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亂象四起:為違規平臺提供通道,有人被騙上千萬

“沒想到,我們沒有找到騙錢的人,卻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第三方支付違規的證據。”


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細分賽道,“正規軍”第三方支付一直以來也是監管關注的焦點。除了每五年一次的牌照續展外,罰單亦是從不缺席。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全年,央行對於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處罰金額接近1.4億元。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監管圍追堵截在前,各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違規卻並不少見。特別為各類違規平臺提供支付渠道更是早已經不再稀奇。


1


穩當4年專炒期貨 第5年被騙17萬


移動支付炙手可熱的當下,現金貸、博彩、原油、證券、期貨、外匯……這些交易場景下,支付機構提供的收付款通道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像“血管”一樣讓資金流向了不同的地方。


“血管”的這一頭是收款,另一頭則是付款。


在這些“血管”的組成部分裡,收款方毫無疑問是被偏愛的一方,而付款方則是承擔全部風險的人。大多數騙局中,付款方一旦發出支付指令,轉賬交易完成後,追回損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被騙之前,林楊(化名)連續5年專職炒期貨。“每天坐在電腦前看著那些紅紅綠綠的線條,是我這幾年做的最多的事”。


據林楊描述,接觸期貨後很快他就辭去了原本的工作,“這是一件很瘋狂的事,一天收入動輒七八千,甚至是達到五位數,很快就會讓人膨脹,普通工作已經不能滿足這種慾望了。”


浮浮沉沉近五年,林楊在2019年初踩了雷,在一家虛假的外匯平臺投入近17萬元。


在對方人去樓空被警方立案偵查之時,林楊找到了中國銀聯、杉德支付等幾家為該平臺提供支付渠道的第三方支付公司,經證實,資金最終流向支付公司的簽約商戶,且商戶信息並不真實,無處可尋。


第三方支付亂象四起:為違規平臺提供通道,有人被騙上千萬


據柒財經瞭解,在原油、期貨等平臺進行相關操作時,用戶首先需要“入金”,即將綁定的銀行卡內的錢,充值進平臺賬戶。在獲利後,用戶可對賬戶裡的資金進行提現。在入金前,用戶應該根據支付公司主動提供的授權協議,決定是否授權相關公司對進行轉賬,並獲悉資金轉向何處。


不過,林楊表示,其在虛假平臺的操作過程中,從未簽署過任何授權協議,也從未收到過來自於支付機構關於資金流向的提示。而支付公司對於簽約商戶的實際經營狀況未經審核,出現虛假商戶,也應該承擔相應責任。


林楊與各家機構開始了近一年的拉鋸戰。期間,林楊收到央行回覆,確認支付公司對於簽約商戶審核不嚴,建議林楊對其進行民事訴訟或自行協商解決。2019年11月,林楊一紙訴訟將相關公司告上法庭。目前,法院要求該支付機構提交證明林楊授權支付公司劃扣資金,否則支付行為無效。


出現同樣情況的並不是只有林楊。“僅我所在的群裡,群內三百餘人,也有人損失金額超過千萬元。”林楊稱,“沒想到我們沒有找到騙錢的人,卻在這個過程中找到了第三方支付違規的證據。


久病成醫。林楊稱,追責的過程漫長且艱難,群內真正在做這件事的人少之又少。“能對於各種規定和起訴流程研究得這麼清楚的,群內只有我和趙強(化名)。其他人沒有找對方向,都是瞎胡鬧。”


2


損失200萬 獲三家支付機構賠償18.5萬


因為有著相似的遭遇,且都同樣認真地在做同一件事,相較群內其他人,林楊與趙強聯繫地更多,關係也更為親密。當遇到更為有效的維權方式時,二人也更願意跟對方分享。


趙強在虛假外匯平臺損失的金額超過200萬元,資金結算中涉及到的支付公司包括杉德支付、銀盈通、中國銀聯、甬易支付、國付寶、匯元銀通、開聯通等多家支付公司。趙強也根據具體情況與這些支付公司進行了交涉。


據趙強透露,已有三家位於北京的支付機構以現金的形式向他支付了合計18.5萬元的賠償金。“因為明確掌握了我與支付機構之間合同不成立的證據,並據這份證據,完全有理由相信支付機構與這些虛假平臺之間有關聯利益。所以支付機構直接進行了全額賠償。


基於與相關公司的保密協議,趙強並未說明詳細情況。“此前還有開聯通提出給我2.4萬元和解,但是造成我的實際損失是19.05萬元,所以我拒絕了。後來他們給了我8萬元,並且協議保留了剩餘部分的起訴權利,現在已經在北京立案了。”


第三方支付亂象四起:為違規平臺提供通道,有人被騙上千萬


而此前已經用同樣的方式獲得證據的林楊,選擇不再與第三方支付公司進行溝通,而是準備將之作為開庭後的“殺手鐧”。“至於群內的其他人,我們顧不上了,證據以及獲取辦法不會共享,只想先拿回來自己的錢”。


柒財經瞭解到,趙強僅通過迅付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迅付支付”)流出的資金便超過80萬元。在他意識到被騙後,找到迅付支付提出想要進一步查詢相關支付信息,但並不順利。而趙強拿到的央行回覆的《舉報答覆意見書》顯示,迅付支付違反了《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


第三方支付亂象四起:為違規平臺提供通道,有人被騙上千萬


2019年7月,迅付支付收到第三方支付機構史上最大罰單,罰沒金額近6000萬元。彼時,儘管也並不能幫助他挽回損失,但趙強還是欣喜的告訴柒財經,“我圓滿了也如願了,做錯了事,懲罰總是會來的。


此外,在2019年11月,因存在超出核准業務範圍開展銀行卡收單、條碼支付實體特約商戶收單業務,未按規定辦理備案,為違法違規平臺直接提供支付服務等問題,迅付支付被責令停止新增實體特約商戶,並在3個月內有序停止網絡支付業務。


而在2020年1月2日公佈的一起民事終審判決,更是為趙強、林楊等人打了一劑“強心針”。


中國裁判文書網顯示,吉林省長春市78人於2017年聯合起訴迅付支付為虛假平臺提供支付渠道。歷時兩年,迅付支付被判返還全部原告受損資金,合計超過200萬元。


第三方支付亂象四起:為違規平臺提供通道,有人被騙上千萬


罰單、賠款、業務停止……將在2021年5月迎來第二次續展大考的迅付支付已然陷入危機。林楊告訴柒財經,在他與迅付支付交手的過程中,他能逐漸意識到,“迅付支付現在的情況不太好”。


而迅付支付這份判決涉及的當事人與林楊、趙強等人經歷的情況極為相似,更堅定了他們與第三方支付公司“死磕”的決心。柒財經注意到,在採訪過程中,林楊與趙強不約而同的提起了對方的遭遇,“銀行、小貸公司欠了不少債務,追債的電話幾乎沒有停過。家裡已經一團亂了,哪裡還有錢請律師,訴訟也需要人力財力,我們只能靠自己。


至於是否後悔,“人生已經不能再重來了啊。”林楊緩緩地說道。


3


律師:不得為非法機構提供支付結算服務


根據21CN聚投訴發佈的報告,2019年全年,21CN聚投訴共受理全國消費者對第三方支付行業有效投訴量55833件,對比2018年的投訴總量14727件,增長2.8倍。而投訴的類型主要聚焦於惡意扣費、涉賭涉騙類支付商戶、支付公司POS機業務問題等。


2020年1月,中匯支付、寶付支付、訊聯智付三家機構在聚投訴上分別以848、258、239條投訴量位列行業前三。其中,寶付支付一名投訴人李明(化名)向柒財經表示,其在投哪網旗下暢快車貸申請了一筆金額為47210元的抵押貸,實際到手37600。寶付支付划走7210元,且並未說明詳細情況。


第三方支付亂象四起:為違規平臺提供通道,有人被騙上千萬


李明稱,在與暢快車貸簽署協議的過程中,並未清楚看到寶付支付的代扣協議。李明多次嘗試與寶付支付客服取得聯繫,詢問相關事宜,但未能成功。“我現在已經放棄跟寶付支付交涉了,但是我會收集相關情況向央行進行舉報。”


不僅如此,21CN聚投訴官網還有多名投訴人指出,寶付支付拒絕為被無故扣款的客戶查詢交易明細,併為不同馬甲的714高炮平臺提供支付渠道等。


對此,寶付支付相關負責人回應柒財經稱,公司對商戶有嚴格准入流程,持卡人查詢訂單相關信息,客服可根據訂單號提供扣款商戶名稱。但根據相關規定,公司無法將商戶數據等信息直接提供給個人,如用戶需進一步瞭解詳細信息,建議持卡人去當地報案,由警方走協查流程處理。


另一方面,從近期的投訴情況來看,剛剛獲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電商平臺拼多多(NASDAQ:PDD)也陷入風波中。多起投訴信息顯示,用戶通過不同渠道被騙進入各種類型的博彩平臺,受誘導充值造成資金顯示。而賬單詳情頁面顯示,收款方為拼多多商戶,但無法進一步查詢物流、電話、地址等詳情。投訴人要求拼多多凍結對方帳戶,協助退款,但未取得任何進展。


此前,拼多多因沒有支付牌照卻開展支付業務廣受質疑。1月23日,拼多多入主上海付費通信息服務有限公司,成為其最大股東,終於解決了支付牌照的難題。


截至目前,21CN聚投訴官網“拼多多商戶涉嫌為博彩黑平臺收款”這一聯名專題投訴下,已有近800名用戶參與。不過,柒財經注意到,投訴用戶提供的信息顯示,這些用戶均是通過外部鏈接進行充值操作,以支付寶等進行付款,並未通過拼多多APP及其支付渠道。


針對相關情況,中聞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李亞對柒財經表示,支付公司為一些無資質現金貸平臺等提供支付渠道的,屬於《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第四十二條,為非法交易、虛假交易提供支付服務。


李亞指出,除了上述條例外,根據《中國人民銀行關於進一步加強支付結算管理防範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有關事項的通知》第十三條,各機構不得直接或變相為互聯網賭博、色情平臺、互聯網銷售彩票平臺,非法外匯、貴金屬投資交易平臺,非法證券期貨類交易平臺、代幣發行融資及虛假貨幣交易平臺,未經監管部門批准通過互聯網開展資產管理業務以及未取得省政府批文的大宗商品交易場所等非法提供支付結算服務。


4


平臺魚龍混雜 第一次被騙中招的不在少數


事實上,這些法規對於第三方支付公司諸多方面有所約束,也成為林楊、趙強等人最大的倚仗。而在林楊、趙強以及這些投訴用戶的背後,也是無數支付行業亟待整治的眾多亂象。


在同樣在各類交易平臺沉浸多年的郭文(化名)看來,市場上這些各類交易平臺魚龍混雜,像林楊這樣在第5年“中招”還算幸運,“第一次就被騙的人不在少數,普通用戶根本無法區分。入金容易提現難,用戶以為自己在跟其他玩家博弈,可能實際上僅僅只是平臺的一個圈套。”


郭文強調,用戶在判定、審核平臺資質時,支付這一環往往是最容易忽視的。用戶在進行入金操作時,綁定銀行卡後完成支付,並不會考慮到支付公司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有甚者在最後追責的時候才發現整個環節裡還有一個支付公司。


柒財經梳理公開資料發現,用戶追責支付機構的案例不在少數,但訴訟緣由和類型各有不同,判決結果也不盡相同。在前文提到的迅付支付的判決情況中,迅付支付根據簽約商戶支付接口上送的交易指令,將資金結算至商戶開立在迅付支付的支付賬戶,並根據商戶的支付指令將資金劃轉至非同名結算賬戶,最終造成用戶資金損失。

用戶主張支付行為無效,以合同糾紛提起訴訟進而勝訴。


而對於第三方支付公司責任劃分,李亞則表示,支付公司是否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關鍵要看造成損失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是因為沒有按規定採取客戶支付指令驗證措施,造成的客戶損失,應根據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如果是因為沒有代扣授權、超範圍授權或授權不明確造成客戶損失,應根據過錯程度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明知沒有授權而發生的代扣行為,可能會構成刑事犯罪;如果明知是非法交易、虛假交易而提供支付服務或參與非法、虛假活動的,可能會構成刑事犯罪商務共犯。


判定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責任並非易事。目前,林楊仍在堅持等待開庭,趙強則是陸續開庭、等待判決。3月9日,趙強與中國銀聯、銀盈通的訴訟通過網絡法庭進行了審理,但未有具體結果。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同一天,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發布《2020年支付結算違法違規行為重點舉報事項的公告》,確定了2020年支付結算違法違規行為重點舉報事項。


具體包括:無證經營支付清算業務行為;為賭博等非法交易提供支付結算服務行為;為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提供支付結算服務行為;違反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行為;違反收單業務外包管理規定行為;擾亂支付市場秩序、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等行為;支付敏感信息洩露、參與偽卡欺詐等行為;非法改裝、惡意篡改終端信息等行為。


來源 | 柒財經

作者 | 立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