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建窯的瓷器概稱為建盞?為什麼不稱碗、杯、甌?

為什麼建窯的瓷器概稱為建盞?

為什麼不稱
碗、杯、甌

建盞這個稱謂,在我國各大瓷窯中,不得不說有些特別。

通常我們簡稱某窯瓷器,一般以窯口名+瓷或窯口名+釉色/裝飾方式來概稱,如汝窯瓷、龍泉窯青瓷、定窯白瓷等。

為何建窯黑釉瓷會被概稱為建盞呢?

1、建窯本身以黑釉聞名,也代表了黑釉

建窯建盞,釉色紺黑純正,又富有變化,且斑紋為自然形成。建窯從宋代起到現代,都是以黑釉茶盞馳名海內外。

雖早期、宋末後衰落期曾燒製過其他釉色的瓷器,但通常語境下提及建窯瓷器,都是在說它鼎盛時期所產珍稀黑釉瓷。

另外建窯成熟時期的雜色釉中,雖然有外觀非黑的釉色出現,但那是由與烏金、兔毫、油滴等黑釉系列釉色同樣配方的釉料,在不同氣氛溫度下的窯變結果,本質上也屬於黑釉瓷範疇。

為什麼建窯的瓷器概稱為建盞?為什麼不稱碗、杯、甌?

要找到變化如此豐富,且具有美感的黑釉瓷,除建盞外,不做他想。

提到建盞,第一個就想起黑釉。而提到黑釉,也會第一個想起建盞。

可以說建盞一詞,本身就包含了黑釉這一層意思。這一點其實體現出建窯在黑釉瓷領域的代表性地位。

▼陶瓷學書籍也是這麼認為的

為什麼建窯的瓷器概稱為建盞?為什麼不稱碗、杯、甌?

當然每個燒黑釉的窯口,都有自己的典型特徵,也有其賴以立足陶瓷史的看家本領。

不過,建窯是公認的、黑釉瓷燒製工藝的巔峰。

畢竟宋以前,黑釉並不受推崇,宋末之後,黑釉又開始邊緣化,罕有發展餘地。而宋代其他窯口所作黑釉茶碗,多少都受到建盞的影響。建盞作為宋代的黑釉瓷巔峰與代表,自然也是黑釉瓷史的巔峰與代表。

2、建窯幾乎專燒茶碗

建窯生產的瓷器,絕大多數都是茶碗。只不過尺寸和器形有所不同。這在同時代其他窯口中也是很罕見的。

一般來說,一個大型窯口要滿足客戶需求,會考慮產品的多樣性。除了碗類,也會大量燒製碗碟等生活器具,以及瓶尊等裝飾擺件。

而建窯在成熟時期,光是靠燒茶碗,就養得活100米以上的超長龍窯,一窯能裝燒幾萬只茶盞,規模之大,世所罕見。而且憑藉茶碗,獲得了帝王的獨寵。

為什麼建窯的瓷器概稱為建盞?為什麼不稱碗、杯、甌?

既然專燒茶碗,就能獲得極大的回報,自然會令宋代的建窯窯工在茶碗這一領域深入鑽研。即使燒製其他器形,也是順帶,而不是作為主要的謀生手段。

建盞是為茶而生的瓷器,這一點人所共知。一說建窯,想到的不但是黑釉,而且必然會是黑釉茶碗。建窯固然也燒製茶具之外的器皿,但對於日常交流而言,還是以盞為主角。

3、為何叫“盞”而不是杯,甌,碗?

杯——為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多為圓筒狀或喇叭狀。

——飲茶或飲酒用,為敞口小碗式。

——為人們日常必需的飲食器皿,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多為圓形,極少方形。

——器皿,盛裝液體的日常器具,材質通常為陶瓷,木,竹,金屬等,常用物品如茶盞、油盞、燈盞。在白話版《說文解字》中是這樣註解的:琖(zhǎn),玉質爵器。這種玉爵,在夏代叫“琖”,在周代叫“爵”。“盞”,是“琖”的異體字,採用“皿”作邊旁。在宋代進貢宮廷的建盞中,落款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供御”,還有“進琖”

我們常說的“推杯換盞”有兩層意義:

一則指喝酒的意義

二則具備更深的含義

達官貴人一般不用杯子用盞,升官了把杯子換掉即可用盞,送盞和受盞之人雙方視彼此為知己之人可交心推心置腹之意義。

事實上,茶與酒在中國的社會文化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然而,在遙遠的古代,茶並沒有佔據主流位置時,喝茶所使用的器皿往往與酒皿、食物器皿混為使用。自進入秦漢之後,茶的地位越發提高,才逐漸所形成自己的器皿。

進入唐代,茶風漸盛,飲茶成為一種風俗習慣。陸羽(733-804,字鴻漸,一生嗜茶,精於茶道,被後世奉為“茶聖”)撰寫第一本專門的茶書《茶經》問世,更是引領世人注重飲茶情趣,茶道內涵,除對飲茶講究之外,也開始對茶器產生特別的要求。唐時把盛茶的器皿稱之為“碗”、“甌”茶講究之外,也開始對茶器產生特別的要求。

唐時把盛茶的器皿稱之為“碗”、“甌”。

為什麼建窯的瓷器概稱為建盞?為什麼不稱碗、杯、甌?

唐代飲茶以煎茶為主,講求的是茶湯的色澤與變化,為此茶器較為疏朗,具有口大、腹淺的特點,加上早期民風開放、社會包容性廣,喝茶如喝酒,具有大碗豪飲之風。進入宋朝後,人們對生活的追求從粗獷轉變為剋制內斂、沉穩儒雅。

典型的宋代茶盞,口闊底窄腹深,給人一種剋制內斂、優雅協調的感覺。配合盞託使用,頗具纖穠簡古的意味。

進入明清以後,飲茶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飲茶器具的尺寸也隨之明顯地縮小。這個時期的新型茶具,更多地是被稱為茶杯,在觀感上,顯然就比唐宋的大尺寸茶碗小多了。

為什麼建窯的瓷器概稱為建盞?為什麼不稱碗、杯、甌?

雖然明清時期也會將茶盞作為茶杯的書面語使用,但是其本質已經和宋盞唐甌有明顯的區別。

對於現代人來說,杯和碗也是有明顯差別的,有生活常識的人都不會指杯為碗。

不過建盞的口徑跨度比較大,有15~20cm以上的大碗,也有7~8cm的小杯。

不僅出於口語、書面的考慮,就算是尺寸而言,直接稱為茶碗,也有片面之嫌。稱為建盞,不僅雅俗共賞,而且不拘什麼尺寸。

總之:建盞之稱,妥當之至

建盞作為建窯瓷的統稱,從各方面而言,都是妥當的。

1、雅俗共賞

建盞一詞,作為書面語使用,毫無違和,在日常交談中也不會有裝腔拽文的嫌疑。可謂雅俗共賞。

2、其來有自,古今傳承

唐時茶器多稱甌,宋代則稱甌或盞,建窯的產品在宋代文獻中也是被稱為甌、盞的時候佔絕大多數。盞亦曾寫作“琖”,建盞的底款中有一類代表款識就是“進琖”

為什麼建窯的瓷器概稱為建盞?為什麼不稱碗、杯、甌?

宋代文獻雖然不常用建盞二字,但兔毫盞出現頻率很高;在明代,建盞已經成為茶書慣稱。

古籍上有出處可考,對於現代人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實乃貫通古今,一脈相承。

3、簡潔無歧義

建盞經歷過斷代,也曾有多種稱謂。

在日本,建盞又被稱為天目、天目茶碗,故而在中文語境也有人如此稱呼。雖然也不能算錯,不過天目一詞,不僅是舶來詞,還定義模糊。

即使在詞源地日本,茶道、陶瓷各界都對其定義有不同看法,而且天目所指瓷器,並不止建盞一種,還有許多其他窯口的瓷器,日本、朝鮮產的瓷器,也都可以稱為天目。

可見天目著實是一個太大的概念,在日文語境下,為便於對方理解,用以介紹建盞尚可,在中文語境下就有些捨近求遠,舍簡就繁之嫌。

簡稱的目的,是用最少的字數道出最大的信息量。

建盞以區區兩個漢字,不僅道出其產地為建州,且道出本質是茶盞,集產地、造型、用途於一身,簡潔明瞭,古意斐然,實為中文語境下最佳簡稱。

如今建盞已確實成為群眾喜聞樂見,學術界也公認的稱謂。

「建盞」二字也是建窯瓷作為「為茶而生」的一代名器,神魂之體現。


有關於建盞的任何問題,可以私信或留言,小編將會第一時間為你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