朝的詩人大多都喜愛用詩句來描寫身穿紅裙的美人,比如萬楚在《五日觀妓》中描述“眉黛奪得首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寫的就是襦裙的紅豔,連石榴花見了也會嫉妒。

不僅詩句喜愛描寫紅裙,連唐代的畫家們都熱衷描繪紅裙美人。例如著名的《簪花仕女圖》,畫家周昉在畫上所描繪就是幾位衣著豔麗的豪門婦女,其中一名貴婦身著硃紅色襦裙,披著一件紫色的紗罩衫,上面搭配硃紅色的帔子;而另一名貴婦則是身披淺色紗衫,穿著飾有綠色團花的硃紅色長裙,搭著一件紫色帔子。這紅、紫、綠相間,服飾色彩細膩、和諧而極為豐富,從這豐富的服飾色彩就可看出她們都是貴族婦女,表明了她們的身份地位。

當盛唐遇上文藝復興,一場中西女子“服飾圖鑑”盛宴

因為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等盛時期,絢麗多彩的女性服飾是其經濟文化繁榮的體現。不僅如此,色彩也是作為政治倫理的一種外在形態,受到封建社會道德觀的桎梏,被用於區分等級,所以女性的服飾色彩必然會與為官之夫的官位互相映襯,以色彩暗喻唐代以男權為中心的社會性別意識。

  • 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服飾色彩

突破了歐洲中世紀的保守服飾禁錮之後,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開始十分講究服飾色彩的搭配。隨著文藝復興的不斷髮展,服飾的奢華程度不斷提升,服裝的色彩也更加明亮。在文藝復興初期,女性服飾色彩常用深色系,比如深藍色、紅色和黑色等。在16世紀中後期,服飾色彩就開始豔麗起來,比如黃色、粉色、紫羅蘭色、火焰紅和鸚鵡綠開始出現在服飾色彩搭配中。

例如亨利八世的妻子安尼,她的整體著裝就極具文藝復興興盛時期的服飾特色。用金絲絨來紡織的遮胸羅紗,在領口的邊緣還鑲嵌著珠寶,鮮紅耀眼的外衣上也繡著金邊,兼具奢華與色彩明豔的特點。又比如16世紀英國伊麗莎白公主的肖像畫,畫中描繪了伊麗莎白公主身穿玫瑰色的長袍,花紋別緻,還能看出在衣服內袖中鑲嵌有大量的鑽石,與白色絲織品和金絲棉緞製成的裙子交相輝映。

當盛唐遇上文藝復興,一場中西女子“服飾圖鑑”盛宴

從這些文藝復興的人像繪畫中不難看出,女性服飾金色與紅色的搭配、黑色與白色的搭配已經被當時的女性所青睞。而文藝復興時期的女性服飾的色彩豔麗是文藝復興享樂主義的體現。在經歷了中世紀和黑死病之後,西方人開始注重當下的娛樂享受,所以貴族女性們會經常參加一些節日的大型宴會。在這些歌舞宴會中,女性是供人觀賞的對象,所以她們在服飾的搭配上更多地會考慮服飾的特殊性,而色彩鮮明、款式新穎的服飾就會讓她們展示出自身獨特的魅力,讓自己不會埋沒在人群之中。

兩個時期服飾文化的差異

  • 著裝觀念的差異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十分強化女裝的性別傾向,所以他們會用各種途徑來顯露女性的外形特徵,例如通過束腰與裙撐來形成女性的曲線。不僅如此,文藝復興女性把脖頸處露出的青筋理解為一種美,所以衣服的緊繃就更為重要,這種著裝觀念就造就了立體化的服裝形態,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是一種積極的著裝觀念。

而唐朝的著裝觀念主要強調含蓄性和寫意性,唐代服裝大多都呈現出寬衣博帶的特徵。因為在唐朝人的著裝意識裡,蘊含著老莊追求自然的理念,保持衣服布料的整體性,不需要建構某種身體形態,追求自然舒適,可以看出唐朝人的著裝觀念是消極的。

當盛唐遇上文藝復興,一場中西女子“服飾圖鑑”盛宴

  • 對服飾作用認識的重點不同

文藝復興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在歐洲社會中出現,他們的服飾除了注重突顯人體曲線的外穿造型之外,更注重的是服飾所呈現的財富價值與審美功能。而中國在盛唐時期,有關服飾的禮儀制度已經非常完善,統治者非常重視用服飾來統一思想,強調的是服裝“治國安天下”的社會倫理功能,因而更主張服飾的社會性

  • 服飾美學觀念的差異

文藝復興時期的西方人強調自我意識,私慾開始膨脹,他們欣賞誇張的美,在服飾上體現出來的就是極度突出個性,誇張人體之美。在“自我擴張”的心理驅動下,文藝復興的服飾美學觀念開始走向一種“反歧途美”,女性們不斷增大裙襬,擴張服裝體積,顯示了外傾、外顯、外向的特徵,用服飾來完善人體的美感,注重研究人體的自然特徵,文藝復興的服飾文化是人體、美學、科學等多元要素組合而成。

唐朝人的美學觀念主要是強調內在的神韻,服飾之美應該要體現一個人的精神、氣質,並不是體型,即便一個人有再美的體型,也比不上崇高的精神氣質來得引人注目。在這種美學意識影響之下,唐代的服飾輕裁剪、重內涵,強調服飾搭配後的整體效應,從造型上即可體現出和諧、統一、對稱的理念。不僅如此,唐代的服飾審美中包含了強烈的“善”,因而唐代的服飾是通過具體的工藝來表現抽象的美,更加註重內涵的顯現。

當盛唐遇上文藝復興,一場中西女子“服飾圖鑑”盛宴

無論是盛唐時期還是文藝復興時期,二者當時都處於文化融合的大背景之下,其服飾文化都有著多元化的特徵,儘管在表現形式上面有很多的差異,但無論是文藝復興時期追求曲線美的寫實性還是唐代講究內涵的意境美,或者二者對明豔色彩的追求,“女為悅己者容”這一思想早已隱喻在中西方女性的服飾搭配之中,畢竟在古代男性主導的社會中,女性的穿衣打扮都是為了取悅男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