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人际关系中界限感的把控

“相逢好似初相识,到老终无怨恨心。”

人与人每次见面,如果都像当初刚认识那样,那么即使相处到老,也始终不会相互有怨恨之心产生。

十万军队的刘邦,赴四十万军队的项羽设下的鸿门宴,全程心惊胆战,最终得以逃脱。项羽谋士范增全程谋划,刘邦跑后,范增说了一句大实话:“唉,竖子不足以谋化!夺项王天下者必是沛公。吾属今为之虏矣。”

《鸿门宴》:人际关系中界限感的把控


范增,何许人也?项羽亚父,仅次于项羽父亲。鸿门宴上对刘邦步步紧逼,为项羽处处设想。终是刘邦逃了,项羽败了。而范增,给项羽辞行后回家途中,病死了,终是“出征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项羽有势,范增有才,对项羽忠心耿耿,为何不得助项羽夺天下呢?

这里就牵扯出一种人与人相处的艺术——人际关系中界限感的把控。

(一)对身份地位的自知之明

项羽是谁?“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有着“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气魄,也有着“不肯过江东”

的傲气。就这样一个有着超大男子主义的人,范增说其“竖子不足以谋化”,虽是实话,但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说,项羽脸上自然是挂不住的。

《鸿门宴》:人际关系中界限感的把控


范增再有才,地位再高,也属项羽麾下,上下级说话,必须要有分寸感。古话说“凡事过则损,需把握分寸”,即是古话,那就是前人经历总结而得,本该就有几分道理的。

再者,刘邦曾言“项羽有一谋士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项羽最后不再用范增,是因为陈平的离间计。历史上凡是离间计成功的,都是两者之间平时就积累了很多间隙。这也从另一方面看出范增与项羽关系处理的并不好。

范增本就无私心,只是如“鸿门宴”一般不给项羽面子的情况比较多罢了,在一次又一次的不分场合当众让项羽下不来台的情况下,失去项羽的信任,结局才会如此凄惨。

(二)对是敌是友的明确分析

曹无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国相,珍宝尽有之。’”简单来说,曹无伤就是项羽在刘邦处隐藏的卧底,是窥探敌方的眼线。既是卧底,衷心程度不言而喻,既能送出情报,业务能力不用怀疑。如此看来,也是一名能助项羽得天下的得力干将。

《鸿门宴》:人际关系中界限感的把控


此等良将,该是全心全意待之,奈何刘邦几句开脱之词,项羽便将曹无伤安危全部抛之脑后。“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此时鸿门宴上的项羽,无视范增可理解为对范增蔑视王权的警告,那对曹无伤,又该怎么说呢?

对敌我关系尚未分清,就算没有利益金钱、性命之冲突,也未曾有“护崽”之心,对于领导者来说,这是一种容易失去民心的表现。当然,在以后项羽谋士相继离开他,投向刘邦的结果来说,很好的证实了这点。

曹无伤结局“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样的结局,可不可以将原因归于项羽头上呢?鸿门宴上,项羽对刘邦不够果断,也不够狠心,是敌是友傻傻分不清不说,还听不进别人的良言。反观刘邦,未得天下之前,对友,萧何、韩信、陈平等一群谋士那是全心全意的待着,对敌,一如曹无伤,“立”字,毫无商量,不得喘息,立刻诛杀,可以说是

“快、准、狠”

(三)对彼此关系的明确认识

同是历史名人,历史上还有这样一位文人,也犯了界限感把控不到位的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诗圣重点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就有这样的故事。

《鸿门宴》:人际关系中界限感的把控


杜甫,又称“杜工部”,这一名称来源,与一人有关——杜甫好友,时任成都尹的严武。严武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与严武关系很好,单是作诗,杜甫就为严武作了35首,而严武,一生作了6首诗,有4首就是写杜甫的。而破损的“茅屋”,也是严武为杜甫修建的,当然,修建的时候,不是“破”的。

而后两人的相处中,这份友谊并没有一直持续。严武多年在官场沙场打滚,后来彻底地蜕变为一个政客,手段果决,排除异己。杜甫见此情形之后,深感疲倦,多次请辞离开幕府,痛斥严武生活奢靡,不知节俭。于是严武不开心了啊,而且据传两人关系不好时,杜甫在一次酒后失言,指着严武的鼻子骂,发泄自己对好友变化的不满。以至于后面“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时,严武不闻不问。

《鸿门宴》:人际关系中界限感的把控


杜甫和严武的相处,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都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可不可以理解为中间掺杂的东西少一点,彼此之间管的少一点。三毛曾说

“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此时的杜甫就是太高看两人的关系,使得中间缺乏了距离感。

小结:

《人际交往学》中曾说:世界上最可恨的事情之一,就是打着“爱”的幌子,去改变他人的做法,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观念。

这不是爱,而是一种控制欲。爱一个人,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其人格独立,而不是让他去接受我认为正确的事物。

很多人都会有一种错觉,认为我们关系这么好,我自然有义务去帮助他成长,避免他误入歧途。

但仔细想想,这真的是你的义务么?你真的能明白对方的处境和选择么?你的做法,真的能被对方理解和接受么?你们之间的关系,真的那么无坚不摧吗?

答案是否定,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关系再好的两个人,靠的太近了,也不可能一直毫无间隙,牙齿和舌头还会有碰撞的时候。所有,合适的距离才是界限感最好的把控。

生而为人,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存在,自然,灵魂与思想也是各自独立的。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真的不可能完全亲密无间。没有把握好界限感的友谊注定不会太长久。界限感是成熟的感情的标记,是人际交往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需要的距离。关系再好,也必需的有个度。人生有度,过则为灾,人际关系中,行事有分寸,必需得留有余地,把控好其中的界限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