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新讀#凌通盛泰2019年年報—銀行業估值修復的確定性超過100%

首發時間:2020年 1月29日

#銀行分析#《凌通盛泰2019年年報—銀行業估值修復的確定性已超過百分之百》

#舊文新讀#凌通盛泰2019年年報—銀行業估值修復的確定性超過100%

凌通盛泰2019年年報:銀行業估值修復的確定性已超過百分之百

(以下內容我們做了簡單摘要,具體數據可以查看1月29日發佈年報)

前言

大家好!2019年過去了,這是2019年的年報的文字部分,文字部分我主要談標的物的分析,實際上我想表達的觀點還有很多,只是由於文章寫得太長大家閱讀起來很費勁,除了必要的文字部分,我於2020年1月12號下午3:00~5:00通過尊享交流視頻會議方式進行了解讀(注:觀看尊享交流視頻請聯繫文章底部工作人員微信),在會上我談了標的物以外的思考,我認為那些觀點重要性不遜色於這些文字中表述的,以下是我對標的物的分析。

董寶珍

今天我的研究思路發生了轉向,過去主要的思路是預測中國銀行業到底會產生多高的不良率,多大規模的不良資產,現在我轉到思考中國銀行業為了對沖、彌補資產質量惡化,已經支付了多大的代價,還將需要支付的代價有多大?為此我統計了過去幾年中國上市銀行形成的減值損失的總額,考察中國銀行業累積到今天為應對資產質量惡化,一共支付了多少成本和代價。

一、思維方向的轉向:

第一,對中國銀行業會產生多少不良,多少壞賬問題的研究,客觀上是很抽象、很難判斷,即便是上市銀行的行長們,包括監管層客觀上也很難準確把握現實經濟變動過程中,中國社會會產生多大體量的不良。

第二,關於上市銀行的不良狀況,我的研究絕大部分是通過上市銀行的年報,包括相關監管層公佈的數據,這些數據,即便數據的公佈者無意誤導數據的閱讀者,但是由於不良數據認定包含主觀因素,從而會形成一種主觀因素導致的失真,立足於這些數據作出的結論就會產生失真和誤判。

基於以上兩點,我開始研究中國銀行業為了對沖不斷產生出的不良,迄今為止一共支付了多大規模的代價和成本,從這個角度研究的好處在於所支付的代價、成本是清晰的,數據的可靠性更強。上市公司的資產減值損失是年報中的標準數據,數據的客觀性比較強。

中國已經經過多年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成功的跨越了一場與08年美國金融危機同體量的“軟金融危機”。

這裡有三個概念,“與美國08年金融危機同體量”,“軟金融危機”,“成功跨越”。

1.1“與美國08年金融危機同體量”的含義

中國20家市值最大的上市銀行資產減值損失,從13年到19年(19年數據是基於19年三季度數據預估)累計計提的資產減值損失已經超過了54,945億人民幣。這20家上市銀行2018年貸款規模為89萬億,中國銀監會公佈的數據:“2018年,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餘額為134.69萬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摺合人民幣餘額為2.21萬億元;委託貸款餘額為12.36萬億元;信託貸款餘額為7.85萬億元;”基於銀監會公佈的數據計算得出,2018年底全中國貸款額為:157萬億,從而20家上市銀行2018年貸款規模佔全社會的比例為89/157=57%。以此計算得出全中國從13年到19年合計計提了9.6萬億的減值損失!

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幾年,中國金融系統整體為應對不良資產支付的成本和代價,已經超過了08金融危機期間美國銀行業支付的成本和代價!中國金融系統遇到並解決了一個和美國08金融危機一樣的難題!這就是“與美國08年金融危機同體量”的含義。

1.2“軟金融危機”的含義

“軟金融危機”是指相對於美國08年金融危機不良資產億疾風暴雨方式的暴露過程不同,美國疾風暴雨方式的不良資產暴露過程我稱為硬金融危機。

危機一爆發時,美國銀行業減值損失立即飆升,於09年見頂後馬上快速下降,到了2011年減值損失計提就回歸正常,走出了個A型走勢。這種走勢問題快速爆發,快速處理,快速進入常態。以犧牲穩定性,實現快速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對信心和預期的打擊和影響非常巨大,資本市場是出現了大崩潰。美國的這種情況我稱為“硬金融危機”,硬金融危機矛盾瞬間急速自然爆發,銀行快速資產質量惡化,減值快速計提,走出危機的時間比較早,在危機發生的時候經濟和資本市場極端困難,股市會發生大崩潰!

中國從13年開始到今年已經有7年了,資產質量損失導致的計提還在上升。每一年上升的幅度不像美國那麼大,處理問題資產時間拉的特別長,不良資產被緩慢釋放,減值損失逐漸增加,中間沒有大起大落,以犧牲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化解不良過程中的經營穩定性,資本市場沒有出現大崩潰。中國這種不以急速崩潰的方式慢慢以時間消化,時間換空間處理資產質量惡化的方式,我稱為“軟金融危機”。中國銀行業沒有極速的崩潰和集中在一個時點上資產質量惡化突然爆發(實際上2015年中國資產質量突然惡化,但中國銀行採取了手段延緩了對報表的影響),而是慢慢的一點一點的化解,每年化解一點,累積下來所支付的成本和美國金融危機支付的成本接近。

08金融危機後,全球經濟學界出現一種觀點認為,在中國社會經濟結構中,包含著一個類似於美國08金融危機同體量的債務危機,中國會發生一場和美國大體差不多的金融危機。今天回頭看該觀點其實對了一半。從13年開始(也可以說從2011開始)中國銀行業產生的不良資產和減值損失已經超過了一萬億美元!

中國確實出現了與美國金融危機同體量的債務問題和資產質量問題,不過,中國解決問題的辦法和美國完全不一樣,是用時間化空間慢慢消化的!沒有如美國08金融危機的那樣,以大崩潰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是以時間換空間的方式緩慢釋放!

中國資本市場(包括香港h股)上銀行股的估值非常低的原因就是,認為中國金融體系中存在著,類似於美國08年金融危機那樣的鉅額不良資產和債務問題,將引發類似美國的金融危機的反映和接受。中國資本市場的主流認知一直等待一個和美國金融危機一樣的崩潰,為此把銀行股的估值壓低到正常水平的40%。目前已經展現出來的事實證明,鉅額不良資產和債務問題確實是存在的,但化解鉅額不良資產和債務的方法並未如市場和專家的所料。中國時以時間和空間,用緩釋非崩潰方式化解了鉅額不良資產和債務。

1.3“中國成功跨越資產質量惡化”

數據表明,中國銀行系統計提的減值損失額,雖超過08金融危機期間美國銀行業所計提的減值損失額,但美國銀行業計提的減值損失額佔貸款額的比例要明顯高於中國!也就是美國在跨越08金融危機過程中,銀行業的損失率明顯高於中國!另外,在美國銀行信貸,債券和股票三駕馬車同時為社會提供資金,銀行貸款所提供的社會融資不超過社會總融資的50%。因此08金融危機美國社會所有金融機構的實際損失要高於銀行業的一萬億美元損失,我主觀的估算認為在08金融危機美國金融體系損失在2萬億美元左右,摺合人民幣14萬億。而中國銀行業貸款佔到社會融資的80%左右。從這個角度看中國銀行業的減值損失計提還不夠!事實果真如此嗎?

08金融危機期間,美國6家大型銀行給出的淨利潤與資產減值損失之間的關係,事實上這個關係是普遍的銀行業經營規律,任何一次金融危機下的銀行的淨利潤與資產減值損失的增加呈反比關係,與資產減值損失多少美元直接關係,這是古今中外銀行業淨利潤與資產減值關係的固定邏輯。

銀行業是否跨越了資產質量惡化的標誌是,減值損失的計提是否達到最大值,是否達到最高點而不再增加。一旦達到減值損失的最大值和最高點,減值損失就停止增加,無論是高位橫盤還是開始下跌,其對淨利潤的不利影響就結束了,減值損失達到最大值,就意味著跨越了一輪資產質量惡化。

觀察發現:15年是重要轉折點,15年前,每年新增逾期貸款的增速,明顯的大幅高於每年所計提的減值損失的增速。進入15年所計提的減值損失的增速超過了新增逾期的增速。減值損失增速和新增逾期增速的變化引發的結果是,在2015年前,由於減值損失的增長速度跟不上新增逾期的增長速度,導致減值損失無法足額覆蓋新增逾期,出現了一個鉅額虧空,這樣就需要先動用歷史上預存的撥備資金,彌補當期計提不足的虧空,從而導致撥備覆蓋率下降,度過了眼前困難待以後形勢好轉,在進一步加大計提提高撥備覆蓋率。

2015年之後,新增逾期的增速開始下降,與此同時減值損失的增速維持在一定水平,於是從2015年開始,虧欠就開始減小了。到2018年形成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拐點,在這一年中國20家大型上市銀行計提的減值損失額大於了當年新增出來的逾期貸款。在這一年,20家上市銀行消化了歷史上減值損失計提不足形成的虧欠。到了2019年,整個銀行業所計提的減值損失已經大幅超過了新增逾期。超出來的部分,提升了撥備覆蓋率。

他們共同深刻的揭示了中國銀行業已經成功的跨越了本輪資產質量危機。2015年新增逾期貸款的惡化速度首次低於了減值損失增長的速度,減值損失增長速度超過了新增逾期的增長速度,意味著中國銀行業經營好轉的深層次邏輯條件已經具備,在邏輯上只有新增逾期貸款的增速下降或者穩定,同時減值損失的增速實質的可持續超過了新增逾期貸款的增速,銀行業才能跨越資產質量危機。與此同時減值損失的增速持續超過了新增逾期貸款的增速,這奠定了中國銀行業擺脫困境的邏輯依據和條件。時間推移到2018年在現象層面出現了減值損失的規模超過了逾期貸款的規模,從而最終在現象層面上發生了逆轉。

2015年減值損失的增速超過了新增逾期貸款的增速,為中國銀行業走出困境提供了邏輯轉折點,而2018年減值損失的規模超過了逾期貸款的規模,為中國銀行業走出困境提供了現實轉折點。

我在此談一下,事物變化過程中的邏輯轉折點和現實轉折點,我們都知道太陽向北半球投射的熱量,在每年的12月22號冬至日就開始增加,但是北半球每年最冷的時間點是次年1月氣溫才觸底回升,這裡面就包含著邏輯轉折依據和現實轉折。太陽向北半球投射的熱量開始增加,是北半球氣溫上升的邏輯轉折點和邏輯條件,12月22日的冬至日邏輯轉折點和邏輯條件已經具備。但是在現實層面歷經一個多月之後,氣溫升高才發生。普遍規律是可感知的轉折現實總是滯後於轉折條件(這種現象的深層次原理就是理學家朱熹所說“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提前存在,才有此天地。若無此理在先提前存在,便亦無天地。”)

同樣的道理,中國銀行業解決這這一輪資產質量危機的邏輯條件必須是新增逾期貸款相對穩定的同時,計提的減值損失的增速大於新增逾期貸款的增速,

這個條件不發生就解決不了資產質量問題。在2015年這個條件發生了,這個條件發生後,延遲了三四年,到2018年最終在現象層面上出現了,當年減值損失超過了當年形成的逾期貸款。這時我們才看到了好轉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所以能出現是因為,2015年所提前出現的減值損失增速超過新增逾期貸款增速,這個轉折的邏輯依據!

很多人對中國銀行業好轉的事實實際上已經看到了,但是不相信這種好轉是可持續的,其實氣溫回升也會有倒春寒,但是氣溫最終的變化決定於太陽和地球的運動關係,決定於北半球所投放的熱量增減,幾十億年來,太陽和地球的遠動關係一直是穩定的,每年的12月22號之後太陽向北半球投放的熱能開始增加,一直到次年的6月,這個本質的氣溫升高因素一直在確定的強化,這一本質的氣溫變化因素在下一個週期來臨前不可能逆轉,但是氣溫在升高的過程中總有倒春寒,總有反覆,這種反覆是現象層級的假象,不值得小題大做。中國銀行業遭遇的資產質量惡化,需要大規模計提減值損失,減值損失的計提規模大到超過了新增的逾期貸款,是因為中國銀行業的主營收入不斷增長,只要主營收入繼續增長,就可以維持長期高計提。中國銀行監管部門已經明確表示中國信貸投放量要適當的高於GDP增速,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淨息差維持穩定(我在其他文章中論述淨息差可以維持穩定,此處不再贅述),貸款規模的增長必然導致主營收入增長,下圖可以清楚看到中國銀行業的主營收入在前幾年滯漲的基礎上開始新的增長。

可以清楚看到中國銀行業的主營收入在前幾年滯漲的基礎上開始新的增長,主營收入必定增長就可以拿出足夠多的減值損失來對沖不良資產。

結論:在邏輯層面、本質層面,以及現象層面中國銀行業的資產質量好轉,經營業績好轉已經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必然,中間有一些事件的干擾和影響,性質上只是個倒春寒。

世界各國銀行業不良資產產生過程中,它的變化特徵和曲線可以看到都是一旦好轉就持續好轉,一旦惡化就單邊惡化,中間沒有反覆。特別注意08年金融危機世界各國都受到的影響,可是那種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對世界各國銀行業資產質量的影響也是不能改變根本方向的。每一個國家的銀行資產質量受到這個國家本身的政治經濟的深刻影響,是外部事件所不能根本逆轉的。


現在中國銀行業減值損失剛到最高點,還沒有進入減值損失的下降週期,只是走完了減值損失計提的上升階段,只走完了一半左右的路程,在下降週期還會計提大量的損失,而在下降階段計提的減值損失不僅不會導致銀行利潤減少,反而會促進銀行利潤的增加。美國在減值損失的最高點來臨之前只支付了大約5000億美元損失,現在中國在減值損失的最高點來臨之前,就支付了9.6萬億的損失,比美國高出一倍多。在支付了9.6萬億的損失後,拐點還沒有出現,意味著拐點馬上就要出現。因為美國金融危機是人類歷史上損失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機,中國這次資產質量惡化形成的損失,應該不會大幅超過美國在金融危機時的損失。中國銀行業減值損失拐點的出現,如果不在現在就是在2020年。很難想象中國減值損失的拐點會在三、四年後出現,那樣每年將要計提的損失超萬億人民幣,這是違反常識和常理的,邏輯上不能成立。

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上市的所有銀行業的主營收入增長了17%,前三季度中國上市的20家市值最大的銀行,合計計提的減值損失高達8500億,近一萬億人民幣。在做了如此大規模減值計提之後。上市的這20家市值最大的銀行,總的利潤增長了接近15%左右。


假設未來幾年中國銀行業的主營收入不增加,中國銀行業可以容忍每年計提1.2/0.57=2.1萬億減值損失的能力(20家最大上市銀行市場份額佔到中國總貸款規模的57%),在每年計提2.1萬億減值損失的前提下,中國銀行業的淨利潤不減少。事實上,中國金融監管部門已經明確講,中國社會每年的信貸投放量略微要高於GDP增速。而且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每年的信貸投放量從來沒有低於GDP增速,所以基於政策的明確表態,基於歷史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可預期的未來中國銀行業的信貸規模增速可能在8%左右。8%的信貸投放水平下,每年可以拿出比2.1萬億更多的減值損失沖銷不良資產,同時銀行淨利潤可以不衰退。假設中國銀行業確實還有4~5萬的不良資產需要處理,那麼兩年中國銀行業就可以在淨利潤不衰退情況下,每年2.1萬億人民幣的減值損失,將這些不良消化掉。中國銀行業消化潛在未消化的4~5萬億減值損失,沒有任何不確定,而且也不會使淨利潤衰退,幾乎所有的人都對此完全不知道。

銀行業固然是很複雜,影響它的變量非常多,受到政治經濟各方面的因素影響,但是銀行業內在的經營的邏輯性和規律性特別強,它的可預測性也特別強,現在我們可以基於常識性普遍邏輯清晰的預算出,未來幾年哪怕中國銀行業就有一個四、五萬億的鉅額不良放在那裡,也可以確定的不影響淨利潤的情況下兩年消化掉,從這個意義上講整個銀行業沒有不確定。即使鉅額不良資產的規模在10萬億左右,只要這10萬億不良資產不是瞬間爆發,也可以用4年不造成淨利潤衰退的前提下化解。

與美國08金融危機過程中美國金融系統2萬億美元的損失相比,中國金融系統已經為處理資產質量惡化,支付9.6萬億人民幣的損失和成本。到今天中國銀行系統內在的包含著一個每年計提2萬億人民幣減值損失的能力,當我們通過層層基於基本事實和數據利用正確的邏輯進行推算,得出今天中國銀行系統內部可以每年計提2萬億減值損失對沖不良資產,同時淨利潤不受損失,這意味著任何體量的債務問題都在邏輯上不是問題了!每年可計提2萬億人民幣的減值損失,還是在不考慮收入會穩定增長的前提下做出的,如果在考慮上主營收入的穩定增長,實質上未來中國銀行體系每年可以拿出來沖銷不良資產的錢,要超過2萬億,考慮到收入增長,越往後中國銀行業處理不良資產的能力越強。

面對這樣的數據和分析過程,可以得出一個確定無疑的結論:“整個中國銀行也已經完全跨越了這一輪資產質量下降所導致的銀行債務問題!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所有的重大的不確定都已經不存在了!”“對中國銀行業債務問題的擔憂和焦慮是因為沒有做過最基本的分析,被人云亦云,甚至不懷好意的觀點所誤導。”


1.4數據和論證得出確定的結論

中國銀行業因經濟結構調整出現的資產質量問題,已經是完全解決掉的問題,在過去幾年中國產生的問題:資產和消除問題、資產計提的損失的總體規模,已經接近08金融危機美國金融系統的損失。對客觀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已經確認當下中國銀行業整體可以每年拿出2萬億不良資產對沖能力,未來幾年可以持續應對10萬億的不良資產,如果真的中國銀行業還有10萬億的不良資產,那麼中國這一輪資產質量惡化就變成了人類金融史上,產生不良資產最多的一次危機,其損失規模已經超過了08金融危機的美國,這在邏輯上又有多大的可能呢?基於此,我認為中國銀行業已經完全跨越了資產質量危機,基本面上已經沒有任何不確定了。那些出於恐懼認為中國銀行業還有一個無法填滿的大坑,認為中國銀行業處於巨大的危險和不確定中的人,完全沒有對基本事實做詳細的分析,完全是恐慌情緒下的自我驚嚇,在這種情況下,基本面所提供的確定性使得估值修復成為不可避免的必然。

現在基本事實是中國銀行業的收入水平開始大幅增加,還債能力大幅提升,與此同時作為欠賬的資產質量惡化的態勢已經好轉,已經不再惡化了,整個銀行業將要發生的變化在本質層面只能是復甦,復甦是由銀行業的本質經營邏輯決定,是由最深層次的經營原理決定的。但是市場主流認知認為收入的復甦是不可持續的,資產質量的好轉是不可持續的,甚至大部分人認為資產質量沒有好轉。當出現了一些政策調控,比如LPR問題,那些缺乏深刻穿透力的認知,那些處於恐慌,焦慮和不安中的人們,宣佈收入的復甦不可持續的證據出現了!這不是研究,這是驚慌失措下的本能反應,銀行收入的惡化與收入的好轉是一種大的深層次本質原因決定的,一旦發生好轉就會持續的變化,資產質量變化絕對不是隨機的,而是一種趨勢性變化,一旦好轉會趨勢性發展下去。那些被自己恐慌情緒干擾的人們連這種銀行業基本變化常識都忘記了,但是正如大家看到的這些沒有質量的看法,觀點卻大規模流行和被接受,因為大家都是沒有思維深度,沒有穿透力的普通人,真正的有穿透力的,看得深看得遠的觀點,不是大眾所能理解的。這正是我的觀點不能流行的原因。

在收集的大量客觀數據,用常識性邏輯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確定的結論後,本著謹慎的原則我又按照芒格所說的一個投資原則做了一項工作,芒格說如果你對這個公司非常瞭解,你必須對它最壞的情況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如果你不知道他最壞壞到什麼什麼程度,你就不能夠說很瞭解這個公司。因此我通過對東三省這個過去10年中國經濟最差的一個區域銀行業的經營狀況,來推測中國銀行業最壞能壞到什麼程度,以下是我透過東三省的銀行業經營狀況推測的全國的經營狀況推測的結果,完全證實了中國銀行已經全面復甦的觀點。


二、對東三省地區的銀行業淨利潤變化情況分析

在糟糕的經濟背景下,東三省銀行業經營特徵具有重要意義:知曉東三省銀行業的經營狀態,就可以知曉中國銀行業最差的邊界在何處,進一步可以通過局部和整體的關係類別推算全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狀態。


2.1東三省最近幾年的經濟狀況是中國最差的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遼寧省是唯一的GDP增速發生負增長的省份,吉林、黑龍江的GDP增速也明顯的低於全國。遼寧省從2014年到2018年的5年中,GDP的算術平均增速只有百分之三點多。而吉林、黑龍江的平均增數也沒有達到6%。與此同時,中國全國的GDP增速接近7%。通過GDP增速的對比看到東北三省地區過去5年的經濟狀況是明顯的弱於全國的,東三省是中國過去5年經濟發展最差的一個區域。

2.2東三省銀監局數據反映東三省銀行業淨利潤已經恢復性增長

第一,過去4、5年東三省各省銀行業的淨利潤都發生了先暴跌後上漲的大幅波動!整個東三省銀行業的淨利潤在過去四五年,先發生了明顯的衰退,在進入2019年後又明顯地向上回升。遼寧省2015年全省銀行業盈利近600億,可是到了2018年遼寧省銀行業只獲得了27億的淨利潤,淨利潤衰退了95%以上。吉林省同樣存在著嚴重的衰退,2014年該省銀行業淨利潤接近160億,到了2018年的時候只有38億,衰退了75%以上。相對穩定的黑龍江省也出現了30%的淨利潤負增長。進入2019年無論遼寧、吉林還是黑龍江,在大幅衰退後銀行業的淨利潤開始快速回升。三省銀行業淨利潤的衰退主要集中在2016—2018這三個年份,其中吉林省銀行業淨利潤衰退的最早在16年的時候,同比15年衰退了66%。此後吉林省銀行業的淨利潤連續在低位徘徊三年,到19年馬上快速回升。遼寧省淨利潤衰比吉林省晚一年,主要集中在2017-2018年,但是到2019年也同樣在曲折中回升,黑龍江的數據比較穩定,只是在2017年衰退了近30%之後,之後次年就快速地正常化。

依據數據反映了東三省銀行業現實的經營狀況,這意味著東三省銀行業的經營狀況已經結束了衰退,進入復甦階段。

東三省銀行業淨利潤波動的軌跡,一方面印證了全球範圍內銀行業資產質量導致的經營波動的規律性特徵:“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帶來的淨利潤衰退,不會是長期的,是一次性的。一旦不良資產充分暴露,對不良資產的減值損失計提完成,利潤就會快速回升到正常水平!”另一方面東三省銀行業給了我們一個量化的邊界,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對銀行業淨利潤的影響不會比東三省嚴重。

2.3遼寧提供了GDP負增長-2.5%,銀行業的衰退邊界

以遼寧為例,整個遼寧省的GDP增速曾經出現了負增長2.5%。在如此嚴峻的經濟形勢下,遼寧銀行業並沒有虧損,只是利潤衰退到接近於零利潤。

2.4吉林、黑龍江提供了GDP增速下跌到4.5%,銀行業的衰退邊界

東北三省各省銀行業的不良率已經於2018年見頂,遼寧省的不良率大幅飆升到了4.5%後見頂,吉林的不良率同樣大幅上升後開始見頂回落。黑龍江地區的不良率基本上穩定在一定的水平。過去幾年不良率數據飆升見頂,以及銀行業淨利的大幅波動,背後的本質是不良資產暴露和出清過程!不良資產暴露時大幅計提減值損失導致淨利潤大跌,當不良資產出清不良率不在增加時,不需要再大幅計提減值損失後,淨利潤就立竿見影急速回升。這就是立足於東三省銀監局所披露的各省銀行業淨利潤和不良率的數據,我們看到的基本事實,這個基本事實是,在東三省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銀行業受到了衝擊,這種衝擊導致東三省銀行業的淨利潤平均衰退了60%左右。整個不良資產從體現到出清用了2~3年。

東三省的數據證明,即便全中國的整體經濟惡化到東三省的程度,銀行業的淨利潤階段性衰退的幅度不超過60%,遼寧省出現GDP負增長後銀行業也沒有虧損,這就為我們思考中國銀行業最壞的情況提供了一個最壞的邊界。

東三省之所以發生嚴重的銀行業衰退和負增長,是由於該省的市場經濟水平低,以及產業結構太落後,傳統重工業佔比過高所導致的。這種導致東三省全區銀行業淨利潤大幅衰退的基本面背景,在全國其他地區基本不存!在東三省之外中國再沒有一個跟東三省一樣的大範圍經濟結構落後,市場化程度低的區域了。全國的經濟結構乃至市場化程度整體明顯高於東三省,我們可以看到江蘇和深圳這兩個市場化程度高,經濟結構比較合理的區域,即便經歷了產業結構升級,經濟換擋,銀行業也會繼續增長的。所以基於常識由於全國的經濟結構和市場化程度確定無疑地高於東三省,因此全中國範圍內不會發生東北那樣的狀況,從而全中國範圍內出現銀行業淨利潤50%以上的負增長和衰退完全沒有可能性。目前中國銀行業的估值水平比正常估值低了50%還要多,這一低估值的含義是市場主流認知認為中國銀行業的整體淨利潤會發生50%以上的負增長,這個預期在完全不可能變為現實。退一萬步講,假設現在中國的經濟狀況和東三省完完全全一樣,從而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狀況和東三省銀行業經營狀況一樣,平均衰退的超過50%以上,即便在這種情況下,由於東三省已經發生了不良資產出清之後的淨利潤急速復甦,所以即便全國的經濟形勢和東三省完全一樣,全國銀行業經營狀況完全和東三省一樣的情況,這個時候中國銀行業都應該開始發生估值修復了!

2.5大型銀行東北地區經營數據證明東北資產質量問題已經出清

我把中國總市值最大的前12家上市銀行的財報數據中單列出,東北地區營收和淨利潤的銀行,所披露的歷年在東北地區實現的收入規模和稅前利潤利潤規模做了統計。以便從上市的最大12家銀行財務報表中所披露的東北地區的業務經營狀況,進一步的探求東北地區的銀行業經營實際情況。

數據反應招商銀行在東北地區的淨利潤從16年開始下跌了50%,到17年底部徘徊一年後, 18年進一步衰退出現了虧損13億。然而到了2019年,淨利潤在上一年虧損13億的基礎上飆升到49億,超過了歷史上的最高盈利水平。在招商銀行東北區域的淨利率中,我們看到了先崩潰式下跌後強勁反彈創出盈利新高。這意味著在本質上,招商銀行出清了問題資產,經營已經完全迴歸正常。

光大銀行的淨利潤和收入數據仍舊能看到這樣一個事實,正常年份光大銀行在東北地區能獲得15個億左右的淨利潤,然而到17年虧了5個億,18年開始小幅回升盈利一個億,19年獲得8.5億的盈利,在本質上光大銀行已經確定度過了最困難時刻,所有的問題都已經暴露,正在越來越快地出清問題資產,全面復甦到衰退前的盈利水平只是時間問題。

建設銀行正常年景每年可以從東北獲得130億左右的淨利潤,但是到17年淨利潤變成了24 億,2018年變成了7.82億,在東北地區的盈利衰退了95%。然而到了2019年,建設銀行淨利潤飆升到衰退之前,實現了129億盈利,其本質含義是出清了問題資產,經營已經完全迴歸正常。

交通銀行正常能從東北獲得36億利潤,但是到2018年卻虧了40個億左右,2019年也會虧損10個億,這也可能是因為交通銀行的資產質量更差一些,但是虧損幅度的下降,反應最困難時刻已經過去,交通銀行也已經跨過了資產質量最困難的時刻開始復甦,但是這種復甦還是較為緩慢,沒有回到歷史上的最高經營水平,交通銀行靠時間會消化不良資產七家銀行過去幾年在東北地區的主營收入在穩定基礎上下浮波動,最高主營收入為1094億,最低為1000億,跌幅不超10%。

七家合計淨利潤最高時,正常年份可以獲得400億左右的淨利潤,但是從17、18兩年就開始大幅衰退,到18年七家銀行合計的淨利潤是虧損3億,可是到了2019年,七家銀行合計淨利潤強勁回升到了263億。這意味著大型銀行在東北地區的經營已經擺脫了資產質量惡化帶來的減值損失的打擊,出清了不良資產,利潤開始回升到正常狀態。

已知的事實是無論東北地區還是全國銀行業的人工成本,辦公費用管理費用都沒有明顯的變化,使銀行淨利潤大幅增減的主要影響變量是,由資產質量惡化所導致的資產減值損失的增加或者減少。在明確看到東北地區銀行業淨利潤大幅衰退,並在19年開始強勁回升的事實面前,我們可以用常識性邏輯倒推,這是因為東北地區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充分暴露,目前已經出清了絕大部分的不良資產。進入19年已經沒有那麼多的新增不良資產,從而不需要大規模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當不需要在大規模計提資產減值損失的時候,利潤就必然增加了。淨利潤的先暴跌再快速回升,實際上是資產質量惡化到最後出清的反應和表現。

特別注意,七家合計的主營收入幾乎沒有變化,主營收入最高和最低只差了不到9%。這說明銀行在東北地區基本業務是穩定的,收入沒有減少,只是淨利潤因為不良資產質量暴露出現巨幅波動。其意義重大。大思想家朱熹的《觀書有感》寫道: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這首詩強調最重要的是有源頭活水,對於銀行業主營收入是他最最重要的源頭活水,只要能維持穩定的主營收入,資產質量問題就不是大問題。對於銀行來說資產質量惡化不可避免,當資產質量惡化時其實相當於是負債大幅增加,需要用更多的減值損失來彌補、對沖增加的負債,而彌補對沖負債的錢從哪裡來?靠主營收入的穩定。銀行業出現資產質量惡化並不是問題,問題是在資產質量惡化的情況下,主營收入不能維持正常的穩定,從而導致對不良資產的彌補和對沖能力喪失,形成實質危險。現在東北銀行業普遍出現的情況是收入相對穩定,只是資產質量惡化,這樣就意味著對於銀行來說,非經常性的一次性負債增加後,收入的穩定能保證銀行一定必然的會走出淨利潤衰退,淨利潤的衰退一定只是時間問題,而且必然會回升。

這是全球範圍內銀行特點,資產質量惡化是銀行業基本業務特徵所決定的,不可避免的必然,只要把它處理掉,淨利潤就會回升,淨利潤回升的速度快慢決定於處理壞賬的力度,如果一年內快速處理掉,可能造成當年淨利潤虧損,但是次年就快速回升,如果溫和處理,緩慢釋放連續幾年處理,每一年的數據就好看一些,但是復甦也就相對緩慢、緩和一些。

結合東三省銀監局的數據,結合上市銀行披露的東北區域的經濟數據,可以看到東三省作為中國最困難的經濟區域,他們的銀行業淨利潤開始回升,表明目前東三省的資產質量問題整體已經基本出清,銀行業的淨利潤進入了強勁的復甦通道。


2.6上市銀行所披露的東北地區的經營數據真實性更加可靠

按照常識幾家東北地方銀行在東北地區經營,應該其財務數據特徵和七家銀行披露的東北地區經營數據差不了多少,但實際看到

三家東北地方銀行的收入保持穩定,這和七家全國性銀行在東北地區的主營收入一樣,但是三家東北地方銀行淨利潤數據卻和七家全國性銀行的變化特徵不一樣?!三家東北地方銀行的淨利潤數據沒有發生大幅衰退。九臺農商行的淨利潤只衰退了1/2,其他兩家銀行淨利潤保持穩定。數據直接的含義是這幾家東北地方銀行資產質量沒有惡化,不需要進行大規模資產減值損失的計提,這顯然是不正常不符合常識的。可能的原因也許是地方銀行不願意充分展現真實財務狀況,而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在東北地區的業務佔總行的權重不是特別高,對於他們東北的業務量只是整個業務的極小的一部分。所以即便有嚴重的衰退,也不會影響全局,所以有問題會充分暴露了。

上市大型銀行披露的東北地區的營收和淨利潤數據,和東三省銀監局披露的數據大體一致情況下,比東三省銀監局的衰退還要嚴重一些,上市大型銀行披露的東北地區的營收和淨利潤數據真實性比較高,可信度高。

三、結束語

到此我已經寫完了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此刻我正在為用什麼樣的語言和文字做這篇文章的結束語而感到棘手,我實在不知道用什麼樣的語言和文字結束這篇文章。假如這篇文章的數據是正確的,假如這篇文章的邏輯是正確的,那就意味著這篇文章揭示了存在於當今人類社會最大範圍,最巨大的安全邊際群落和最巨大的投資機會群。實際上我本人認為文章的數據、邏輯和結論都是正確的,我認為未來的中國銀行業的走向將大體不會脫離我在文章中預測樣子。而且最終的事實走向和我這篇文章的預測將會一樣。我已經發現,並證明了當今人類社會最大規模的,最大幅度的投資機會,這個投資機會體量大,回報幅度大,目前認識它的人又特別少,從而他就變得更加寶貴了,如果所有人都認識到,它就不再存在了!

目前在中國資本市場留有兩個觀點最為流行,一個觀點是50倍市盈率以上的某些消費股,某些醫藥股將具有萬古長青的成長特質,他們會繼續上漲下去,哪怕已經50倍市盈率了,仍舊是巨大的投資價值。另一個最流行的觀點是,5倍市盈率的中國銀行股具有巨大的不確定和潛在的風險,任何買入這些股票的人都是隻看市盈率做投資的輕率決定,將被最終爆發的巨幅的中國銀行業的壞賬所吞沒。提出這一觀點並相信這一觀點的人,沒有對數據進行起碼的分析,也沒有進行過認真的思考,事實上這不是一個高難度的課題,就我來說,我對這個行業的思考和分解,所引用的數據全部是公開數據,我在對這些處理的數據處理的過程也完全沒有使用任何高精尖的技術,我的主要數據來自於公開的上市公司年報,其餘的數據絕大部分來自於互聯網的搜索,

只需要對這些廣泛存在的公開數據,用常識性邏輯做必要的處理,就會得出一個基本的事實,銀行業遭遇的問題已經完全走向了確定性化解,沒有那種不可預期的巨大的危機。但是學富五車的專家們以及資本市場掌握鉅額資金的弄潮兒們不相信這些,他們樂此不疲的在50倍市盈率之上的股票尋找著機會,而遠離這5倍市盈率的銀行股。

時間會給出答案!

此致,

敬禮! 董寶珍

2020年1月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