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自從我有了孩子後,時不時接到早教中心的電話或者網絡信息,“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大腦只開發了10%,還有90%待開發”,“全腦開發”,“記憶訓練法”……

而在競爭激烈的教育大環境下,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許多父母為了幫助孩子開發大腦的90%,紛紛給孩子參加“大腦開發”的輔導班,期望孩子多學習知識,來提升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的記憶力。

尤其是有一些科幻電視劇,也在宣揚“大腦只開發10%”,更是無形之中讓許多父母以為大腦有無限的潛力,有待早教開發。

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比如前幾年大火的電影《超體》中,斯嘉麗·約翰遜飾演的女主角露西在被開發了大腦的100%後,成為無所無能,無所不會的超人,甚至可以心靈感應,瞬間移動,用意念控制……

難道大腦真的只開發了10%,還有90%有待開發嗎?

一、“大腦只開發10%”是忽悠我們百年的謠言


著名的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在《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教育》書中講道:人的大腦只開發了10%這句話來源於20世紀初美國世界博覽會上一個攤位的廣告詞,並非科學實證。

1920年,神經心理學之父卡爾·拉什利在進行記憶實驗中發現:訓練老鼠鑽迷宮找食物後,逐漸切除老鼠的一部分大腦,切得越多,老鼠越遲鈍。切掉部分大腦的老鼠仍然活著,還能通過視覺辨別物體,甚至走迷宮。後來,這個研究被以訛傳訛,成為了人類大腦只使用了10%。

事實上,我們的腦細胞佔大腦重量的10%,但並不意味著我們的大腦只開發了10%。大腦中的剩餘的90%是神經膠質細胞,過去科學家認為它們只是把神經元粘連起來,並沒有其他作用。

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但最新的腦造影的研究技術,已經可以直接看到人們在思考、記憶時大腦工作的情形了。科學家研究發現,90%的細胞(包括支持結構和細胞)非常重要,不僅給神經元提供免疫保護,還能調節和促進神經突觸的生長。

大腦的神經是用進廢退的,常用的區域會因此增大,不常用的神經銜接就會消退。如同《頭腦特工隊》中樂樂和憂憂在大腦中流浪時,看到有工作人員把不用的信息銷燬掉。

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美國的心理學家丹倪斯曾經寫文章講道:凡哪些告訴你大腦只用了10%的人,他們才是只用到自己大腦的10%。

所以,大腦只開發了10%的言論是偽科學,我們的大腦是沒有閒下來的。不同的區域負責不同的工作,比如我們在說話時,大腦的語言區域處於活躍狀態,但其他的區域也在活躍,只是程度比較低。而當一個人成為盲人時,她的視覺功能就會被調用去做聽覺方面的事,這也是為什麼盲人的聽覺格外靈敏。

二、大腦終身具有神經可塑性,美國的“啟智計劃”表明0-6歲的孩子的神經可塑性最強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凱根曾經給四個月大的嬰兒做實驗,給這些嬰兒每20秒看一件新玩具,不停地看。實驗發現:有的孩子喜歡新奇東西,很開心。有的孩子則不喜歡,一直大哭。他又趁孩子們不注意,在他們身後製造出很大的聲音,喜歡新奇的孩子扭頭去看發生了什麼,而不喜歡新奇的孩子則會嚎啕大哭。

於是,凱根在文章中指出,這些不喜歡新奇的孩子的杏仁核過度活化,新奇的東西和過大的聲音對他們來說是過度刺激,杏仁核就會活化起來。活化程度高的孩子就比較膽小、退縮;而活化程度比較低的孩子比較外向、愛好冒險。

多年後,他重新邀請這些孩子回來實驗室,掃描他們的大腦發現:儘管這些杏仁核對新奇事物的仍然過度活化,但是70%的人的大腦卻會通過已經發育完成的腦,以理智的方式處理這些過度反應。即使以前膽小、會退縮的孩子也會在成長過程中發展成健康的人格。

所以,大腦不是天生固定的,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經驗,我們可以用認知的方法改變大腦,提升智力。大腦終身都有神經可塑性,來適應環境的變化。

1965年,針對低收入家庭的幼兒的成長受阻的問題,美國推出了“啟智計劃”:對低收入家庭0-5歲的幼兒提供教育、健康、營養、社會服務等各種幫助,來增進孩子家庭關係的穩定性,增強他們的身體素質,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提高他們的認知、情感和社會化的發展。經過二十多年的跟蹤發現,這些嬰幼兒期受幫助的孩子,不僅上學時候受益,成年以後比沒有幫助的孩子收入更高,結婚率更高,就業率也更高。

所以,嬰幼兒早期的教育,對孩子的一生有重要的影響。我們可以給嬰幼兒的大腦提供合理的營養膳食、豐富的刺激和有益的幫助,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

大腦終身具有神經可塑性,但0-6歲的孩子神經可塑性最強。在孩子小時候,我們給予孩子豐富的環境刺激、教育、營養的補充,可以增強大腦的驅動力,讓大腦的神經通路更順暢、高效,孩子也會更聰明。

那麼,我們如何通過早教幫助孩子的大腦獲得豐富的刺激呢?當然了,這裡的刺激不是說電擊或者吃藥,早教也不是送早教中心學知識,而是給孩子提供合理均衡的營養膳食、良好的親子互動、豐富的學習機會和感官經驗,促進孩子認知能力的發展。

三、掌握正確的育兒方法,幫助孩子的大腦發展


從美國的“啟智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出,給0-5歲的孩子提供均衡的營養、高質量的親子關係和豐富的感官刺激等有助於孩子的大腦發育。除了給孩子提供均衡的營養膳食和適量的DHA營養劑外,我們還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幫助孩子大腦的發育

1、父母無條件的愛和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是嬰幼兒大腦發育的基礎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德·特洛尼克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靜止臉實驗”:開始時,母親和嬰兒開心地互動,積極回應孩子的需求,嬰兒會開心。可是,不論嬰兒如何吸引母親的注意,媽媽都面無表情,不再回應孩子。兩分鐘後,孩子會崩潰大哭。而當媽媽恢復互動後,孩子情緒也會平復下來。

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而且,實驗人員在研究中發現,在媽媽面無表情、孩子大哭時候,他的心跳會加速,體內的壓力激素(皮質醇)上升。如果母親長期不回應孩子,孩子大腦的部分腦細胞可能會死亡。

所以,父母和孩子良好地回應和互動,不僅有助於孩子情緒的發展,還可以幫助孩子大腦的激活、聯結、觸發,讓大腦的神經通路更流暢。而孩子的神經通路越順暢,大腦處理的信息也會越快,孩子的反應就會越快。

在嬰幼兒醒來時,我們應該觀察孩子,根據孩子的需要,積極地回應孩子,和孩子微笑、玩玩具,擁抱孩子,還可以給孩子按摩、肌膚的接觸,眼神的互動,情緒的回應,讓孩子得到充足的照料和無條件的愛。但如果孩子想要獨處時,給他們安靜的時間和空間。最重要是,我們要做孩子的觀察者和陪伴者,而不是闖入者。

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在《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教育》書中講道:有媽媽關心的孩子不會變壞,母愛是孩子的守護神。當媽媽抱起嬰兒時,嬰兒的心跳和呼吸會降低,孩子會安靜下來。而爸爸抱起嬰兒時,孩子的心跳會上升,會興奮起來,期待爸爸和她玩遊戲。

母愛可以給孩子安全感,父愛則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關心的,是有價值的。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會讓孩子吸收到充足的心理營養,內心豐盈而幸福,會愛滿則溢。而且父親和孩子的關係是社交關係的雛形,為孩子踏入社會做準備。

2、給孩子豐富的感官刺激,讓孩子更聰明


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認知發展理論中,把0-2歲的孩子稱為“感知運動階段”。他們靠感知和動作來認識外部環境,應對外界的事物。他們通過探索感覺和運動之間的關係獲得動作經驗。

所以,我們會發現嬰兒階段的孩子喜歡吃手、啃腳丫、啃咬玩具,喜歡爬來爬去,喜歡摸家裡的東西。他們正是想通過的小手的感知來認識我們生活的世界,進而獲得經驗和認知。如果我們因為害怕孩子髒、害怕孩子受傷而阻止孩子自由探索,孩子就會失去體驗和感知世界的機會,就會剝奪孩子認知的發展。

那麼,在生活中,我們如何給孩子提供豐富的感官刺激呢?

(1)給孩子提供安全的環境,讓孩子自由地探索

在嬰兒期,我們可以給孩子洗乾淨的布書、玩具,讓孩子盡情地啃咬。在孩子會爬後,我們可以把孩子可能觸摸的物品都確認安全後,再讓孩子去爬行。易碎的玻璃杯或者茶壺,危險的插排、充電器、插座等收起來。尖形的桌角用防撞條保護起來。

在我家女兒一兩歲時,有段時間經常喜歡扔玩具或者食品。我會微笑著告訴孩子這個食物是用來吃的,你扔它會疼的,然後給她拿來可以扔的玩具(皮球、塑料筆、筷子),滿足她對空間感的探索。


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在孩子碰觸危險的物品時,我們不要簡單地呵斥孩子“不許扔”、“不能拿”,因為嬰幼兒還不能理解否定詞,這些制止對於年幼的孩子而言是強調和加深,他們還會重複這個禁止的行為。最好的方法是告訴孩子正確的行為,告訴他們這麼做的原因。

在孩子會走後,可以帶孩子戶外活動。在孩子想撿樹葉、玩樹枝、玩沙時,不要害怕弄髒孩子的衣服或者小手,而是陪著孩子一起玩,滿足孩子感知世界的機會,從而鍛鍊孩子的小手的精細動作和大運動的發展。

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如果害怕孩子弄髒衣服,可以給孩子穿耐髒的衣服,帶著溼巾,等孩子盡興地玩耍後給孩子把手擦乾淨。比如我家女兒因為看了《小豬佩奇》後想跳泥坑,我就告訴她要穿靴子才能跳泥坑,然後去超市給她買來靴子和雨衣,讓她開心地在雨水中玩。

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如果家裡的條件許可,家裡的環境最好按照孩子的身高來佈置,讓孩子有主人翁的參與感。比如在女兒小時候,我會把她的衣服掛在她可以夠得著的地方,她的衣櫃在她身高的地方,方便她自取。

我們是孩子的養育者,但更是觀察者和陪伴者,有責任給孩子提供安全而又自由的環境,讓他們盡情地去探索。

(2)給孩子均衡的五感刺激,讓孩子協調發展

現在的很多父母都很重視早期的教育,但大多數關注在聽覺和視覺上。比如從胎兒期給孕婦播放古典音樂,嬰兒出生後,給孩子讀繪本、看黑白卡片,播放英語音頻或者國學經典等等。但常常忽略孩子的觸覺、嗅覺和味覺的發展。

所以,我們也要關注孩子的觸覺、嗅覺、味覺的發展,讓孩子的五感協調發展。因為孩子是用多感官來感受我們生活的世界,多感官的協調發展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石。

Dr.魏在《給孩子的未來腦計劃》書中講道:孩子早期的學習以感官系統為主,他們聽聲音。看圖像、觸摸紋理、品嚐味道和質感,建立對世界的認知。

所以,生活中我們可以讓孩子聽古典音樂、英語兒歌、國學經典,看布書、繪本、看周圍的樹木、景色,帶孩子去外面見識不同的朋友來交流,讓孩子觸摸身邊的物品,讓孩子聞花香、飯香、水果的味道,讓孩子品嚐細麵條、寬麵條,軟的西瓜,硬的蘋果等等。

比如孩子六七個月時,可以給孩子吃水果泥,但是一歲後,可以切細長的蘋果塊給孩子啃咬。當時我家孩子一歲多,可以啃咬一大塊蘋果,鄰居的老人覺得不可思議,說自家孩子三歲才給蘋果啃。其實,這樣做是會妨礙孩子的咀嚼肌的發展,因為孩子咀嚼肌得不到的鍛鍊,就會導致大腦的神經發育不全,出現學習、記憶的下降。

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平時,我們可以帶孩子去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讓孩子多看、多聽、多摸。如果沒時間,可以就近去家附近的公園,但是來回的路最好不同,從而體驗不同的環境,刺激大腦的發育。

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給孩子吃不同的食物,味道不同,顏色不同。比如給孩子買餅乾,我會買圓形的、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在吃的時候問孩子想要什麼形狀?不僅給孩子視覺的刺激,還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數學的啟蒙。

早教不一定去早教班才可以,不一定是多樣的玩具才可以,家裡的日常用品都是豐富的早教道具。廚房的鍋碗瓢盆,做飯時的摘菜、洗菜、剝豆子,麵糰,孩子自己穿鞋子、扣扣子等等都是生活中的早教。

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生活處處是早教,只要我們多用心,就可以給孩子提供均衡的五感刺激,幫助孩子協調發展,從而來認識世界。

(3)給孩子的感官刺激要適量,過猶不及

我們提倡給孩子豐富的感官刺激,來幫助孩子大腦的發育,但不是說刺激越多越好,否則過猶不及。

臺灣腦科學專家洪蘭教授在《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教育》書中寫道:從神經學來講,大腦的神經對外界不停的刺激會有飽和現象,疲乏了就不會再處理。

正常環境中的刺激對孩子來說已經很多,太多的刺激反而會讓孩子的大腦“受傷”。家裡的玩具不用太多,如果玩具多,可以每天拿出四五樣,其餘的都收起來,否則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力。在孩子玩耍、閱讀時,我們儘量不要去打擾他們,除非他們邀請我們,比如眼睛四處尋找我們,請求我們的幫助。

曾經我帶一歲多的女兒去遊樂場玩,原本遊樂場裡各種各樣的顏色和玩具對孩子而言,都是豐富的刺激。但是有一位媽媽,在一兩歲的兒子玩滑滑梯時,不停地告訴孩子滑滑梯是長的,旁邊的欄板是紅色的;孩子跑起來,媽媽追著給孩子說one、two……孩子看牆壁,媽媽立馬給孩子背古詩。

大腦只開發了10%,別再被謠言忽悠了!如何給嬰幼兒科學的早教

這就是過猶不及,因為我觀察小男孩一直都是面無表情地在玩,媽媽和他的互動不是對孩子積極地回應,而是想把孩子當做裝知識的容器,不停地給孩子灌輸知識。可是,孩子的神經是有限的,過量的刺激就會排斥。而孩子得不到積極的營養,就目光呆滯在玩,而媽媽還在用自己的“偽科學”來刺激孩子。

所以,給孩子的多感官刺激或者親子互動要適量,做孩子的陪伴者和觀察者,等孩子邀請我們的時候再加入,而非強行刺激孩子,打斷孩子獨處時的精神建構。

寫在最後


大腦只開發了10%,還有90%待開發是忽悠我們百年的謠言,是偽科學,因為我們的大腦是沒有閒著的,其他的90%也發揮重要的作用。而且大腦終身都有神經可塑性,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環境的刺激來幫助大腦發育的,但0-6歲的孩子的神經可塑性更強。

所以,我們可以藉助美國的“啟智計劃”給嬰幼兒提供合理的營養膳食,良好的親子互動,豐富的感官刺激來幫助孩子的大腦發育。但是豐富的刺激不是說越多越好,而是在孩子醒來後,孩子無聊、邀請我們時,給他們感官的刺激和高質量的互動與回應,從而幫助孩子大腦的發育。


參考文章:

【1】Edward Tronick. Still Face Experiment. 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