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有一年,我带七年级语文,有个男生早自习总迟到;作业乱画,还不能按时完成;背书总是拖着不背;上课不专心听讲,总是东张西望。多次找他谈话,他也不能改正,只好请家长协助纠正他的不良习惯。他父亲常年在外挣钱,母亲在家负责他的生活和教育。他母亲来后,我才发现问题所在,我把情况告诉她以后,她笑着说:“老师,你也许不了解我们娃子的情况,他还小,老师要多包容一些,长大一些就好了。”

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家长,把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寄希望于孩子长大后,自然养成,这是完全错误的。正是有这样的教育孩子的想法,才误了很多孩子的一生。

上边说到的这个男生,直到九年级离开初中,他的毛病也没有像他母亲说的那样“长大一些就好了”,反而是变本加厉,学习成绩每况愈下,初升高考试,七门课才考了一百八十多分,自然升不上高中。

我们的家长总是把对孩子的知识教育看得十分重要,极为重视胎教和幼教,原因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给孩子找最好的幼儿园,给孩子挑选最好的小学,给孩子报各种才艺班,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唯独不重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思想品质教育。

从对孩子教育这个角度来说,父母与孩子之间就是一场斗争,就是正与邪的斗争。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应该从八九个月大开始。

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八九个月大,还不会走路,也不会说话,他就开始指使父母干这干那,就用小手指着要这要那,去这儿去那儿。这就标志着父母与孩子的斗争的开始,父母一定要有意识的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该给孩子玩的东西,给他玩,不该给他的就坚决不能给;该听他差使的就听他差使。决不能迁就,不然大一点了,他的控制家长的欲望会更强。当然,孩子愿望未能达成时,他们有一个法宝:哭闹。有很多家长很没有原则,孩子一哭闹,他们就赶快违背原则满足孩子的愿望,时间一长,父母反而被孩子感情绑架和控制。

所以,我们的家长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给他上好人生第一课:不是你的所有愿望都能如愿,不是你的所有行为都是对的,人的行为是会受到控制的。以此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那么,那些行为习惯要从小养成并且会影响孩子一生成就的大小呢?

一是做事的立即行动习惯。我们有很多孩子,做事喜欢拖拉,无论干什么事,都会说“等会儿”。养成这种习惯的原因,是小时候父母的迁就造成的,父母总会想到孩子小,拖一会儿就拖一会儿,实在不行了,能帮孩子做的干脆帮孩子干了完事。所以,孩子做事拖拉,还有一个原因是通过拖拉,来躲避做事。所以,孩子小的时候要求他做事,一定要给时间限定,不能让他随意拖拉。

二是树立时间概念。这一点与上一点有一定关系,就是我们很多孩子,没有时间概念,做事拖拉,做事不认真,总是反复,耽搁很多时间。因此,不管做啥事情,都一定要求孩子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才能让孩子懂得时间的珍贵。

三是培养孩子责任心。现在,家庭中孩子少,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陪着,因为,痛爱孩子和怕孩子伤着自己,有时为了省事,原本孩子自己做的事,全部由父母、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代替他们做了,孩子就会产生错觉,认为自己的事情也是可以由别人帮忙完成的。比如,帮孩子穿衣服和搭配衣服,搞得有些孩子上高中了还不会;吃饭,有些孩子吃饭全靠父母和祖辈喂饭,有些孩子八九岁了,还靠别人喂饭生活;收拾自己的房间,折叠被子和衣服,很多孩子上大学了都不会;做作业,总要父母守着,不然就不做或乱画等等,这都是父母不注意培养他们这方面的行动能力,导致孩子没有责任心。

四是培养孩子生存的忧患意识。因为,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又有政府的各项扶贫政策,所以,有很多孩子没有生存的忧患意识,不努力学习,不愿意吃苦做事,没有生存本领,导致结婚后,有了孩子还靠啃老过活,生活不能自立。从小应该给孩子树立一个理念:自己想要什么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得到。

五是培养孩子做好小事的习惯。我们很多孩子从小就不屑于做好小事,认为我将来是干大事的,一些生活上的小事,都不放在眼里,长大后,就成了小事不会做,大事做不了的废人。

六是培养孩子要有礼貌。礼貌教育不仅仅是见了长辈要喊人,向人问好,它还包括和气待人,用语文明;主动给人让道,给别人让位;向别人道谢和感激别人帮助自己等等。

七是培养孩子动手习惯。我们现在的孩子,由于有父母、爷奶和外公外婆的照料,他们从小什么事情不用做,长大后就不会做,也丧失了动手做事的意识和精神,生活中简单的事都不会做,也不愿做,最后就成了废人。

以上七个方面的良好习惯,会影响孩子一生,它决定了孩子今后的生存能力,决定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