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童真韻味“童話詩人”顧城,親手殺死了妻子,“文如其人?”

我們說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文品和人品是相一致

的,但在少部分情況下也會出現文品如人品相背離的情況發生。畢竟人是一個複雜的個體,有些大家也許有著非凡的寫作稟賦,而人性也有著它陰暗的一面。

有的時候,人也會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讓自己性情發生改變,進而讓自己的作品與之前發生極大的反差。“童話詩人”顧城,一生筆下的詩富有童真、韻味,這樣一個寫出唯美童詩的作家、詩人,怎麼會去“弒妻”而後自殺,從此一代“童真”就此殆盡!很多人不可思議,但事實是否是人性陰暗一面的展現,我們不得而知。關於他殺妻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解讀,也在電影裡面演繹過,也許真是環境改變了一個人,思想崩潰到導致的“人品背離文品。”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

寫出童真韻味“童話詩人”顧城,親手殺死了妻子,“文如其人?”

就像五柳先生--陶淵明,曾經任職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等職位,最後一次出仕於彭澤縣令,而後歸隱田園。很多人只知道陶淵明是田園詩人,卻不知道他曾經的詩調不是田園風格的。官場上的多年讓他覺得黑暗腐敗,讓他極其厭惡,也表達自己不願意同流合汙的高尚情操,之前的作品也體現了他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而後歸隱田園後,他的詩調就改變成了清新典雅的田園小詩。

寫出童真韻味“童話詩人”顧城,親手殺死了妻子,“文如其人?”


”有些時候,環境給人帶來的變化是不可逆轉的,顧城的“隕落”,是一種文學史上的“遺憾!”但我們在遺憾的同時要相信文人那種由內而發的氣質往往就是他文章的風格所在。

俗話說:“言為心生,文如其人。”作者性情偏激則行文急促,品性恬淡則下筆悠遠。這意味著作品的格調趣味是和作者的性情具有一致性。

“言為心生”這本來就是文學史上大多數人的真實寫照。古往今來,各種偉大的文學作品本就是作者真情實感的流露以及思想的張揚。作家自己的崇高品質往往會自然而然的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來,容不得作假,就算是作假了,終有一天也會像跳樑小醜般被人們一眼識破!


寫出童真韻味“童話詩人”顧城,親手殺死了妻子,“文如其人?”


在一般情況下,文學大家的文品是和人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的,就像我們所說的人稱“五柳先生”的陶淵明先生,一生性情高古清正,所以才能寫出“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恬淡閒適的詩句。這種“靜穆”,“淡雅”,被世人稱讚,而這就是他對生活無所求的心境的流露。當然陶淵明詩人的詩句中也不僅僅只有這樣恬淡的田園詩句,他亦有慷慨激昂的愛國詩句:“功遂辭歸,臨寵不忒”,這裡尤見陶淵明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精神品質!

法國的布封也說過:“風格即人格”,那麼這種一致性在外國文學大家中也是非常普遍的,法國作家雨果一生追求真、善、美,他一生都希望人們能夠有自我、真我。他希望人可以活的自由、幸福,所以他在他偉大的作品《巴黎聖母院》中就塑造了代表真善美形象的形象--艾絲美拉達。

雄《法言.問神》中說道:“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最能體現人品與文品一致性的就是我們儒家思想代表人物,春秋戰國時期的聖人孔子,孔子在學生面前以身作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這些我們耳濡目染的《論語》經典並非只是空話,而是孔子及其弟子的真實記錄。儒家文化才因此不斷傳承!

寫出童真韻味“童話詩人”顧城,親手殺死了妻子,“文如其人?”

所以說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文品和人品是相一致的,但在少部分情況下也會出現文品如人品相背離的情況發生。但我們仍然推崇“文如其人”,做一個真誠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