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偷走了我們的氣血?

《黃帝內經》中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血才是生命的根本,其他的東西都是圍繞著氣血而運行的。”

氣虛血虛是現代人的通病,不僅是女性常見的問題,現在不少男人也出現氣血不足的情況。

一、誰偷走了我們的氣血

1、情緒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對人體氣血消耗最大的首先是情緒。我們起心動念,謀慮也好,憂思也好,生氣也好,煩惱也好,都在消耗氣血。現代人的問題是大腦用過度了。生活中的垃圾需要集中焚燒,人體的上火多數也是營養垃圾的焚燒。

有人會說,我吃了肉進了補之後,身上有勁兒,精神也旺盛。其實這個勁兒可能只是被虛火頂著,天天進補,去查身體,查出一身病的多的是,還氣血虧虛的也多的是。

在臨床的時候,如果病人的脈象是氣血虧虛,精神卻很亢盛,我們稱之為逆症,這樣的病是不好治的,如果是感覺精神不好,想睡覺,這樣的病為順,好治。


2、

快節奏生活

另一個消耗我們氣血的原因就是快節奏的生活。現在什麼都快,人們說話語速越來越快,交通工具也越來越快,電影的節奏也越來越快,快就要劇烈的消耗能量。

人類的趨勢註定是會越來越快的,因為工具在發展,技術在發展,但是我們的身體跟得上嗎?我們的氣血功能跟得上嗎?所以應該讓自己靜下來,慢下來,這才是一種蓄積能量的狀態,才能夠把氣血養回來。


3、追求刺激

追求刺激也是消耗氣血的。什麼叫刺激?就是瞬間點燃能量,讓自己興奮起來。比方說,喜歡吃麻辣、打麻將、打遊戲、炒股票,飲料喝冰的,這些做法都是日常尋求刺激的行為,極大的透支人體庫存的元氣。


誰偷走了我們的氣血?

4、熬夜

熬夜是消耗氣血的主因。這個大家聽得非常多了,因為晚上主陰,白天主陽。血就是陰,晚上是養血的時候,你不睡,怎麼可能不氣血虧呢?晚上很疲倦的時候洗澡也是很耗氣血的。


洗澡還有一個忌諱就是不要早上空腹洗,最近我碰到氣血虧虛的病人,首先就問這個原因,很多都中招。從人體經絡的運行來看,最符合養生規律的睡覺時間是晚上11點前,必須進入深睡眠,最養肝血。


5、脾胃虛

中醫認為,是脾胃吸收了食物的營養物質,將其轉化為血液。有的人會問,不是血液的來源是造血幹細胞嗎?我要問問,造血幹細胞的物質基礎從何而來呢?還不是脾胃嗎?所以,中醫講的是一個過程,是本源的內容。所以中醫說“脾胃為後天生化之源”。


可是,現代人暴飲暴食,導致脾胃受傷的太多了,很多人整日山珍海味,可是越是這麼吃,脾胃越受傷,反而營養狀態最差,這就跟如果電腦打開一個文檔沒有問題,可是打開一萬個一定死機一樣,這樣的人,脾胃受傷了,往往血虛。


6、思慮過度,消耗心血

現代人思慮過度,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賺錢,公司如何發展,如何安頓人際關係,結果消耗心血,導致血虛。

《靈樞·邪客》中說:“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思慮勞倦過度,會導致神疲乏力、心神不寧,出現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甚至情志異常等症狀。

思傷脾,思慮過度還會造成脾的運化失常,時間長了,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氣血化生就會不足。


誰偷走了我們的氣血?

7、女性婦科特殊,易患血虛

婦女因為有特殊的生理結構和生理功能,一生中失血的機會很多,如果不懂滋養,則會導致血虛。這樣的女性,比比皆是,她們去醫院檢查自己的問題,一無所獲,但是就是不舒服,卻不知何故。


二、氣血不足的危害


中醫認為,氣和血是人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氣血不足的往往會導致臟腑功能的減退,抵抗力下降,引起早衰。


氣血不足的臨床表現非常廣泛,氣虛和血虛可單獨出現,也可合併出現。氣虛則人體陽氣的溫煦及推動作用不足,表現為畏寒肢冷、疲倦無力、心悸氣短、發育遲緩等。

血虛則器官缺乏濡養,可見面色萎黃無華、皮膚乾燥、毛髮枯萎、指甲乾裂、視物昏花、閉經少經,手足麻木、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精神恍惚等。


如果一個人的先天體質虛弱,或因為後天勞累過度,或病後調養不當,或失血過多等,均可導致氣血兩虛,引發各類疾病。

此時,會出現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食慾差,精神不振,多汗且活動後加重,甚至心慌氣短等表現。


三、氣血不足,試試五個調理步驟

臉色蒼白、四肢無力等都是氣血不足的症狀表現,那如何調理氣血不足呢?中醫認為,養足氣血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大體可通過五個步驟來調理,供大家參考。


誰偷走了我們的氣血?

1、調脾胃

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靈樞•決氣》中有“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謂之血”之說,認為血液是通過脾胃運化生成的,脾有統攝血液的功能,所以治療血證必須重視調理脾胃。

飲食調養可多吃南瓜、山藥、蓮子、扁豆、薏米等健脾益胃的食材。此外,還可煎服“參芪術茶”:取黨參5克、黃芪5克、白朮3克、淮山藥3克、升麻3克。取其煎煮液400克,泡花茶5克,衝飲至味淡,有補脾益氣、昇陽止瀉之效。


2、養肝血

肝藏血,主疏洩,調氣機,有助脾胃運化,因此養肝血是調氣血的根本。中醫認為“肝鬱則脾虛”,鬱悶暴怒的情緒會損傷肝、脾,導致氣血耗傷。

此外,“人臥血歸肝”,科學研究發現,人在睡眠時,進入肝臟的血流量是站立時的7倍。肝臟血流量的增加,有利於增強肝細胞功能,提高解毒能力。因此,切忌生氣、熬夜,也不要讓身體過度勞累。

中醫認為“久視傷血”,坐在電腦前工作時,應當特別注意眼睛的休息和保養,防止耗傷氣血。


3、遠寒邪

中醫認為,“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寒邪會讓血液瘀滯,經絡不暢,氣血生化受阻,極易導致關節病變、腸胃不適或誘發咳嗽。

冬季出門,務必戴好帽子、手套、圍巾等,在家要忌食寒涼、溫水泡腳、勤做按摩。老人氣血常不足,要更加註意。


誰偷走了我們的氣血?

4、多運動

運動是調養氣血必不可少的環節,有助脾胃將營養物質轉化為氣血,讓人吃得香、睡得好。此外還能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

平時可選擇一項自己喜愛的運動,如慢跑、游泳、打球、瑜伽、太極拳等。有心腦血管疾病者運動前要做好熱身,讓關節活動開的同時,降低心臟負荷。


5、食藥膳

補氣可食“四君子湯”,此方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益氣健脾之效。

取人參10克、白朮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與羊肉燉食即可。

補血可用“四物湯”,此方最早出自唐代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傷續斷秘方》,是中醫養血的經典藥方。

取白芍、當歸、熟地黃、川芎各9克,放入250毫升水中,煎至150毫升時,空腹熱服。

此外,用當歸、川芎、紅花、熟地、桃仁、何首烏、枸杞子、阿膠、丹參等中藥與補血的食材如紅棗、龍眼肉、山楂、菠菜、胡蘿蔔、黑木耳、黑芝麻、豬肝、豬血、烏雞、紅糖等一起,做成可口的藥膳,均有很好的調節內分泌、養血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