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安艳学散文:卧牛山 诵读:紫竹


卧牛山


【原创】安艳学散文:卧牛山  诵读:紫竹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卧牛山其实是它的学名,而我总是称它为老牛山。它坐落在我的家乡,东南蜿蜒起伏的群山之中,远远望去,活脱脱的,就像一头健壮无比的牤牛,扭着脖子,趴着身子,冲着西北,像是吃饱喝足,在那悠闲自得的反刍。我想,人们所说的卧牛山,也许就是因此而得名吧。而儿时的我,对卧牛山的印象,现在想来,很是模糊,只知道它离村子很远,平时很少有人光顾,可谓人迹罕至。

如今再到卧牛山,已是深秋时节的午后时分,我和爱人来到了山脚下,山体浑身是山茶树丛生,齐腰深的山茶树,像是永远都长不大。虽是石头砬子的地质,它却顽强的生长, 颇有些风骨的品质。用不了太多的时间,也无需费太多的力气,就能爬上山顶。站在牛头上,举目四望,境界全开:西北是一个水库,明净如镜的一滩湖水,好像一块温润的玉璧,镶嵌在深黄的大地上。东北是连绵起伏的群山,隐隐约约的是一条公路,时而有车辆驶过。东南是块块田地,有的甚至是在山腰间,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已快是收获季节,一片金黄。西南是峰峦叠嶂,山上有常青的松柏,绿油油的,越发的显得苍翠欲滴。从牛头沿着牛脊梁骨顺势而下,在羊群蹚出的小路上行走,还是很惬意的事情,因为你不用愁,走不出树棵子,尽管是七拐八拐,或是乱石丛生,也能柳暗花明。走着走着,就见前面是来往的游人,堆起的小石堆,似乎每个人,都不自觉地要往上垒上两块,渐渐地,在牛背上,出现了一个小山包,颇有点祭祀的风俗在其中。快到牛尾的时候,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土坑,不仅如此,待你由此往下走的时候,赫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废弃的采石场。本来就已经沧桑不堪的山体,就越发风化琢蚀,像一头已近暮年的老牛,伤痕累累,风烛残年,却依然静卧在那里,雄视着远方。

登了几次卧牛山顶后,回回都被此等瑕疵煞了风景,伤了心情,索性不再登顶,而是沿着山脚下的沟谷,追寻一番静的味道,确实别有一种情趣。顺着乡间公路,进入山脚下的沟谷,它不是很长,但异常的幽静。沟底和沟坎上,有各种各样的树木,有的拔地而起,如同哨兵;有的探头探脑,有如顽童;有的伸出身子,犹如迎客一般。情态各异,美不暇接。不时有鸟儿,从树丛中,扑楞楞飞出,洒下一串串欢叫声,飞向天空。沟底平铺着年复一年累积起来的厚厚的树叶,走在上面,松松软软的,发出沙沙的响声,还能嗅到树叶裹着泥土的气味。沟谷不是很深,但你可以小憩一下,周围有树木环绕,阳光只能透过树的枝桠间,稀疏地落到地面上。时而有鸟儿往来于树林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而鸟的叫声,给寂静的沟谷,平添了几分幽静,而我也在这寂静的沟谷中,品尝着远离城市喧嚣和纷乱的那份惬意与快悦。

自此以后,我依然时不时的来到卧牛山。尽管它不巍峨,也算不上秀美,可它的稳重与雄健,顽强与孤傲,曾叫我屡次赞叹不已,割舍不下,啊,我的卧牛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