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孩子從小的一言一行,都來源於自己的"老師"!

  家庭成員本是孩子最親的人。對於處在身體發育、思想品德發育時期的小孩子來說,父母的每一次爭吵都是可能造成他心理創傷的幫兇。

原生家庭孩子從小的一言一行,都來源於自己的

  家庭對一個孩子來說是船舶的港灣,是他最不願離開的地方。可是如果父母的爭吵不斷,給原本溫馨的環境營造了黑暗的氣氛,那孩子也就生活在了黑暗的籠罩下。

  孩子是帶著對世界的美好期待來的,可是有些父母總會用自己的負面情緒擊碎這些美好。他們還沒有接觸社會就已經開始對世界失望,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陷入對善惡、美醜的扭曲判斷。

  當孩子剛開始學會真正與這個世界打交道,還有很多新事物等著他去探索,還有長長的路要走……人是脆弱的,有那麼多人掙扎著想要活下去,可是他卻被迫離開了這個世界。

原生家庭孩子從小的一言一行,都來源於自己的

  母親給予孩子生命,於是便能決定他的死亡嗎?

  有的家長認為:我自己的孩子想怎麼管就怎麼管,生在我家就得接受這些。先不說過激的那些觸碰法律的舉動,單是這樣的觀點就實在是太自私,很多家長在衝動時都會爆出這樣的一兩句話,可是,我們更願意相信,大多數父母都是願意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他們的骨血連在一起,怎麼可能做到如此冷漠呢?

原生家庭孩子從小的一言一行,都來源於自己的

  原生家庭,決定著一個人的“出廠設置”,是後續校園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是塑造性格、品質、價值觀的第一站,自然極為重要。

  國外心理學認為,人從家庭的經歷中,不可能沒有情感未了的需要。也就是說在原生家庭中缺失什麼,那麼他在以後的道路上可能會更加突出的追求什麼。

  從小不受父母待見,在孤獨中生長的孩子,未成年時期就就不得不獨立一個人面對很對大人的問題,見誰都說“我家的事和我沒關係”。

  但是,親人又始終我們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告訴自己,親情是無法割捨的一種情感,長大後即便是在孤獨,內心依然渴望著親情和認可。越是缺失,也就在不知不覺間對親情展露渴望。

  這其實已經是較好的情感成長的方向了,有一部分人無法在這種黑暗裡學會正常的心理調節能力,孩童時期積攢的情緒累加在成長後的世界裡,往往出現心理問題,有些會伴隨其一生,甚至引導他走上不歸路。

原生家庭孩子從小的一言一行,都來源於自己的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一點一滴的,父母給孩子營造出的家庭氛圍,孩子看到後就會學習,並且在自己的觀念上建立一個屬於他自己的世界。同樣某種意義也是這個家庭的延續!

  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所有的孩子在幸福的家庭里長大,有健康的心理與高尚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