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手槍步槍機槍三種子彈都設計成7.62口徑,這樣做有什麼生產勤務上的好處嗎?

不如反了


前蘇聯主要是三種7.62mm彈,分別是7.62*54mmR,這是莫辛納甘、PK機槍、SVD用的。還有是7.62*39mm的M43彈,這個是AK47、SKS這些槍用的。手槍彈則是7.62*25mm託卡列夫彈。

前蘇聯最初用的是7.62*54mmR,這個是沙俄時期的子彈。這個單位來源於彼得大帝時期,從波蘭引進的概念,當時是叫一線,一線是2.54mm,而子彈正好是三線,三線就是7.62mm,在俄羅斯傳統的單位計量中,7.62換算過來是整數。7.62*54mmR就是取自三線,這個規格的彈藥,一直使用到現在,以前一直是沙俄、前蘇聯的主要彈藥。

而7.62*39mm的M43彈,其實就是直接延續莫辛納甘的7.62mm口徑。蘇聯人當年開會討論,主要研究的是彈殼多長,參考過STG44的7.92*33mm子彈,也參考過美軍M1卡賓槍的7.62*33mm子彈。M43彈最初使用是SKS半自動步槍、AK47突擊步槍、RPK機槍。

7.62*25mm託卡列夫彈,這個是參考德軍的7.63*25mm子彈製作的,其實就是減少了0.01mm。7.63*25mm毛瑟彈是給毛瑟C96、MP18衝鋒槍用的。託卡列夫直接減少了口徑,就變成了7.62*25mm。當時主要是為了和衝鋒槍配套,和步槍口徑統一。

子彈在做成同一個口徑的時候,好處就是,生產稍微方便點。而像AK47、SKS、RPK這些槍使用同種規格子彈,目的就是為了後勤方便,子彈通用,補給容易。其實俄羅斯早就換掉了,AK74有了以後,就使用5.45*39mm彈了。


軍武文齋


7.62*25/39/54R這三種口徑雖然一樣,但光從子彈生產角度來說,同口徑對生產效率沒啥提升。畢竟三種彈的殼型,彈頭都不一樣,加工機具完全不同。

而且這三的殼長都不一樣,底緣也不一樣。不同的槍再怎麼也不能通用其他7.62子彈。

所以說,口徑一樣對彈的生產和通用性而言是半點好處都沒的,不過從槍來考慮的話...還真可以。

槍管不都是鑽出來的麼,通用口徑的話,槍管鑽刀就不用搞N個口徑了,換句話說你能鑽AK槍管的也能鑽莫辛納甘槍管,當然AK和莫辛納甘的膛線纏距有些區別,不過這沒關係,只要調整下鑽頭旋轉度數就行。

而且不是有個說法麼,二戰時候毛子拿莫辛納甘的槍管截成兩段,就成了兩根波波沙的槍管。

(下圖出自1979年的書《Red Army Resurgent》,雖然它沒有明確指出是哪把老步槍,但從莫辛納甘和波波沙膛線都是四條、右旋,纏距都是10:1來看,應該就是它沒跑了)


瘋狗的輕武


現代軍事制度的基本內容就是標準化,俄軍在槍彈的選擇上不多,為了達到儘可能的標準化,已經把種類壓縮到幾個。

通常來說機槍彈還是使用老式的步槍彈,這是一款可以追溯到1891年的產品,已經生產上百年了,這款槍彈屬於大威力的步槍彈,作為機槍彈很合適。

7.62毫米的中間威力彈這屬於二戰後期才出現的東西,也是戰後相當長時期內為蘇軍主要的槍彈,主要是作為步槍彈使用,以及後來的4.54毫米口徑實際上成了相當長時間的一個主力型號。

7.62毫米的手槍彈為上世紀30年代的產品,主要用於手槍與衝鋒槍,

這幾種槍彈都是大量使用的,它們之間沒有什麼通用性可言,但是在生產上,以及相關的槍械生產方面,一些技術標準上有所通用,可以有效提高效率,屬於技術上的問題,不是很直觀的可以體現出來,甚至意義也不大,都採用同樣的口徑也許只是一個偶然吧。


麥田軍事觀察


非常高興回答這個軍事常識問題,作為軍迷,甚是榮耀。對於一個軍迷而言,子彈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我可以蒙上眼睛去區分那些是步槍彈,那些是騎槍子彈,機槍子彈。56半的彈匣只是一根彎曲的鋼條,兩邊有壓舌,將子彈底沿卡入槽內,輕輕一推,裝填完畢。一梭子十發,騎槍子彈大些,黃銅彈匣,五發一排,但底沿與彈長明顯大於7.62。機槍子彈明顯比7.62大一號,彈殼和彈頭都長,自然射程與威力都大些。提到射程,有些軍迷有個誤區,認為槍能打多遠,就是有效射程。其實不然,子彈飛到的地方,叫殺傷距離,而有效射程一般不大於400米。而殺傷距離可以是它的三倍還多。美式M16自步有效400米,1200米處仍有120焦的動能,殺傷一個士兵只要78焦就足夠了。56半的有效400米,1500米處149焦,2000米以上還有89焦,擊斃敵軍綽綽有餘。老班長講過,在打靶訓練中有過距射擊點二公里外,老鄉的豬被流彈擊傷,找到部隊要求賠償的趣事。長話短說,言歸正傳。不光是前蘇聯,就連美國,中國,也對7.62大威力步槍彈青睞有加。首先一個主要原因是裝備體制上的系列化,通用化,標準化。戰後步槍的發展沿著自動化,小口徑,槍族化等主線進行的。戰後美率先裝備M14自步,該槍可半,全兩式,火力很猛。發射北約制式彈(7.62NATO),制式彈威力巨大,但後衝太大,影響射擊精度,另外子弾太重,攜帶量有限。實際上NATO彈在800米處尚有800焦的動能,比今天的95自在有效射程上的500焦還多60%。可見7.62的威力有多強悍。但戰後五六十年代,蘇聯採用了中間彈,卻一舉成功。所謂中間彈,是源於德國的StG44突步,裝7.92短彈。前蘇聯AK47突步,裝M43式7.62中間型子彈。應該說,戰後蘇聯的步槍和班用機槍的發展思路,既符合世界大趨勢,又是其制度,歷史沿革的產物。蘇聯的CKC半自,AK47和班用輕機槍,解決於中威力槍弾實現班用武器彈藥通用化的問題,而且AkM班用槍族,族群內結構相同,多數零件可以通用,既便於生產,補給,維修,又利於訓練,實戰。前蘇聯將步槍與班用武器更新了二代,從而成為世界上率先實現中威力槍彈的班用武器彈藥通用化和武器槍族化的國家。最後又到了提問時間,小口徑5.56北約制式彈是美國的嗎?美國為什麼極力反對SS109制式彈,前蘇聯AK74的口徑為什麼定為5.45,後又開發了6毫米口徑的突步,而我國的5.8槍族又為什麼另闢蹊徑?不管怎樣,7.62和56半是我一生的最愛,從摸到它的那刻起,已經愛上它了。人在槍在,七點六二。





夜探曹營


雖然彈藥本身不能通用,但是對於同口徑的槍支彈藥,生產工藝卻有通用性。

比如槍管的鑽孔工藝,當口徑一致時,可以在刀具性能最好時做狙擊槍、機槍槍管,性能稍差時做步槍槍管,出了廢品就截成幾段做手槍槍管。這樣也方便同一個工廠靈活迅速地在不同產品間切換。在和平時期可能不是那麼重要,在物資緊缺的戰時就有用了。

以蘇聯為例,據說波波莎衝鋒槍的槍管和莫辛納甘步槍就是同一個工藝,都是4條纏距240mm的右旋膛線,一杆莫辛納甘可以改兩支波波莎。所以原來生產栓動步槍的工廠可以直接轉產衝鋒槍,還帶來一個意外驚喜就是用步槍槍管的波波莎衝鋒槍精度相當高。

而中國在確定小口徑步槍的5.8口徑以後,也開發了5.8口徑手槍彈,用於手槍和衝鋒槍。

附圖 莫辛納甘手槍



味冷


АК-47突擊步槍屬於自動步槍。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步槍相比,槍身短小、射程較短,適合較近距離的突擊作戰的戰鬥。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導氣管位於槍管上方,通過活塞推動槍機動作。迴轉式閉鎖槍機。7.62毫米口徑,發射7.62×39毫米M1943型中間型威力槍彈,容量30發子彈的弧形彈匣供彈,保險/快慢機柄在機匣右側,可以選擇半自動或者全自動的發射方式,拉機柄位於機匣右側。АК-47的槍機動作可靠,即使在連續射擊時或有灰塵等異物進入槍內時,它的機械結構仍能保證它繼續工作。可以在沙漠、熱帶雨林、嚴寒等極度惡劣的環境下保持相當好的效能。據說在越南戰爭中把它放入水中幾個星期然後從水中拿出來上膛後仍能射擊。而且它的結構簡單,分解容易;容易清潔和維修,勤務性好;操作簡便。АК-47主要缺點是,由於全自動射擊時槍口上跳嚴重,槍機框後座時撞擊機匣底,槍管較短導致瞄準基線較短,瞄準具設計不理想等等缺陷,影響了射擊精度,300米以外無法保證準確射擊,連發射擊精度更低,實際上它可以滿足以遭遇戰為主的較近距離上突擊作戰的要求。

1959年投產的改進型號АКМ(Автомат Калашникова модернизирован,即卡拉什尼科夫自動步槍改進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述缺點。同時,進一步採用衝壓、焊接工藝,合成材料,減輕重量,生產成本低,利於大量生產,除了退殼時針偶爾會斷外,故障率低。

АК-47系列步槍名聞天下是在1960年代的越南戰爭,АК-47和其中國的仿製品大規模地武裝北越正規軍和游擊隊。這種自動武器在叢林環境中深受士兵信賴。在越南戰爭時期,據說許多美國士兵丟棄手中的不適應熱帶雨林惡劣條件下的笨重的M14自動步槍或者故障頻出的M16自動步槍,轉而使用繳獲的越南士兵的АК-47,只是因為АК-47系列步槍擁有非常優良的可靠性、容易控制而密集的火力。

蘇聯將АК-47系列步槍及其及製造技術輸出到世界各地。由於АК-47和其改進型令人驚詫的可靠性,結構簡單,堅實耐用,物美價廉,使用靈活方便,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甚至西方國家的軍隊或者反政府武裝都廣泛使用的АК-47系列步槍。某些地區衝突的各方都非常樂意使用АК-47。另外,世界上有許多國家進行了仿製或特許生產,其中包括東德,前南斯拉夫,匈牙利,中國(中國仿製型長時間被稱為56式衝鋒槍),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埃及、古巴、朝鮮等,進入21世紀它仍舊在生產。АК-47的設計思路也影響了以色列、芬蘭、中國等多個國家步兵輕武器設計:如以色列加利爾突擊步槍、中國的81式自動步槍。АК-47系列步槍是使用最廣泛的步槍武器之一。其廣泛程度在輕武器歷史上可能只有毛瑟步槍和柯爾特左輪手槍可以相比。而卡拉什尼科夫則因為АК系列步槍在世界槍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