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赫德:俄法两国可以向中国提供大贷款,凭什么英国不能?

《马关条约》互换后,根据约定,中国需要向日本赔款,巨额的赔款,钱从哪里来?清廷非常着急,光绪帝为此下谕旨说,现在和议已定,当务之急是筹措战争赔款。但是要筹钱,对内忧外患的大清来说不是想筹就能筹得来的。大清国钱袋里没有银子,民间资本筹措也很困难。当时社会上普遍有一种担心,担心朝廷会因此而大肆向百姓搜刮。《字林沪报》就以《赔款数宜取于官》为题表达了这种担忧:“今和议己成矣,允偿彼兵费三十京两,嘻,此三十京两又将取之于民矣。于(余)则谓不宜取之于民宜取之于官。”[1]

英国人赫德:俄法两国可以向中国提供大贷款,凭什么英国不能?

甲午议和时的春帆楼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廷不断向外赔款,财政紧张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实在没有多余银子可拿了。既然清廷财政困难,民间筹措也无法实现,看来只有向外国借贷一途了。这个办法李鸿章在日本议和时,伊藤博文就考虑清廷可能无力支付,因而向李鸿章建议,可以考虑向列强借贷,一次性赔付,这样可以减轻许多压力,并说借外国款可以分三四十年还,期长利轻,这对大清来说是可以承担的,不独日本感到清廷难以承担巨额赔款,图谋在中日战争中获取利益的俄国也早有预料。

《马关条约》签订后,罗拔诺夫就向驻俄公使许景澄表示,有意向中国提供借款,但是听说中国“欲向不肯合劝之英国商借,颇觉诧异,特请代达国家,应先商俄国,方见交谊”[2],清廷当时对三国干涉寄望正殷,对三国都不敢得罪,因此建议由三国分担借款。但俄国坚持独揽,并说“俄、法一气无庸虑;德国一边,可另想法”。[3]并态度强硬地说,与他国银行分借,万万办不到,如果是那样就不要向俄国借款了。

俄国人如此表态,当然是列强之间在华利益竞夺的需要,各国都想扩大自己的在华利益,列强之间已经不满足于商品贸易为主要途径的经济扩张,把资本输出也视为利益掠夺的一种途径。

清廷向日本赔款,英国首先向清廷承诺,可以向清廷提供借款,并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努力下,做了大量的工作,赫德甚至向总理衙门打包票说,没有伦敦市场的合作,贷款总数就无法确定。除英、俄之外,德国在借款问题上也有着强烈愿望。

列强各国在借款问题上争先恐后都想分一杯羹的同时,赫德也在关注着对华借款这件与英国以及自身利益休戚相关的大事。

英国人赫德:俄法两国可以向中国提供大贷款,凭什么英国不能?

讽刺甲午战争日本人牵着大清官员辫子的讽刺漫画

在中国官场近四十年的生涯里,赫德凭着他的地位和能力,对清廷财政状况的了解胜过任何一个外国人。因此,当战争还在激烈进行时,赫德已开始了为英国银行争取借款给清廷的行动。当时,面对中日的战争争端,英国不愿插手帮助解困,使得英国政府的形象、势力、声望在清廷那里正在日趋低落。赫德感到,通过英国银行帮助清廷获得战争贷款的方式,也是巩固英国优势的一种方式。

1894年9月,赫德同英国汇丰银行商谈一笔1000万两的借款,并很快与银行方面草签了一份合同。合同指出,清廷向汇丰银行借款1000万两,年息七厘,按九八折扣支付,以海关税作担保,期限为20年。这笔借款由汇丰银行经办并以银两支付,正逢财政困难的清廷于11月4日批准了这项借款。

这项借款刚一落定,赫德又利用自己对大清军费开支的了解,在1895年1月26日从汇丰银行兜到了另一笔300万英镑的借款。甲午战争中在借款问题上小试牛刀,令赫德信心满满。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赫德感到大显身手的时机到了。而当他正准备为英国争取借款优先权的时候,干涉还辽的三国成了他强大的竞争对手。

向中国提供借款,俄、法、德、英等国都有这个愿望。一直想吃独食的俄国并不想让他国参与。但是,俄国却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只好拉上法国,希望共同出资,这当然得利益共享了。

俄国拉上法国向中国提供借款,把德国排除在外,这让德国人很生气。“还辽”是三国共同努力向日本施压的结果,现在到了向清廷索取利益的时候了,俄国却想排除德国。德国怎肯善罢甘休,一改“还辽”时的态度,主动向日本人示好,与俄国对抗。

英国人赫德:俄法两国可以向中国提供大贷款,凭什么英国不能?

日本人画笔下的闵妃与朝鲜国王

向清廷提供借款,德国知道自己被俄国排除在外,便联合英国共同向俄国施压。这时候,英国便很江湖地站出来说,向中国提供借款应该各国联合起来,共同承担。

对这个建议,俄国与法国根本不予理会。再者,当时朝廷中的许多人经历了甲午之痛,很倾向于联俄制日。驻俄公使许景澄认为可以利用借款之机巩固中俄友谊。但是,光绪帝和慈禧太后有一种担心,如果如许景澄所言,倾向于向俄借款,他国会不会认为中国厚此薄彼,引发不满。对此,许景澄又建议朝廷“先以息借办法,询彼何策,并酌留德法地步。英银行所商,拟请缓定,以免嫌衅” [4]。

根据许景澄的建议,光绪帝于《马关条约》换约的第二天发布上谕令恭亲王奕䜣、庆亲王奕劻、户部尚书翁同龢、兵部尚书孙毓汶、步兵统领荣禄、吏部左侍郎徐用仪、户部左侍郎张荫桓等人协同办理筹款事宜。并谕令许景澄在俄国就借款问题与俄外部商谈,总理衙门的电示大意是,先期借款5000万两,息5厘以内,没有折扣。对于抵押问题,总理衙门要许景澄也向俄外部说明,中国向外国借款,向来都是由税关出票,户部盖印,按期偿还,现在向俄国借款,也应按此惯例进行。

考虑到干涉还辽也有德、法努力的结果,为避免不必要的外交纷争,清廷还要求恭亲王奕䜣、庆亲王奕劻等人与德、法协商,也向两国商借。明确表示,“现德法亦愿借款,拟俟俄款要求,再与酌订。”[5]

看来,清廷把借款视作对三国干涉还辽的酬谢,当然也希望通过此举使三国在对日干涉中更进一步帮助中国减少战争损失。清廷向外国借款,把英国排除在外,重点考虑俄国,因为清廷中的大多数人都希望通过借款实现中俄结盟,联俄制日。但是,俄国不这么想,对华提供借款,俄方坚持与法合作,反对中国向英、德等国商借。对于清廷提出先借5000万两的意向,俄国认为这是清廷也试图向他国商借,根本没有体现联俄制日的诚意。对于借款的抵押问题,罗拔诺夫则对许景澄表示,希望以大清海关做抵押,此举当然是想打破英国对中国海关管理权的把持。

罗拔诺夫的要求,许景澄很担心引起英、德的不满,特别是干涉还辽“有功”的德国,为此他提出一个满足德、俄两国利益诉求的方案:将山海关至珲春的铁路借款权给予德国,则可以满足德国的借款要求,而将第一、二批对日偿款全部从俄国借贷,这样 “似于邦交、边防两便。” 许景澄的建议,总理衙门认为并不可行。对于罗拔诺夫提出的以海关做抵押的说法,也认为“此端万不可开,不可不慎之于始。所有此次借款,应如何订立合同,以防流弊之处,并著详慎妥办”。

英国人赫德:俄法两国可以向中国提供大贷款,凭什么英国不能?

在朝鲜与各国使节合影的袁世凯

对华借款,既然俄国人有联合法国的意图,清廷也顺水推舟地同意法国提供借款,从而也达到法国制约俄国的目的。

清廷在借款行动中选择了俄、法,而把英国排除在外,这让把持海关的赫德倍感失落。他于5月14日给其驻伦敦秘书金登干发了封电报:“传说俄国政府愿提供借款作赔偿之用,利息五厘,照票面发行,这似乎难以置信。”[6]

赫德实际上是担心俄国人以此介入大清海关,不仅冲击到自己的权力、地位,更将对英国不利,因而,他给金登干发电,要他报告政府,希望政府通过外交途径向清廷与俄国施压。为此,英国首相兼外务大臣金伯利(即索尔兹伯里)给英国驻俄大使拉塞尔斯发了电报,要他对俄施压。金伯利的电文中称,政府已经知晓清廷与俄国正在达成一项以中国海关做抵押的借款协定,这将严重的冲击英帝国的利益,“因此,您须立即去拜见外交大臣。你应让罗拔诺夫亲王明白,我国政府知道正在发生的事情,但言不必多;您应当说明,任何企图把英国排斥在货款谈判之外的行为都会引起英国舆论的哗然。”[7]这样,在英国的压力下,清廷也只好接受英国人提供的贷款,接受英国人的盘剥。

————————————

参考文献:


[1]《赔款数宜取于官》,《字林沪报》,1898年5月13日。

[2]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王敬立校,第二册,卷一一一,第11页。

[3]丁名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页。

[4]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王敬立校,第二册,卷一一一,第11页。

[5]王彦威、王亮编:《清季外交史料》,王敬立校,第二册,卷一一二,第9页。

[6]陈霞飞主编:《中国海关密档:赫德、金登干函电汇编1874—1907》第九卷,第864页。

[7]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中日战争》第十一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85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