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在《论语》中被大众熟知的就那几句?更多的甚至都没听过?

李启火


你好,

关于《论语》,

我觉得说的最好的一句话是: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就是一部有关于孔子的历史。

前2000多年,是孔子总结的;后2000多年,是按孔子思想做的。

孔子思想的精髓,就是《论语》。

首先:大多数的中国人没有完整读过《论语》

一万六千字的《论语》,不算大部头的书,

90%的中国人却没有通读过,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你问他,读过《论语》吗?

他说没有

你说,那你形容一下人生的各个阶段一般用啥词

他张嘴就来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你说,那我们劝一个人办事前要好好考虑,再行动,用啥词

他说

“三思而后行”

对一个人很失望,我们用

“朽木不可雕”

忍无可忍时,我们用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看到了吧,虽然我们没有通读过,

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把其中的句子,用的非常精确。

论语的精神内涵早已写入历史,融入中国人的血液。

大到国家政治,天地和谐,小到个人修养,安身立命,都离不开论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这,就是《论语》的文化魅力。

第二:《论语》是一部生活化的实践性著作。

中国古代的典籍,大多数都是一副古板的面孔,

用高深的文字,深刻的理论,

教育大众。

《论语》不同,它是很多生活化的东西。

你可以看到孔子及其弟子的日常对话、讨论、见闻和性格特点,

孔子用一生的时间,都在践行他认为正确的处世之道,

《论语》的伟大在于,

它不只靠语言的精美,最重要的在于它真实的记录了

当时的知识分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

这是人性的光辉。

对于《论语》中的每一段对话

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自己的感悟与体验。

那些被大家熟知的句子,

都是几千年来得到最多人认同的精金美玉

原来人生的很多道理几千年前老祖宗都说的明明白白了。


以上,感谢。

欢迎点赞关注和评论,让我们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


磊叔


我对《诗经》、《论语》略知一二。对这种现象深感忧虑,简单回答几句。

《论语》中被大众熟知的句子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朝闻道,夕死可矣

以德报怨

吾日三省吾身

……

那么我现在提出一个问题,《论语》中哪一句是最广为人知的呢?

是以上这些吗?都不是。

论语中真正妇孺皆知的一句,是夫子唯一的一句脏话——朽木不可雕也

这是第一点原因,古今中外,所有的语言文字,首先传播的,都是脏话。

再说第二点原因,今天我们读《论语》,凡是感觉耳熟能详的句子,统统都是被曲解滥用的。

现代人学夫子的《学而》篇,都知道什么意思,就是不去身体力行,背完把书一放就打游戏去了。反而在浸淫低俗文化的时候用“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朝闻道,夕死可矣”来勉励和肯定自己这种不正确的行为。这是夫子的原意吗?

再说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现代人哪管后面写的是什么,只把吾日三省吾身拿过来就往自己身上套,你省的是什么内容?每日三省,高否?帅否?富否?

还有以德报怨,原文是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你对我好,我对你好。你要招惹我,我就揍你丫的。结果硬是把一个孔武有力的夫子变成了逆来顺受的老实人。

这是社会普遍价值观的改变决定的,我用金庸的小说打个比喻。《论语》是少林七十二绝技,以《易筋经》为根基。你非学鸠摩智用《小无相功》去催动。结果就是似是而非,走火入魔。

而论语中那些无法用《小无相功》催动的,结合自己的行为感觉和三观严重不符,根本无法做到的句子,自然也就没人提了。


诗魔独孤求踹


《论语》中的精彩短语,现在仍在流传的成语就有上百条,该书内容很丰富,只要你有兴趣,经常浏览,会发现《论语》的内容非常丰富的,它牵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些内容对指导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如何鉴别社会上的真善美,假丑恶,还是有现实意义的。毕竟距今二千五,六百年,有些内容,远离今天的生活,以至生涩难解,也是自然的。


汇侃


因为很多中国人并没有全文读过《论语》,虽然《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蕴含了至圣先师孔子的很多思想,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中国人没有读过全本的《论语》。从学校教育的角度,也仅仅是精选了其中的一些语句进行学习。悲哀的是当前连中文系的本科生乃至研究生很多都没有全文读过《论语》。

建议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首先应该读一读《论语》、《老子》等经典著作。


教育我闻


现在流行的都是精华或者是断章取义,但无论是精华还是断章取义,都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从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表示对女性的歧视,论语中还有很多话表达了孔子对封建阶级统治的鼓吹。

这符合我们对古代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当然,这里不是说不熟悉的就是糟粕,只是不大适合目前的日常生活使用,所以用的少。

论语中很多的内容是当时的为臣之道,一般人用不到。

补充下对评论的回复

这也是我喜欢论语的原因,它不像孟子那么具体,苦大仇深。论语一书的主旨其实就是"孔子"的价值观,这里不说儒家的价值观,因为儒学后期基本上被朱熹这些人污染了,仿佛一说儒学,人们就想到封建礼教。

不过关于论语的句子,我一直认为,里面很多语句不能有通解,人们应该基于自己对当时的理解和孔子的理解,对语句有自己的理解,也就是说这些价值观也不是定死的,可能这就是很多句子不被拿出来说的原因吧。


悃写风水文化工作室


封建思想在作祟,《论语》自古以来就作为四书五经作为封建统治的考核,更多的是儒家经典,处处体现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道理,而那些名句之所以用的多,就是处处宣扬这些,所以就一代一代传送下来,还有一点就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体现仁爱的,所以更适合这些


文人闻人


这和一个社会使用量和流传量相关。过去读书人要精读论语,但和日常生活相关或者常用的道理有限,日常经常会用到那几个。现代社会精读论语的极少,社会中常用的也就几句话而已。


北京三闲


因为课本里讲过,背诵过,印象深刻。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读过《论语》全文。


崔宝明字明月


嗯,你的感觉是错觉[呲牙]仅《论语》中的成语就有三百多个[大笑]


中道嘉华


是因为一你没有学全,二没有领会真正的意思,三是有一部分确实不好记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