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山川異域,日月同天,這幾個字最近成為國與國之間友誼的患難見證。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這句話來自揚州高僧鑑真在一千多年前決心東渡日本傳法時所說的十六字偈語,後面還有八個字:“寄諸佛子,共結來緣”,所以日本知識界對此耳熟能詳。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鑑真的東渡之艱辛不亞於玄奘之西行,他啟行六次,失敗五次,歷盡千辛萬苦才成功登陸日本,創立了奈良創建唐招提寺,最後圓寂於此。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之後的幾百年裡,鑑真的後繼者把佛教源源不斷從神州大地傳到東瀛日本。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而在二十世紀,日本人則把產生自中國的禪宗弘揚到全世界。


二戰以來,禪宗所代表的極簡主義生命觀與美學極大地影響了全世界,不過也因此略帶遺憾的是,禪的英文譯名是來自日文的Zen而非中文的Chan。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喬布斯在家中打禪

把禪宗推向世界的最著名的日本思想者,非鈴木大拙莫屬,他原名貞太郎,“貞”字出自《周易》(他的三個兄長分別叫元太郎、亨太郎和利太郎——合起來正是“元亨利貞”),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影響。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大拙”是他修行之後的法名。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鈴木大拙用英文寫作,加上高壽,活了九十六歲,因此在長達大半個世紀裡,持續地產生著世界級的影響力。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鈴木大拙有關禪宗思想的著作很多已經有中譯本,本期視頻的主題圖書是他唯一一部綜論中國哲學的作品。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這本不到兩百頁的大家小書,聚焦先秦時期的中國哲學,從周朝開始衰落的公元前7世紀開始,四百年間中國哲學的激盪起伏。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中國哲學的特點

如果說,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印度人代表神秘主義,那麼倫理學可以認為是中國人最典型的特質。中國人發自內心地深信,宇宙天地都是道德原則的映現,大化流行中的每個存在物給人類以某種道德垂範。

鈴木大拙用了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的詩句:“認識你自己。切莫狂妄地窺測上帝,人的研究對象應該是他自己”來概括中國哲學的特點。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位於故鄉金澤的鈴木大拙紀念館

二元論的儒家

哲學致力於探究存在的最終根柢,在中國哲學中,儒家對這一根本問題持陰陽二元論,道家則持道的一元論。

《易經》中乾坤相蕩,萬物乃成,天下之理體現在《易經》六十四卦中。

作為儒家五經之一的《易經》中有非常豐富的形而上學資源,然而儒家拒絕超越日常經驗,儒家傳人們過分拘泥於儒家學說的實踐部分,而以失掉它的思辨部分為代價,孔子也好,孟子也罷,都太過倫理化、功用化,在此鈴木大拙用了一個英文概念:實證主義(positivism)來形容儒家哲學。


也就是說,儒家哲學總是很實際,與人間事務密切聯繫在一起。無論推理有多精深,想象有多奇詭,中國人的哲學不想將精力浪費在明顯與世間生活不相涉的“無用之物”上,在這裡沒有絕對存在,沒有神蹟啟示,也沒有死後的永生。


希伯來人代表宗教,希臘人代表哲學,中國人代表

鈴木大拙等人與魯迅的合影

一元論的道家

孔子映照出了最典型的中國人心靈,他從不離開平凡無奇而正常的人類生活實踐之途,他的雙眼堅定的注視著人間的道德關係,老子代表的道家則不同,從不猶豫於登上思辨或想象那令人眩暈的最高峰。在老子看來,有一物,不可定義,也在人類的理解之外,它是萬有之根源。

老子對於紛紛擾擾的現象世界毫不掩飾其鄙夷,但是滿足於停留在那裡,做一個虛靜的“和光同塵”者。而莊子則持有一種超驗主義乃至神秘主義:莊周夢蝶。——道是人類智慧不可企及的。這與《周易》中“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下之道”的智性自信形成了鮮明對比。

身為佛教徒的鈴木大拙,對於這兩條哲學思潮,當然有立場,他說:智性永遠在追求對宇宙的確切定義,不過詩性的想象力和宗教學的信仰,卻堅持以一種親臨現場似的具體頓悟,因為面對的對象太不可捉摸,不可用任何顯示的理解力來把握。


儒家與道家的倫理學


這裡的“倫理學”是寬泛意義上,也就是指人怎樣過好自己的此生,因此儒家關鍵詞為仁、敬、誠。

道家則主張無為,在虛靜中享受人生之充盈,免於塵世掛慮,並且無為更重要的意涵是指向對他人的態度:不將自我意志強加於人。

道家將儒家的仁義之說貶低為戕害人性之物,生命的目的應該是讓天性自然綻放。

道家倫理學,到了楊朱這裡,甚至演變成為己主義,“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並在天下分崩離析的時代,對儒家構成強勁威脅,孟子就說過:“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儒道為何處處針鋒相對


儒家與道家是中國哲學的兩道主線,整部中國哲學史也可以說是儒道競爭史。

為何道家處處與儒家針鋒相對?


鈴木大拙做了一個思路清奇的總結,儒家代表了勤勉不已,熱愛秩序的北方人,後道家則是天馬行空,衝動自由,經常無所事事的南方人。由於天寒地凍,生活環境嚴酷,北方人必須要同大自然抗爭,在此情況下,放任主義等於走向自我滅亡。而對南方人來說,大自然如此友好,人們不用付出多少勞力,便可以樂享生活,因此無為便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對於這個結論,你怎麼看?


消失在歷史中的墨家


先秦還有一股三足鼎立的哲學思潮不可不提,那就是孟子口中“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的墨,也即提倡兼愛反戰的墨子。墨子學派抱持著一種極端的利他主義,在後世銷聲匿跡,何以至此?

鈴木大拙在書中給出了一個非常有觀察力的判斷,感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去翻閱此書。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馮友蘭的經典作品《中國哲學簡史》,碰巧的是它與《鈴木大拙中國哲學小講》一樣,都是以英文寫成,可謂雙星輝映,玉璧成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