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新讀# 董寶珍:從林園的“不攀比”看投資需要的正心誠意

本文首發於2017-10-17 09:43:31

#舊文新讀# 董寶珍:從林園的“不攀比”看投資需要的正心誠意

9月23日,《證券市場紅週刊》刊發林園先生的專訪。專訪中林園先生說:“攀比心是投資者的敵人,不受市場漲跌的影響,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按照自己的想法操作,投資會變得簡單。我不再爭強好勝,不再和別人攀比了!”林園先生說得非常好,這段話很有價值,筆者也是感同身受。在投資求索20多年後,筆者所認定的真正的投資之道,就是儒家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

攀比心是投資最大的敵人

在投資中真正的困難主要是社會關係和人際關係的壓力。還是提筆者老生常談的茅臺大博弈。2014年、2015年中國股市除白酒外幾乎全面走牛,創業板翻倍又翻倍,甚至敲錯代碼在創業板都能賺到錢。而筆者一直持有茅臺,在2013年虧損50%後,2014年、2015年仍是一無所獲,在這種情況下,利益方因為筆者面對茅臺的明顯下跌而不止損的行為公開表態反對。“你必須止損,否則不能再陪你玩了!”而給筆者施加壓力的利益相關方,就是林園先生所說的“攀比心”在作怪。大家忍受不了別人閉著眼睛掙大錢,自己不掙錢的內心焦慮和壓力,所以向筆者施加壓力。

投資人都有這樣的真實體驗,只看到自己的股票漲了會非常開心,但同時看到其他股票都漲了10%,而自己的只漲了5%就會痛苦。反之,自己的股票跌了5%,很不舒服,但當知道其他股票都跌停了,就會轉憂為喜。投資人在資本市場相對於別人的落後導致的不良情緒給投資人的壓力最大,此時做錯事的概率最大。這就是林園先生把“不攀比”作為努力方向的深層原因!

那麼,為何攀比心如此難以克服並有害於投資呢?因為這是人性。

在幾十萬年前,生產水平低下,人們群體覓食的方式不能保證食物每人一份,食物分配是強者優先。只有成為群體中的強者,才能在食物不足的情況下優先得到食物,從而能活下去。群體地位高就可以生,地位低就會死。所以群體動物都有一種爭強好勝成為強者的心理,這種心理往好了說叫進取心,往壞了說就叫攀比心,包括嫉妒心也是來源於群體動物內部的資源分配方式是強者優先。幸災樂禍的心理也是由於資源分配機制是強者優先,當發現別人是弱者的時候,強者就很高興,希望大部分人成為弱者,這樣自己就能得到食物。

攀比心、嫉妒心、幸災樂禍這些人性缺陷都是人類進化過程中形成的,而在資本市場,這已經成為成功投資最大的障礙!投資收益落後時,攀比心就會本能地發作,發作就使人心亂如麻和焦慮、痛苦不堪,人們就會驅動消除這種痛苦。比如2015年買了茅臺和銀行的投資人,在創業板暴漲面前,不如人的心理壓力就會出現,攀比心就會出現,越比自己越焦慮越痛苦,為了消除這種焦慮和痛苦,於是賣掉茅臺和銀行追創業板,而創業板恰恰在追進去後就崩潰了。

所以,林園先生說得非常好,就是投資人不能有攀比心,也不能爭強好勝,不和別人攀比,心甘情願忍受階段落後。只有這樣才能成為成功的投資人!但這確實很難做到,正如前文所說,需要戰勝人性。

正心誠意方能格物致知

攀比心在當代資本市場上有害於投資的,但在早期是有利於人類生存進化的,我們的祖先看到別人先分享食物心裡不平靜,然後努力地提升自己,最後得到了優先吃東西的機會,所以攀比心等一系列人性,人人都有。巴菲特有、孔子有、愛因斯坦也有、你我都有,否定人性缺陷,必定是錯的。

那正確的是什麼呢?

筆者認為,真正正確的是中國古代哲學中儒家的八個字,“正心誠意、格物致知”。這也是筆者投資求索20多年後所認定的真正投資之道。這八個字包含兩層意思,正心誠意是指改造自己的內心世界,讓自己的內心沒有私心雜念和非正常的情緒,可以理解為達到理性狀態;格物致知是指認識所接觸到的外部事情,屬於認識外部世界的範疇。正心誠意和格物致知不是平行的,正心誠意是格物致知的基礎,沒有正心誠意就無法做到格物致知。認識事物前,必須把心放正沒有私心雜念,如此才能格物致知。

說到這兒筆者想起了有效市場理論和理性人假說。

有效市場理論和理性人假說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理性人假說認為人是絕對理性,沒有情緒。筆者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人哪能那麼理性?人是動物,就會有情緒,人不是純理性的,有攀比心,會恐懼更會貪婪。

儒家的“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同“理性人假說”截然不同。“理性人假說”認為人生來就是理性的,沒有人性缺陷和不正常的心理。而“正心誠意、格物致知”暗含著一種觀念,人天然非理性,所以需要時刻努力排除非正常情緒達到理性,理性是努力的結果,不是天生就有的。在中國儒家的觀念中,如果不努力克服自己的慾望和情緒,是無法達到理性的,從而無法正確認識外部世界,更無法採取正確措施!這就是儒家和西方思想的重大差別。真理其實在儒家手裡,理性是努力的結果不是天生就有的!就如同騎著一頭大象過河,人的理性是騎手,大象是情緒和慾望,騎在大象上面的人要馴服非理性的大象,控制住大象情緒,只有大象被馴服了,才能平平安安地過河,如果馴服不了大象,你的命運就不得而知了。

儒家更具體地講如何“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儒家說“心有憤怒,不得其正”、“心有恐懼,不得其正!”、“心有憂患,不得其正!”、“心有喜好,不得其正!”。

“心有憤怒,不得其正”,在法律界有個詞語叫激情犯罪,就是人被情緒完全控制,理性完全喪失,傷害別人也把自己毀了。“心有恐懼,不得其正”、“心有憂患,不得其正!”股票跌了以後恐慌、憂慮不已,心亂如麻低位割肉,在該買入的時候賣出,恐懼情緒控制了自己,理性完全喪失,做了損害自己的不理性事情!“心有喜好,不得其正。”股市一路走牛,心情為之大喜,該賣的時候你買入。在儒家看來,只要有任何過度情緒就不得其正,就失去理智陷入非理性,做出非理性的事情,就無法“格物致知”了。

保持平和心是投資成敗的關鍵

巴菲特說過的一句話:“股票投資是唯一的一個業餘人士可以擊敗專業選手的領域!”為什麼在資本市場上出現了業餘人士擊敗專業投資人?因為對於投資成敗,百分之七八十決定於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平和,專業知識最多隻佔百分之二三十。很多高學歷的投資人不能規律性地在資本市場成功,也證明了專業知識並不投資成功的主要決定因素,很多專業人士慾望太多,導致心亂走向了失敗。某些沒有專業知識的人,他善於保持平和的心,不慌亂,不貪婪,能保持平靜理性客觀,即便專業知識不多也可以成功!

人有複雜的情緒和多種慾望,一不留神就會進入不得其正的狀態,做很愚蠢的事情。古今中外在政治、經濟、投資領域出現了大量內心不得其正的非理性決策導致失敗。劉備本來是一個很傑出的人,因為關羽被殺變得無比憤怒攻打東吳,結果兵敗身死。因此,把自己調整到沒有極端情緒、沒有過分慾望的正心誠意理性狀態,是做好投資、更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

中國哲學對保持正心誠意有大量論述。中國沒有孕育出現代科學,這是因為中國哲學是一種心性哲學,全部的精力貫注在如何使人的內心處於寧靜、平和、中正的狀態。《中庸》裡有一句話,“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這句話和價值規律比較,會發現作為價格波動軸心的價值其實就是中,價格永遠要向處於中間狀態的價值迴歸。堅守價值就是不被極端的漲跌所迷惑,堅信作為“中”的價值對偏離於“中”的極端狀態的約束和控制。由此如何堅守價值就可以看《中庸》的論述,可以看儒家關於“中”的論述。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陽明創造了一種使自己內心保持平靜中正的學說叫做《心學》。《傳習錄》一書中詳細介紹了王陽明關於如何保持不急不躁、中正平和的方法。據明史記載,文人出身的王陽明常帶兵打仗,每一次打仗越是危急時刻,王陽明心態越平和,尤其是在緊急情況下不慌不亂,所以王陽明雖然是科舉文人出身,卻是明朝最戰功卓著的著名軍事家。筆者覺得《傳習錄》對投資人的幫助非常大,至少筆者通過讀《傳習錄》進步不少。中國典籍中留下了大量如何使人內心平靜、中正的理論和方法,這是我們中國投資人的福氣。希望走得遠、做得好的投資人非常有必要認真研究一下中國哲學!

總而言之,保持正常平和的心是最重要的投資成敗因素,保持正常平和的能力也是最重要的投資能力。中國傳統哲學對投資人保持正常平和的心至關重要,有心的投資人可以多讀中國傳統典籍,尤其是老投資人更應該多讀中國哲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