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市民獲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快遞員成了疫情中的城市“蜂鳥”

【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許多快遞小哥和外賣員依然活躍在武漢街頭。迫於生活壓力、考慮到崗位職責、為市民做點貢獻……他們的想法不盡相同,但都在用實際行動支撐著這座城市的運轉。曾亮相中國國新辦記者會的武漢外賣騎手老計說,外賣騎手不僅僅是一個人,這個群體能夠正常工作,就代表後面的商家在營業,背後的平臺也運營正常。通過關注他們,其實就是在關注這個城市是不是正常運轉。

让市民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快递员成了疫情中的城市“蜂鸟”

1月30日,武漢市民因防控疫情減少出行。圖為外賣員戴口罩繼續配送。(圖片來源:中新社)

“只想疫情過去,武漢早點解封”

北京《新京報》報道,鮑飛是武漢一名外賣騎手,負責給一家生鮮店送貨。疫情暴發至今,他大部分時間都在跑單。儘管每天從早忙到晚,“不充實”的感覺總困擾著他。“我只想疫情快點過去,武漢早點解封。”

鮑飛的家庭條件原本算得上優渥。他是一家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打拼6年後攢下兩套房和1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存款。2017年兒子確診自閉症後,他辦理了停薪留職,專心帶孩子看病。

過去近兩年間,為了促進兒子的身體和智力發育,鮑飛每天都會給兒子打一針營養針。一針7500元,“就是拿錢在懟。”

房和車賣掉了,存款也很快花完,鮑飛做起了外賣騎手。之所以選擇這份工作,是因為上班時間可以自由安排,送完單,他能抽點時間陪陪孩子。

為了準備好接下來的醫療花銷,疫情期間,鮑飛仍堅持跑單。他說,疫情期間單量比平時少,但每單的價格是以前的兩倍多,算下來收入還是比平時高,每天能多掙200元左右。

作為兼職騎手,郭峰的本職工作是公交集團的後勤員工,1月23日武漢“封城”後,公交停運,他閒不住,騎車送起了外賣,“這個第二職業我很喜歡,累了就回家休息,有精神就跑一下。”

從春節前到現在,除了有三四天時間缺口罩沒出門,郭峰一直在外面送餐。他已經習慣了這種長時間、快節奏的工作方式。

“生活壓力很大,(我)不能停下來。”每個月,郭峰要還幾千元的房貸,女兒學古箏、學畫畫、上各科輔導班,也都需要用錢。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他只能想辦法增加收入。

被封鎖的武漢,繼續忙著跑單的除了本地人,還有沒能回家的外地騎手。咸寧人王建已經獨自度過了50多天。年前,妻子和女兒先回了老家,為了多掙些錢,他決定幹到年底,卻沒想到之後就被困在了城裡。每個月,他要給家裡匯去三四千元。如今父母、妻女和80多歲的奶奶都待在老家,他成了全家唯一的收入來源。

外賣騎手老計說,外賣騎手不僅僅是一個人,這個群體能夠正常工作,就代表後面的商家在營業,背後的平臺也運營正常。通過關注他,某種意義其實是在關注這個城市是不是正常運轉。“因為吃喝住行是我們普通人最關切的事情,如果吃的問題能夠順利保障,大家都會在心理上獲得一種安全感。”

正如媒體評論中所言,對很多人來說,快遞、外賣小哥就像城市的“蜂鳥”,用力揮動著自己的翅膀,穿梭在小區樓宇和街頭巷尾。作為確保物資供應的重要一環,他們在維繫城市正常運行、降低病毒傳播風險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想到了小時候大家都有的那一點英雄情結”

疫情最嚴重的那段時間,鮑飛所在的站點一度只剩下他一位騎手。

最初,每給顧客送完一單,鮑飛都會用消毒液給雙手消毒,有時也幫著顧客消毒。“我也害怕疫情啊。”但他想,只要做好防範,戴好口罩,每天消毒,問題應該不大。

得知鮑飛還在冒著風險出去跑單,家裡人曾一致反對,“我父親差點要和我幹架。”鮑飛只能勸他們放心,稍有鬆動後,再找時間溜出來跑單。送完單,為了避免和家人接觸,他選擇騎車回到20多公里外的老房子去住。

開始跑單後,鮑飛一連20多天沒回家,直到武漢的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後來回到家,警惕心仍不敢放下,他不僅和家人分房住,連晚上睡覺都戴著口罩。

疫情升級之前,鮑飛都是把貨直接送到顧客家門口。那段時間,有人給他送紅包和飲料,也有人拒絕靠近,“看我的眼神都像看病毒一樣。”

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之後,他只能在大門口等顧客下來取。但總有人不願意出門拿貨,訂單取消,他就相當於白忙一場。

由於經常去方艙醫院和隔離點送餐,郭峰一樣會緊張。每次送餐,他都提前打電話聯繫,約好放餐地點或是讓工作人員轉交,儘量避免和顧客碰面。

最近,他還多了幾次用繩子送餐的經歷。有些顧客住在鄰街住宅的二、三樓,快遞員一到樓下,他們就放下根繩子,要求把裝餐的袋子系在上面。這種方式也是無接觸,雙方都願意接受。

各個小區封閉之後,上廁所成了王建在外跑單時的首要難題,小區裡的公共廁所不讓進,外面的公共廁所不敢進,他能忍就忍,撐得住就等晚上回家再解決。

他通常在早上七點起床,量完體溫,穿上工作服,再戴上兩層醫用口罩出門。走到小區門口,還要用紅外線測溫計測一次。送貨時經過卡點也要測,一天下來,他最少要被測二三十次。

據報道,2月底,武漢市外賣員、快遞員缺口2000人,電商平臺缺口4000人。為了緩解市場保供人手不足的壓力,武漢市政府在有條件的地方幫助企業安排外賣、快遞小哥集中住宿。尚未復工的企業富餘勞動力將在加強健康體檢和衛生防護的前提下,簽訂短期服務合同,為外賣和快遞隊伍緩解壓力。

2月23日,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在武漢召開記者見面會,首次邀請武漢疫情防控一線的普通工作者講述自己的故事,老計就是其中一員。他對自己的工作也有了新的認識。他意識到,作為眾多疫情期間堅守工作的騎手中的一分子,他不僅僅代表個人,“很多騎手兄弟也能感受到這份榮光。”而幫大家解決了一些或大或小的生活問題,則讓他很有成就感,想到了小時候大家都有的那一點英雄情結。

生活新變化 萬物皆可外賣已成為趨勢

让市民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 快递员成了疫情中的城市“蜂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重慶市民紛紛開啟“宅模式”。圖為2月19日,市民將買回的物品擺在通風處殺菌。(圖片來源:中新社)

綜合北京《中國經營報》《新京報》報道,疫情期間,中國各地快遞、外賣小哥忙碌身影,是“宅經濟”興起的映照。

據一家大型生活服務類平臺數據統計,全國疫情期間餐飲之外的訂單增幅超過77%,春節期間蔬菜、肉、海鮮等食材銷量環比增幅達到200%,蔥薑蒜售出393萬份,人們還買走了500多萬個口罩。

除了生活物資,據網商平臺數據,室內運動設備訂單數也大幅上漲,春節期間,某電商平臺上的健身設備成交量持續走高,2月至今自營瑜伽墊成交額同比增長近6倍。

近期,美團發佈了《2020春節宅經濟大數據》,展示了人們因居家防疫不出門,將購物重點轉移至外賣平臺後,所帶來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費模式的變化。美團有關負責人表示,“宅家防疫期間,萬物皆可外賣已經成為趨勢”。

雖然餐飲業在新冠疫情中受到較大的影響,但對於“買菜”“買藥”“超市便利”乃至“跑腿”等非餐飲外賣業務得到了較大的增長,其效果甚至超過了本地生活服務行業在去年的推廣宣傳。

互聯網分析師于斌曾表示,此前美團等本地生活服務巨頭都在大力推進非餐飲外賣,希望藉此降低對餐飲業的依賴。從去年至今,包括美團在內的巨頭通過線上引導以及廣告以期培養消費者心智,但成效有限。“通過疫情,外賣配送品類範圍在用戶心智層面被擴大,越來越多的用戶通過疫情瞭解了非餐飲外賣配送,這不僅能降低行業對餐飲業的依賴,也能刺激單量,增加更多的業務可持續性。”

在此次疫情當中,線下業務的不便卻造就了線上服務的繁榮,以買菜為主要業務場景的購物平臺,一夜之間成為居民們手機中的“座上賓”,人們將各家平臺的服務範圍、配送時長以及品類選擇等一一羅列,匹配方圓幾公里內的服務社區,定時搶購線上生鮮。

過去一個月中,用戶對口罩等防護類商品、家中常備各類藥品的需求,基本都是通過外賣得以實現。數據顯示,春節期間,人們通過美團外賣買走了500多萬個口罩,而為了保持健康、增加免疫力,各類維生素C銷量近20萬單,感冒清熱類的中成藥也售出了20多萬單。(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