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人感覺到奇怪,蘇聯為何士兵越打越多?

張淑苗


我是長安視界,我來回答:

德軍:打垮了蘇聯一個師,立馬又來十個師,這仗沒法打了!!!

二戰蘇軍給人的感覺就是打不完,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總共動員了幾千萬人參戰。戰爭初期,1941年6月,蘇聯一個星期動員了530萬人入伍,而到1942年5月,蘇聯總共動員了1800萬人參戰,兵力已經達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雖說兵員素質一般,但是起碼人多,可以進行消耗。

還有1740萬蘇聯平民和20萬德國平民死於戰火。

以上數據說白了,蘇聯的勝利,是結結實實靠無數的生命殺出來的,蘇聯軍隊傷亡之慘重,主要源於開戰初期的極端被動、武器裝備的落後以及指揮失當所致,而蘇聯平民的慘重傷亡,主要還是德國人對蘇聯人實在太兇殘(這樣導致了蘇聯攻入德國本土後,對德國平民展開了報復,德國人在二戰中死了800萬,其中士兵600萬,平民200萬,平民幾乎都死於東線戰場)。

相對蘇軍,德國人在戰爭前2-3年其實還沒那麼被動,大多數時候在兵力數量和質量方面總體還處於優勢。

實際上,論起經濟發展、科技實力、工業水平,蘇聯哪一個也比不上德國,但是戰爭資源中最關鍵的三個因素~人口、資源、領土面積(戰略縱深),蘇聯都是妥妥的贏家。

餓死的駱駝比馬大,蘇聯的人口基數在那兒擺著,人口1.8億;德國才8000萬。

此外,蘇聯強大且非常符合實際的國防動員能力也為前線的勝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國不同的是,蘇聯沒有徵召所有具備勞動能力的男人,寶貴的技術工人就留在後方的生產線上保持工廠的高效運轉;轉身動員了大量婦女和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哈薩克人)群眾上戰場。

這個方法非常科學。畢竟,培養一個富有經驗的技術工人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而訓練女戰士,幾個星期就夠了。而且,蘇聯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國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有女性當兵衝鋒陷陣的傳統。

電影《敢死營》講的就是一戰後期,一支全部由婦女組成的戰鬥聯隊在前線遭遇毒氣戰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線,甚至俄軍將軍因為沒有兒子,把獨生女也送進了軍隊(下圖這個隊長就是將軍的女兒)。

淪陷區人民被德國人大規模迫害

大片的蘇聯國土淪喪之後,納粹開始對佔領區內的人們實行殘暴統治,動輒射殺無辜百姓,並且奴役當地的人民。

還是以立陶宛為例,這個最早把德國人當做解放者的地區,在被德軍佔領不久後就開始被粗暴對待。在阿布林家村,納粹因為當地有德國人被殺而射殺了42名無辜老百姓。

然後就是納粹對當地猶太人的大屠殺,在德軍佔領之初,當地有大約21萬猶太人,在德國佔領期間,共有19.5萬人被殺。

這種對當地人的屠殺在德國佔領期間不斷上演。

例如在白俄羅斯地區,德國在這裡屠殺了220萬人,將超過600個村子的人口全部殺掉,摧毀了上萬個定居點!

蘇軍收復淪陷區,當地老百姓懷著對侵略者的仇恨加入到蘇軍中開始對德國反擊

早在蘇軍進入白俄羅斯之前,當地抵抗組織就已經為蘇軍儲備了40萬兵員。蘇軍收復白俄羅斯之後,立即有18萬人加入到了軍隊中。

就這樣,蘇聯人每收復一片土地,都會獲得對侵略者滿懷仇恨的老百姓的支持和歡迎。那些青壯年男子不需要動員,就會主動加入到蘇軍一方對德軍發動猛烈的反擊。這麼一來,蘇聯軍隊可不就越打越多了嗎。

為什麼在柏林戰役之後大量的德國婦女被強姦,原因很簡單,蘇軍的親人也被德國人同樣對待過,蘇軍只不過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所以,正是因為德國侵略者在佔領區不得人心,才造成了蘇軍越打越多的現象。這一現象反映了德國人種族優越論的反人類性,也註定了他們永遠沒有統一歐洲的可能。

說實話,歐洲之所以國家林立,和歐洲人思想落後也有關係。在東方,中原王朝早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就知道“夷入夏,則為夏”道理了,雙方的思想差距沒想到達到了2000多年之多。

歡迎關注長安視界。更多紀錄片、知識推送給您


長安視界


德軍:打垮了蘇聯一個師,立馬又來十個師,這仗沒法打了!!!

二戰蘇軍給人的感覺就是打不完,整個二戰期間,蘇聯總共動員了幾千萬人參戰。戰爭初期,1941年6月,蘇聯一個星期動員了530萬人入伍,而到1942年5月,蘇聯總共動員了1800萬人參戰,兵力已經達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雖說兵員素質一般,但是起碼人多,可以進行消耗。

蘇聯將工廠裡學校裡面的青壯年都動員到了軍隊,這裡的黎明靜悄悄中,蘇軍那個村子中,僅僅瓦斯科夫一個壯年的男子,成了村裡婦女們的搶手貨。原因只有一個,青壯年都上戰場打仗去了。

不光如此,很多蘇聯婦女也響應斯大林的號召走進軍隊,不光在蘇軍的機關中,有很多還在蘇軍的一線作戰部隊中衝鋒陷陣。

還有很多監獄裡的犯人被放出,送到前線衝鋒陷陣,在古時候這叫充軍。發一身就是軍人,是軍人就要衝鋒陷陣。

縮短訓練時間

正常情況下,士兵要上戰場,必須接受嚴格的訓練才能上戰場。然而,1942年的蘇軍基本上就是學會開槍就要上戰場。還有很多動員兵都是直接上戰場的。然而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根本就是不行,和那些受專業訓練的德軍根本沒法比。

對於蘇軍的坦克兵,只要會開拖拉機就能當坦克兵,還能當車長。不過也是T34確實好操作,而且還是拖拉機廠生產的。

蘇軍在戰爭中能夠活下來的士兵,日後都成了主力,邊打仗邊訓練。這點和當時的國軍差不多,不過很多士兵也都是抓來的,簡單訓練之後就送上戰場了。造成的結果就是水平參差不齊,戰鬥力低。換句話說,頭一天還在家種地呢,第二天拿槍就上戰場了,戰鬥力可想而知。

還有一點就是,往往在面對侵略者的時候,要保家衛國了,政府宣傳動員一下,就有很多人報名參軍。當年中國抗戰是這樣,蘇聯也是,到納粹即將滅亡時,很多德國人也是組建了人民衝鋒隊,去保衛國家。

蘇聯這麼做也是沒辦法,誰讓德軍已經打到了家門口。不趕鴨子上架根本就不行,就算趕鴨子上架,上去了也是送死。不過送死歸送死,蘇軍還是有能打的部隊,可以通過人數去消耗敵軍。


軍武文齋


有句話說過:“真正的蘇聯紅軍在1942年之前就已經全部陣亡了”,雖然誇張,但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戰爭初期,蘇軍對“閃電戰”的猝不及防,招致了極為慘重的損失。在開戰的頭一年,德軍就始料不及地俘虜了300多萬蘇軍,而且這些被俘或者死傷的人員,大多還是受到過正規軍事訓練的蘇聯職業軍人。

照說,蘇聯元氣大傷,應該愈發不堪一擊才對。沒成想,不管前線傷亡多慘重,總有人源源不斷地從後方補充進來,直到1945年4-5月,呼啦啦的攻進了柏林。

加之,縱觀整個衛國戰爭,基本上每一場戰役,蘇軍的傷亡比例都要遠高過德國,最後的柏林戰役也不例外,那麼,這麼多士兵,從哪來呢?

這自然源於蘇聯無盡的戰爭資源和強大的國防動員能力。實際上,論起經濟發展、科技實力、工業水平,蘇聯哪一個也比不上德國,但是戰爭資源中最關鍵的三個因素~人口、資源、領土面積(戰略縱深),蘇聯都是妥妥的贏家。

餓死的駱駝比馬大,蘇聯的人口基數在那兒擺著,人口1.8億;德國才8000萬。

此外,蘇聯強大且非常符合實際的國防動員能力也為前線的勝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國不同的是,蘇聯沒有徵召所有具備勞動能力的男人,寶貴的技術工人就留在後方的生產線上保持工廠的高效運轉;轉身動員了大量婦女和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哈薩克人)群眾上戰場。

這個方法非常科學。畢竟,培養一個富有經驗的技術工人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而訓練女戰士,幾個星期就夠了。而且,蘇聯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國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就有女性當兵衝鋒陷陣的傳統。

電影《敢死營》講的就是一戰後期,一支全部由婦女組成的戰鬥聯隊在前線遭遇毒氣戰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線,甚至俄軍將軍因為沒有兒子,把獨生女也送進了軍隊(下圖這個隊長就是將軍的女兒)。再回到二戰時的德國,因為深受普魯士傳統精神影響,納粹高層一致認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絕動員婦女上戰場。

這裡要提一下,二戰中穿軍裝的德國女人不是正式軍人身份,叫國防軍女助手,也沒有參加過正面戰場的軍事活動(甚至戰後的西德直到上世紀70年代,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女性軍人)。希特勒對婦女的定義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

某種程度上看,早先納粹提升就業率一大法寶,就是不鼓勵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出門工作。所以,德國在1936年神話般的,近100%的就業率實際上指的是適齡男性,並沒有把待家裡的女人統計進去。

戰爭後期,在德國,大量高素質的,有經驗技術工人被徵調到了前線,天天圍著孩子鍋臺轉的婦女作為新手進入一線生產,導致生產效率受到嚴重影響。

對比來看,蘇聯這邊的國防動員優勢則非常明顯——既不影響後方的生產效率也保證了前線兵源的補給。

比如下圖,戰前基輔國立大學歷史系的大二大學生柳德米拉,在衛國戰爭中成了蘇軍排名第一的女狙擊手。戰後,柳德米拉同學成為了柳德米拉少將。
跟真正在炮火中摸爬滾打的蘇聯女兵相比,德國的國防軍女助手只是在後方從事防空、通訊、裝備維護等領域的工作,或是在雷達站、指揮所擔任秘書、做電報員、接線員等等室內工作。唯一離前線較近的就是集中營的看守或者隨軍護士,但也沒有真正上戰場的機會。

因此,納粹德軍隊伍,由純男性組成,前線衛生員也都是男人,更不會出現蘇軍那種一男一女的狙擊手互相協助(下圖俄羅斯電影《女狙擊手》,主人公就是上圖的柳德米拉同學),

或者一個男軍官帶著一幫子女兵執行任務的場面。衛國戰爭中,很多人女紅軍承當著和男性一樣的作戰任務,比如女戰鬥機飛行員,女坦克手、女炮手,和前面說的女狙擊手等等。

除了婦女,蘇軍招募對象還有西伯利亞勞動營裡面的苦役犯(包括前期被“大清洗運動”波及的大量政治犯),甚至還有遠東戰場上被蘇軍俘虜的日本關東軍戰俘。

比如下圖,電影《登陸之日》中,由日本關東軍戰俘改編的紅軍。諾門坎戰役中,日本關東軍大佐被蘇聯俘虜,在戰俘營裡面被折磨幾年後,又被充入紅軍送到了蘇德戰場的最前線去當炮灰。

這個也是有歷史原型的,在蘇德戰場上,這些日韓戰俘又被德軍俘虜,被塞進德國國防軍的“東方營”,還參加了西線對盟軍的諾曼度戰役。

針對這些勞改犯改編的隊伍,用起來也粗獷,嚇唬一下,簡單訓練後換上軍服,抗起槍就被送上前線。

(蘇軍政工人員深入勞改營動員犯人)

這些犯人被拉到戰場上,“烏拉烏拉”的一番鼓動,高呼著“為了蘇維埃、保衛斯大林”就往前衝,後邊還有指導員督戰,執行“270號命令”,直接射殺逃兵。

所以,這種兵源不講究職業化,但是量大,補充的速度也快。

據統計,在戰爭中,有超過40萬人在勞改營中參加了紅軍。不過,由於其加入的是以高死亡率著稱的懲戒營,很多人並沒有活到戰後。即使僥倖活了下來,其中的一些政治犯,也因為各種原因而不得不繼續回勞改營服滿刑期,並沒有得到正常的公民待遇。

所以,到了戰爭中後期,蘇軍隊伍裡,除了職業化軍人以外,還有不少三教九流,魚龍混雜的成員,其中就包括大量混混和刑事犯組成的軍隊,他們本身素質低劣,很容易把正直的軍人帶歪,“一個臭雞蛋毀了一鍋湯”;還導致了蘇軍在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境內的諸多令人不齒的行徑。尤其在攻入柏林後,除了可勁的搶,可勁的糟,可勁的發洩獸慾以外,蘇軍還喜歡到處塗鴉,鑿塊雕像當紀念品,破壞文物啥的.....

比如下圖,蘇軍官兵在德國國會大廈的牆壁上題字以紀念“到此一戰”,這密密麻麻的,看架勢,來晚了都沒地方寫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堅持不懈創作的人”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是的,德國人不僅奇怪,而且希特勒也感覺自己上當了,他壓根就不該惹蘇聯人。他應該去和隔著英吉利海峽的丘吉爾掰手腕。

咱們可以想象這麼一個場景。

“嘛意思?”情緒激動的希特勒蹲在狼堡裡,凝視著他的將軍們,敲著桌子怒吼:“你們剛剛告訴俺,你們幹掉了蘇聯人幾十萬的軍隊?為嘛在你們的正面又出現了幾百萬?為什麼?誰能夠告訴俺,這是為什麼?”

是的,這個問題困擾了希特勒很久很久,那咱們不妨先從這事的背景來說起。

背景

話說當年這一戰還沒結束多久,德國人作為戰敗國,這又鬧騰開了。在小個子希特勒的帶領下,這就集結了八百萬的大兵,一傢伙就點爆了整個歐洲。

他還採用了極為新穎的戰術——閃電戰,坦克開路,大炮掩護,步兵跟進,這一路上那叫個厲害啊!先打了剛剛建國沒幾天的波蘭人找不到北,接著和躲到硬的跟哪鐵桶一樣的馬奇諾防線後邊的法國人打趴下。

一傢伙弄的地球這小村子天下震動,這二戰就算正式的開始了。

基本上轉眼的功夫,號稱文明人的英國人在歐洲大陸徹底沒戲了,只能帶著殘兵敗將擱敦刻爾克來了大撤退,大炮不要了,坦克扔了,機槍丟了,光剩下一幫人,玩命的往英國那島子上跑。

丘吉爾也實在,啥軍艦,啥商船,啥貨船,只要擱海上能飄的全部都出動了,把這幫子人往家裡邊接。

總算是為以後的反攻,做好了基礎。

那麼就這時間點上歐洲,除了英國這塊,還有蘇聯那嘎達,歐洲其餘的地盤,基本上就被希特勒給霸佔了。

好吧,打這裡起,希特勒必須做出選擇,要麼造軍艦,造飛機過了英吉利海峽,和丘吉爾過過招,要麼乘著蘇聯人不注意,抽冷子去惹斯大林。

大傢伙也知道,最終希特勒選了斯大林。

就這一下,蘇聯人確實損失慘重,軍隊成建制的被吞掉了。眼瞅著蘇聯人的有生力量說話間就被吃乾淨了。

這就是題主問題的一個大背景。

題主的事

希特勒原以為,這蘇聯人太好對付了,可到了後邊他越打越是納悶,這到底是咋回事?

前腳剛剛打垮蘇聯人一個師,後腳他們還沒把氣喘勻呼呢?哎呦俺了個去,蘇聯人就帶著十個師的隊伍加入了戰局。

那加入戰鬥的蘇聯人烏央烏央的,擱戰場上到處都是:“烏拉!烏拉!”的聲音。

蘇聯人簡直是不要命了,玩命的衝鋒。

有人一直在問:“肉盾能抵擋得住鋼鐵嗎?”

蘇聯人很好的給予了回答:“能!”

蘇聯人基本上是拿腦門去堵德國人的坦克和炮彈,生生的把個整個歐洲都拿希特勒沒轍的閃電戰給堵住了。

那麼蘇聯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和他們無窮無盡的兵源是分不開的。

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動員了幾千萬人參戰。

1941年六月份,就用了一個星期,五百三十萬人步入了戰場,就這動員能力,您自己個說說。

這時間到了1942年的五月份,一千八百萬人就已經投入到了對希特勒的戰鬥當中去了。

話說蘇聯人的兵力是夠恐怖的,但這兵員素質這就差了老大一截。

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一幫子士兵衝鋒,派到前邊的能拿到槍,後邊的只能拿子彈跟進,撿前邊犧牲人的槍來用。

從這裡咱就可以看出來這兵員的素質不咋地,但蘇聯人豁出命來打這場戰役的決心可見一斑。

那麼他們是怎麼去招募士兵的呢?

首先蘇聯人將能夠抗起槍來的壯勞力全部都拉到了軍隊當中,擱當時,一個村子裡邊一個壯年男子都沒有的情況也是比比皆是。

舉例,瞅過《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嗎?沒瞅的過可以看看,很棒的,那裡面就講到了蘇聯人一個村子裡邊,就剩下一個成年男子,沒別的其他男人都走上了戰場。

咱一直在說蘇聯人是戰鬥的民族,這真沒得說。

就這動靜,整到最後,男女比例嚴重失調,舉個例子,《這裡的黎明靜悄悄》的作者叫瓦西里耶夫,17歲參加戰鬥,二十一歲回家,整個高中班的男同學就剩下他一人了。

據統計1919年到1924年出生的,只有3%活了下來。

就算是到了現在,俄羅斯人的男女比例依然沒有緩過來,比例為1:1.167,就這比例整整相差了一千萬,這可夠恐怖的,一千萬的女光棍。

整到最後,蘇聯人放出監獄裡的犯人,給他們發一身軍裝,扛著槍也上了戰場。

咱說,擱平時這一般的士兵,最次也得經過三五個月的訓練掌握戰場的基本技巧,才能上戰場。

但這時間點上,蘇聯人面對希特勒的進攻,壓根就沒有這麼多時間,只要能拉起槍栓,扣動扳機,這就能上戰場了。

還有那必須掌握一定技術的坦克兵,招兵的先問一句:“會開拖拉機嗎?”

“會!”您這一點頭,沖人家一樂。

齊活,也不用考察啥的,直接就整給你一輛坦克:“去吧!夥計把它開動起來,打今天起他就是你的了!”

好吧,您這不光當了坦克兵,還整了個車長的帽子。

大傢伙別以為這是搞笑,因為這T34坦克壓根就是生產拖拉機的廠子整出來的,手續和開拖拉機一樣,就是外邊整了一大鐵殼子而已。

蘇聯人的東西就是簡單好操作!

你要是能從戰場上打一場,還能活下來,這就是老兵。擱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那會,一個士兵能撐三天,最次也是個營長。

戰鬥都打到了這份上,還能說啥呀。

最後女人都提著槍上了戰場,啥女狙擊手,啥女飛行員,啥女坦克手等等這都有!

畢竟這都到了民族危亡的時刻,你不上能成嗎?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史


先看蘇德兩國在戰爭中的傷亡。

德軍:死亡和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其中死亡人數佔德軍在二戰總體死亡數的六成以上。

蘇軍: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

此外,還有1740萬蘇聯平民和20萬德國平民死於戰火。

以上數據說白了,蘇聯的勝利,是結結實實靠無數的生命殺出來的,蘇聯軍隊傷亡之慘重,主要源於開戰初期的極端被動、武器裝備的落後以及指揮失當所致,而蘇聯平民的慘重傷亡,主要還是德國人對蘇聯人實在太兇殘(這樣導致了蘇聯攻入德國本土後,對德國平民展開了報復,德國人在二戰中死了800萬,其中士兵600萬,平民200萬,平民幾乎都死於東線戰場)。

相對蘇軍,德國人在戰爭前2-3年其實還沒那麼被動,大多數時候在兵力數量和質量方面總體還處於優勢。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一直到1943年前,德軍並沒有兩線作戰的困擾,可以集中優勢兵力進攻蘇聯,在前線的部隊即使被蘇軍打殘了,往往還能調回本土,休整幾個月,重新再組織開往前線作戰。

由於烏克蘭、白俄羅斯等地被德軍長期佔領(即使到了1943年初,烏克蘭以及白俄羅斯仍處於德國控制之下),這段時間也是蘇軍由全面被動轉向戰略反攻的時間,而蘇聯能控制的人口實際上不足一億,刨去老弱病殘和女性,實際能徵發的士兵不足2千萬,當然,蘇聯為了挖掘人力,在保證工業生產和國家運轉的基礎上,不光把適齡的男子不斷送上前線,還組織了近百萬婦女上戰場服役,在戰爭前2年,蘇聯人力資源相當緊張,但就是這麼緊張的人力,在蘇聯高效的動員體制下,得到了最大效率的使用。

從1943年開始,蘇軍轉入大規模反攻,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地相繼解放,蘇軍解放一個地方,就儘可能地徵召當地人當兵,所以蘇軍越到後期,人力資源越加寬裕,而德軍正好相反,地盤越來越少,可控制的人力自然越來越少。

最悲慘的是,德軍人力資源不斷越來越少,而且面臨著三線作戰的窘境,戰略形勢愈加惡劣。

1943年,盟軍進軍意大利,1944年,又開闢了西線戰場,德軍丟了北非,僅有的幾百萬軍隊,既要對付不斷強大起來的蘇軍的愈加頻繁的反攻,還要分兵意大利,去保護已經日落西山的墨索里尼,若不是盟軍在西線的推進速度猶如龜爬,希特勒恐怕撐不到1945年中。

面對好幾百萬蘇軍的強大推進,德軍僅有的人力資源根本不足以抵擋,部隊幾十萬幾十萬地被殲滅、被俘虜,大量有生力量成了戰爭的炮灰。

1944年夏天是希特勒最心疼的時候,隨著盟軍登陸,蘇軍乘勢發起大規模反攻,兩邊一夾擊,德軍在東邊西邊總共損失了上百萬軍隊,法國也丟了,白俄羅斯也丟了。

東邊消耗,西邊消耗,德軍就這麼被消耗殆盡,苟延殘喘,等著末日來臨。


雲中史記


不要有,德軍在東線一直都是以一當十,以少打多的幻覺。德軍在東線兵力非常龐大的,損失也同樣龐大。比如,列寧格勒保衛戰役,蘇軍110萬,德軍101萬(後續都有增援)。蘇軍陣亡負傷112萬,德軍也陣亡負傷75萬人。

東線在斯大林十次突擊之前,經歷四年戰爭德軍死亡260萬人,十次突擊之後一年內德軍死亡250萬人。這是蘇德雙方公認的。再加上,德軍那些盟友意大利,西班牙,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軍隊的損失,死亡至少600萬。蘇軍死亡總數800多萬,實際雙方死亡人數相差不是非常大。

特別是到了後期,很多戰役都是德軍損失大於蘇軍。比如,1944.8.20~8.31雅西—基什尼奧夫戰役,蘇軍陣亡69000人,負傷286000人,就全殲德軍20個師,其中光是俘虜就有256000人,另外,還擊潰了47個羅馬尼亞師。

在波羅的海沿岸戰役,蘇軍90萬對德軍70萬人,蘇軍陣亡6萬,負傷21萬,德軍北方集團軍群70萬大軍,除了20萬以後,其他50萬遭全殲。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220萬蘇軍對100萬德軍,蘇軍死亡4萬人,負傷15萬人。德軍25個師被擊潰,35個師遭全殲。大炮就繳獲了5000多門。

蘇聯人口比德國多,而且,30年代德國已經開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蘇聯和德國的陣亡人數,相差不到一倍。蘇軍可以不斷有新部隊出現非常正常。還有就是蘇聯女性工作,德國女性不進入軍工廠,所有蘇聯可以徵發更多軍隊。


深度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之所以覺得蘇軍會越打越多,這是因為德國人低估了蘇軍的動員能力。

德國人其實很清楚蘇聯的人員數量高達1.8億,以蘇聯的人口可以組建1千萬以上的部隊。

德國人口要少得多,畢竟也有8000萬。

更關鍵的是,蘇聯雖然高達1.8億,但很多人不支持他。比如烏克蘭人,波羅的海三國,高加索很多民族等等,都是反蘇聯的。

而比如中亞等很多國家,名義上和蘇聯一體,但實際上有很多問題。

所以,蘇聯人力雖有很大優勢,但也在德國預料之中。


在德蘇戰爭初始階段,蘇聯就被德國打的一敗塗地,損失慘重。5個月時間內蘇聯損失了63%煤、58%鋼的生產能力和41%的鐵路線,多達31850家工礦企業遭到破壞,還有60%的鋁產地和80%的銅錳產地被德軍佔領。

戰10天之內,蘇聯就徵召530萬人入伍。戰時蘇軍兵員損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軍共俘虜蘇軍575.4萬人,其中322萬人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聯戰死的軍人達1360萬人(含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軍人數一直保持在1000萬左右。蘇聯大部分壯年男子在前線戰鬥,連婦女都有80萬上了戰場。

希特勒最大失誤,在於低估了蘇聯人軍工生產的龐大能力。

人是很容易動員組織起來的。但是人要有武器才能打仗!二戰中士兵不僅僅要有步槍和子彈,還需要有坦克,飛機大炮,軍艦等重武器。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蘇聯人重武器的生產能力,認為他們只需要將現役的兩三百萬蘇軍在短時間內全部消滅,蘇軍是無法在一二年之內恢復實力的。事實證明,蘇聯軍隊恢復能力非常強大。

在莫斯科會戰之前,得軍的總兵力已經超過了蘇軍。然而在莫斯科會戰後期,蘇軍兵力再次超過了德軍。到了斯大林格勒會戰期間,蘇軍的兵力已經遠遠超過德軍。尤其重要的是蘇軍的重武器質量雖然稍差,但數量上卻有壓倒性的優勢。

就一場長期的持久戰來說,無疑蘇聯才是最後勝利的一方。因為持久戰拼的就是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軍隊持久戰能力!蘇聯人的坦克雖然沒有虎式和豹式坦克那麼先進,生產總量卻是德軍坦克的好幾倍。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可以徹底壓垮德軍。可以說蘇聯人才是真正掌握戰爭實質的勝利者。

我們看看蘇聯在戰爭期間,武器生產數量。

步槍、自動步槍:1200萬支

輕、重機槍:9.54萬挺

火炮:83.4萬門(含迫擊炮34.8萬門)

坦克、自行火炮:10.8萬輛、門

飛機:158218架

汽車:20.5萬輛

其中,德軍坦克製造總數為2萬多輛,還不到蘇軍的三分之一。

這樣打仗,哪裡能贏呢。


薩沙


這裡有張圖,這還僅僅是有名有姓的,還有很多很多平民,游擊隊,無名烈士之類的,當然,是俄羅斯的烈士,可以說,蘇聯一代人打光了,到了44年45年的時候,已經一堆十四五和四五十的了,實際上德國放蘇聯的血放的真的是很成功,如果不是英美諾曼底登陸,西西里登陸,北非啥的,吸引了一大票德軍,加上英美的戰略轟炸,讓德國很大一部分的資源造高炮,還有幾百萬的防空軍,德軍能空出這些資源,再加上大部分在西線的空軍,在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波蘭一直給蘇聯放血的話,還不一定啥樣呢,英美真是,應該暫停對德國的轟炸,延期到45年以後再登陸,那樣基本就把蘇聯的中青年全部打空了,然後再去收拾殘局,停掉對蘇聯的援助,嚴格封鎖民用物資,特別是糧食,畢竟蘇聯的產糧區人基本死光逃光了,可惜了!



書生115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過去了70多年,但一想到它的嚴重性,仍然不寒而慄。其中,蘇德戰爭、莫斯科保衛戰和紅場閱兵式讓蘇聯人民熱血沸騰。這裡面有一個簡單的道理,就是當國家生死存亡時,每個人都有責任。只有團結一切能夠團結的人民,才能達到保衛國家、奪回失地、驅逐自己熱愛的土地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用500多萬軍隊、47000門槍支、4500架飛機和4500輛坦克襲擊蘇聯。北、中、南三地突然對蘇聯發動襲擊,火藥煙霧蔓延到莫斯科,造成蘇聯士兵大量傷亡。在整個戰爭中,在每一場戰爭中,蘇聯的傷亡比例都遠遠高於德國。令希特勒和納粹吃驚的是,蘇聯軍隊永遠都戰鬥不完。在前線戰場上,蘇軍被德軍全部殲滅。但是,蘇軍的支持是沒有止境的,無窮無盡。而這些士兵來自哪裡呢?

1、超強的徵兵能力

但如果德國人看到以下戰後的數據,德國人會感到震驚。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軍傷亡人數已達2600萬人,但戰後正規軍仍保持在1200萬人左右,也就是說,蘇軍紅軍徵兵近4000萬人。

二戰結束時,不僅僅只有蘇聯保持著1200萬常備軍。美國也保持了這樣一個數字。美國在這場戰爭中徵募了大約1300萬士兵,戰爭中只損失了101.3萬人。有鑑於此,美國不敢低估蘇聯的徵兵能力。

蘇聯成立時,士兵是通過徵兵的方式徵募的。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義務徵兵制度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1936年,蘇聯的徵兵年齡從21歲降到19歲。1943年,蘇聯的軍事資源枯竭。在這種情況下,蘇聯的徵兵年齡下降到16歲,並在高年齡上增加了歲數。

2、女人也上

蘇聯紅軍徵兵的地方,不僅是老少咸宜的,而且婦女的一樣上戰場。據統計,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參加對德戰爭的蘇聯女兵近百萬人,70%是主力軍,15萬多人獲得各種獎牌,其中86人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


LongTime常錟


如果你玩過紅色警戒,你可以不知道巨型烏賊 ,也可以不知道基因突變器 ,但有一個單位,你一定不會陌生,那就是蘇聯陣營裡不管多熱都穿著皮大衣,一打起來就趴在地上瘋狂蠕動的中(廉)流(價)砥(炮)柱(灰)——動員兵。

動員兵堪稱紅警裡最悲催的兵種,沒有之一。100塊的造價實在便宜的讓人心疼,畢竟連警犬同志都要200塊一隻,赤裸裸的人不如狗。動員兵的戰鬥力就更不用說,在戰鬥時除了趴在地上用妖嬈的身姿干擾敵人的視線外很難起到太多作用。

遊戲的設計者為什麼會製作這樣一個兵種呢?

這要從二戰時的蘇德戰爭說起。

面對德軍鋼鐵洪流的突然襲擊,蘇聯損失慘重,岌岌可危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國集結大軍以閃電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襲,德軍如水銀瀉地般一路狂勝,短短18天便突進蘇聯600公里。

另一邊的蘇聯則蒙受重大損失,不僅大片土地被佔領,軍隊更是減員嚴重。在戰爭開打的第一個星期,蘇聯紅軍損失的兵力便達到100萬以上,到了6個月的時候,蘇聯紅軍的損失更是達到了700萬之多。

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當時擁有號稱“世界最強陸軍”的法國,面對強大的德軍一共抵抗了不到三個月,就舉國投降了。截至投降時,法國損失的軍隊大約為225萬,其中傷亡35萬,被俘190萬。

與法國相比,蘇聯遭受的損失要慘重得多,如果放在任何一個正常的國家身上,恐怕都離投降不遠了。

舉國上下眾志成城,上演爆兵奇蹟

但是蘇聯就是這麼一個不可以常理揣測的國家,他們不僅沒有絲毫服軟的意思,反而越戰越勇,開始了讓世人震驚的瘋狂爆兵。

在1941年,戰爭爆發的第二天,蘇聯首先對23-37歲的男性進行動員,僅僅一個星期時間,就有530萬人應徵入伍。之後,由於戰局不利,不斷擴大動員的年齡範圍。到了戰爭的最後一個年頭,下至17歲,上至55的蘇聯男性都走上了戰場。不僅男性,還有超過80萬女性加入了戰鬥一線,她們充當坦克兵、狙擊手、機槍手、飛行員,作戰之勇敢絲毫不遜於男性,最終傷亡率超過一半。

靠著無與倫比的動員能力,到二戰結束時,蘇聯的總兵力直接來到驚人的1280萬。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一共爆出了總計3400萬人的部隊。

如果這還不夠震撼,那麼請看下面的一組數字。

當時蘇聯的人口大約為1.9億,減去其中一半的女性,剩下的男性不足1億,而在這不到1億的男性之中,還要減去幼童、老年人以及病患殘疾人等,剩下可以參軍的中青年健康男性大概有五六千萬。也就是說,四年衛國戰爭,蘇聯有超過一半的適齡男性從戎參軍。其中,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除此之外,還有約1740萬平民死在戰火之中。

勝利不易,“動員兵”平凡而偉大

出生於1923年的蘇聯男性是最不幸的,1941年正值蘇德戰爭爆發時,那一年,他們剛好18歲,到了參軍的年齡。那時候意氣風發的他們肯定不會想到,在四年後勝利到來的那一天,他們之中只有五分之一能活下來。

為了贏得戰爭的勝利,蘇聯幾乎動員了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把國家的戰爭潛力壓榨到了極致。

在當時的德國人眼裡,蘇聯人似乎是無窮無盡的,剛剛才打敗了他們一個師,馬上就能冒出來三個師。德軍雖然單兵素質很高,但在無數蘇聯人用生命和鮮血的消耗之下,也不得不最終吞下了失敗的惡果。

在戰後,蘇聯總人口變成了1.67億,其中男性只佔43.2%,中青年男性所佔的比例更小。

所以,動員兵的原型,就是二戰時蘇聯那一個個響應祖國號召,匆匆拿起武器,便一去不回走上修羅場的普通士兵。

哪怕他們的生命卑微如塵土,哪怕他們在地上扭曲如蛆蟲,但我們還是應該對他們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是他們用生命阻擋了法西斯惡魔的鐵蹄,給世界帶來了和平與希望。

《世界近代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