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清军不堪一击,历史是真的吗?

用户68996591


甲午海战清军真的是不堪一击,从结果来看这的确是不争的事实。

日本近代以来,通过明治维新,学习西方的技术,理念,使本国迅速走上了富强之路。而日本要崛起,因为资源的限制,必须要走向大陆,而中国是最好的目标。

在甲午海战之前,中日两国围绕朝鲜半岛的控制权已发生了多次的交锋,袁世凯在朝鲜比较强势,维持了中国对朝鲜的宗主地位,但日本吞朝鲜之心可昭,中国不能失朝鲜,日本非要得朝鲜,矛盾不可调和就此中日海战开始。

中国北洋水师是李鸿章倡导下组建起来的,在当时总吨位来说在全世界排名第八位,而日本海军排名而为第十一位,中国镇远和定远都是七千吨位的大舰,日本最大的战舰不过四千吨,可见北洋海军是有一定实力的。

然而,决定战争成败的因素除了武器以外,还有很多的因素也都直接影响到战争到胜负。中国北洋海军的提督是丁汝昌,他原是陆军骑兵军官,不懂海军,俗话说“主帅无能,累死三军”,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体制临战必定受害。再有怯战情绪严重,战术落后。丁汝昌原定是人字形列阵,而到了战前却改为倒“人”字型,前面是小船小舰,自己的指挥舰则躲在最后,表现了严重的怯战心理,这种畏战、怯战直接导致心理上已输给敌人了。再者,北洋海军的炮弹有限,且多有哑弹。原来李鸿章把海军建设的款子挪作它用,为讨好慈禧而去修颐和园了。这些因素加起来,虽然基层官兵非常英勇无畏,但怎奈何局部无法左右全局,致使北洋海军在与日本海军的决战中表现出了不堪一击的一幕。

甲午海战结束,中国战败,中国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失去了朝鲜的控制,承认其独立,另割让台湾、辽东半岛,赔款二万万两,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半殖民地社会,直到抗战胜利。


华竖


甲午黄海海战,北洋海军没有给国人丢脸。甲午战争的溃败,是李鸿章和陆军掉链子了。这么说吧,黄海海战,算是1840年到清朝灭亡,这70多年里最荡气回肠的一战。

黄海海战,虽然我方比日方损失大,但,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一边倒。

看看黄海海战战前形势:

  • 【日本联合舰队】军舰16艘,总排水量40840,火炮268门,鱼雷发射架568,平均航速14.5节。

  • 【北洋水师】军舰13艘,另有小炮舰加鱼雷艇6艘,总排水量32100,火炮195门,鱼雷发射架556,平均航速10.2节。

另外,日本联合舰队普遍列装速射炮,而北洋几乎没有速射炮,火力密度相当3倍差距。以吉野号为首的“第一游击队”,都是战争前不久下水的新型巡洋舰,平均航速高达19.4节。

军舰上差距明显,但北洋海军不孬。

【1】海战开始一小时

很多人说北洋海军的雁形战术不好,实际来看,北洋并没有因为战术吃亏。敌方侧向可以使用更多火炮,但是却把船腹露了出来。

开战后,日本联合舰队鱼贯纵阵,绕功北洋右翼弱舰。北洋海军以定远、镇远为居中犄角雁行队列,攻击日方后侧弱舰。双方都是先捡对方软柿子捏。北洋超勇、扬威受到重创,日方比睿、赤城也失去战斗力。海战开始一小时,北洋不落下风。

【2】第二阶段

前期北洋旗舰定远受损,丁汝昌受伤,无法指挥战斗,导致各舰各自为战,日方指挥其实也是一团糟。不过,日军“第一游击队”新型巡洋舰速度优势,开始体现出来。“第一游击队”绕到北洋舰队后方,对形成北洋舰队夹击之势。

北洋舰队开始落入被动,但是整体上还是临危不惧、奋勇还击,超勇、致远号都是战斗到船毁人亡,以死报国,一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

北洋舰队沉没4艘,逃遁两艘。日本联合舰队3艘失去战斗力,退出战场。战场上还在战斗的主力舰,北洋4艘,日方9艘,北洋转为全面防御。

【3】北洋没有战斗力了吗?

虽然,北洋舰队拿日本舰队的快速巡洋舰没办法;但是,日方对北洋的定远、镇远铁甲舰也没办法。北定远、镇远与在5艘日舰围攻下,仍然缠斗一个小时,死战不退。

等到稍作修复的靖远、来远两舰和几艘鱼雷艇回援,靖远舰代替旗舰,升旗集队,还要继续再战。

北洋舰队没有丢脸,虽受重创,不死不退。是日舰先怂了,日本联合舰队首先撤出战场。

【4】战后盘点

北洋舰队沉没5艘,死伤1000人左右;日本联合舰队重创5舰,死伤官兵600人左右。相比之下,北洋舰队损失更惨重。北洋舰队就是吃亏在了火炮上面,日本舰队,打出的炮弹量是北洋的20倍。

北洋海军不孬。将近5个小时的鏖战,整个晚晴就没有比这更顽强的战斗了——虽败犹荣。

【李鸿章和淮军葬送了北洋舰队】

虽然,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是仍然有一战之力。

但是,李鸿章只是把北洋舰队,当做他升官发财的工具。一招“弃战保舰”,直接把军舰放港里在当做陆军炮台使用。

平壤之战,主帅叶志超不战而逃,甲午陆战大转折。

旅顺战役,黄仕林不战而逃,旅顺炮台落入敌手。

号称固若金汤的旅顺要塞,坚持了2小时。看好了,叶志超、黄仕林都是李鸿章的淮军合肥老乡。

甲午战争刚开始,李鸿章力主避战求和,准备拿起笔杆子签卖国条约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他为啥不敢一战?

他欺上瞒下,在慈禧跟前吹嘘北洋多厉害。他内心当然明白他的洋务,就是纸糊的形象工程。还有人给他辩护苦苦什么支撑,实际上是辛苦捞油水。这样的人要不是卖国贼?汪兆铭都不服了。


尔朱少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当然不是了。

其中黄海海战虽然是一边倒,但已经是1840年以后清军,打过最好的战斗之一。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六百余人;

日本舰队松岛、比睿、赤城、西京丸4舰受重伤,死伤官兵近300人。

其实仅仅激战5个小时这一点,就很了不起。陆战中,清军见到洋人基本就是闻风而逃。

当时陆军在朝鲜平壤是实力很接近的情况下,仅仅坚持了不到2天,就放弃平壤溃逃,连逃500公里,跑到鸭绿江。

我军被击沉的5艘军舰中,超勇、扬威、广甲均是打酱油的小军舰,损失与否影响不大。

但致远、经远则是主力舰,尤其经远是仅次于2艘铁甲舰的铁甲巡洋舰。经远被击沉,对于北洋水师损失很大。

由此,我军还剩下7艘军舰,但也基本都有伤。比如定远号、致远号两艘铁甲舰,都中弹100发以上。

但日本损失更小,赤城、西京丸都是很垃圾的小军舰和代用舰,无足轻重。比睿号则是老式铁甲舰,也算不了什么。

只有松岛号是主力舰,又是旗舰,它的重伤影响很大。


客观来说,北洋水师打的还可以。我们看看日军受损情况。

日本联合舰队损伤相当严重,共中弹134发,死亡90人、负伤208人。

其中松岛号中弹13发,死伤113人,修理了1个月才恢复。

北洋水师惨败,主要是装备有差距。

1894年中日对比是200毫米以上火炮:31/15,200毫米以下火炮230/140,速射机关炮244/294,鱼雷管39/43,航速11.48/12.84,铁甲舰2/0,装甲巡洋舰3/1,防护巡洋舰3/8。

而此次海战中,200毫米以上火炮表现不佳,重炮被证明只适合对付铁甲舰,对于普通军舰的破坏力有限,射速太慢。

相反,200毫米以下中口径速射火炮,却能够摧毁除了铁甲舰以外所有军舰,也可以重创铁甲舰。

日本中口径速射炮71门,北洋舰队仅有2门,其余都是非速射炮。

速射炮和非速射炮,射速相差四五倍。

战后统计过,日军炮弹发射量是北洋水师20倍。即便日本炮击命中率低一些,击中北洋水师的炮弹数量是至少10倍以上。

想不赢都难。

所以,北洋水师在装备如此悬殊下,打出这种战绩算不错了。

可以说,北洋水师的黄海海战,应该是1949年之前中国打的最好的海战。


萨沙


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海战距离我们并不算遥远,而且这段历史还有着不少的史料流传至今,我们通过前人的记述,探寻一下百年的那场大海战。

北洋水师始建于1888年,是著名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亲手操办,由于中国海域辽阔,所以按照海域,清政府一口气创建了四支近代海军舰队,其中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装备最精良,也曾被美国一度评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舰队。



清政府当年创建的目的很简单,说好听点是保家卫国,说直白点就是维系统治,摆出一个大架势,不要轻易被西方人打进家门就可以了。所以北洋水师虽然在创建之初得到了财政支持,但在无战时期是并没有继续发展海军的,在后来的黄海海战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几年来不仅新舰船未增一艘,连炮弹也都是当年陈旧的压仓货。

清政府的海军虽然看起来规模庞大,但却是外强中干,外无战事磨砺,内也没钱维护,很快就出现了武备废弛、船舰老化等恶劣现象的发生。




而此时的日本则通过明治维新改革迅速崛起。不仅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扩张野心也昭然若揭,并通过多年战备积攒了可观的物质基础,便主动挑衅北洋水师,揭开了黄海海战序幕。

在这场海战中北洋水师已经表现不俗了,战争持续了五个多小时,北洋舰队以伤亡六艘战舰的代价重创了日军五艘军舰,这还是在北洋水师落后日军舰队三十多倍速射炮的情况下,还是在北洋水师船速不及日本船舰的情况下。


有不少人都认为海军败亡的原因是因为“雁形阵”阵法,其实不然。要知道北洋水师除了两艘铁甲舰外,其他舰船的移速都比较落后,一旦齐头并进不仅发挥不出铁甲舰的移速和攻击优势,还很有可能把周边小舰置于日军舰队主力的集中火力之下,无法形成舰群合力,反倒是雁形阵的掎角之势可以弥补船速慢的缺陷。

所以北洋水师之败并非是输在作战战略上,也不是因为指挥人员水平不够,而是落后在了武器装备上,尤其是速射炮和鱼雷方面,是近代海战的胜负关键。

北洋水师不堪一击完全是一个伪命题,逝去的北洋将士们已经用战争结果证明了一切。


纳兰谈史


这个结论不准确,但也没错。

首先,清政府拥有的舰队在当时都是排名靠前的,全球范围内拥有如此吨位和水平的战舰,找不出几个国家,比起当时日本只强不弱。

其次,清军舍生忘死,毫不畏战,涌现出我们耳熟能详的英雄人物,比如邓世昌这些。所以说清稳赢是可以的。

然而事实是,老佛爷过个大寿花费几百万两白银,足以再建造一支北洋舰队,前方战事吃紧,后方却直接拿军费在享乐,打出去的要么是哑弹,要么就是这个那个,根本不可能赢过一个倾国之力打一场必胜战争的日本。

清输在人祸,输在制度,输在盲目自打,看不清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伟大变革,还活在天朝国梦里,所以,清必输。

至于日本,2亿两白银前所未有的赔偿,一越发展成为亚洲最强。


苍穹何以如此湛蓝


中日两国的甲午海战,对清朝来说,是耻辱。对清朝国民来说更是耻辱。甲午海战,说清军不堪一击,这不是历史,更不是历史的真相。战败的这口大锅不仅仅应该是由清军将士来背。

大清帝国在甲午战争以前,就拥有一支海军。而且装备有14英寸,配备有12英寸巨炮的7000吨主力舰两膄。巡洋舰,鱼雷艇各有数十膄。这支舰队还曾去过朝鲜,日本,新加坡。据当时世界军事年鉴统计,清朝海军排名在英,美,俄,德,法,西,意七大列强之后,排第八位。而日本海军全部吨位及海战潜力,都落后清朝海军。在世界排名仅仅是第十六位。

按资料分析,中日对阵,清朝海军应该完胜日本海军。可是甲午海战结果于清朝来说,简直惨不忍睹。清朝的主力舰,最后被拖回脚盆国,充当海边码头上的商用“趸船”。心口真疼,亦无能为力!

梁启超在论甲午战争时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以一人而战一国,可见,清朝的腐败无能,任谁都会回天乏术。当然,甲午战争里的主角北洋水师自然少不了被口诛笔伐,毕竟锅还是需要人背的。



沐容劍秋


公元一八九四年初,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李朝统治者请求其宗主国大清派兵援助平叛。日本以保护侨民和使馆为由,也出兵到了朝鲜。七月二十五日,日军不宣而战,突然向驻扎在牙山的清军发起攻击。中日甲午之战正式爆发。

在此前的七月二十一日,李鸿章雇用高升、爱仁、飞鲸三艘英国籍商船帮助运兵增援驻牙山清军,由北洋水师济远、广乙、威远三艘军舰护航。日军细作得到情报后,迅速报告给军方,日本海军十五艘战舰在丰岛附近突袭清国舰队。济远号管带(舰长)方伯谦贪生畏死,唬得浑身筛糠,躲在铁甲最厚的船舱内不敢露头,还无耻的下令挂起白旗,全速逃跑。济远舰炮手王国成等人愤怒地接连开炮,日舰吉野号被击中。另一艘北洋军舰高升号被日舰包围,在船上的清军步兵奋勇还击,高升号触水雷不幸被炸沉。船上的千余清军将士除三百人获救外,其余七百多人殉难。

七月二十八日,日军猛攻牙山清军兵营。守将聂士成率部英勇抵抗,但主将叶志超胆小如鼠,居然弃城而逃。叶志超狂奔至平壤,还大胆虚报战功。李鸿章不辨真伪,竟提升这位淮军旧部为驻平壤清军总指挥,赏银二万两。八月一日,清廷被迫对日宣战。同日,日本也正式向清国宣战。

九月初,日军向平壤挺进 。十四日,日军围攻平壤,无谋无勇的“逃跑将军”叶志超再次想脚底抹油——开溜,被将军左宝贵察觉,派亲兵将他监视起来。十五日,日军猛攻平壤玄武门,左宝贵率军拼死抵抗,不幸中炮牺牲。叶志超下令在城头遍插白旗,天黑后再次弃城狂逃,平壤被日军攻克。

八月十三日,就在平壤保卫战进行到白热化时,清廷派招商局用商船五艘运兵十二营,前往朝鲜增援平壤清军,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亲率定远号等十六搜军舰保驾护航。

八月十八日下午完成护送任务返航时,被日本海军中将伊东祐亨率领的“松岛号” 等12艘战舰袭击。事发突然,曾是太平军降将的丁汝昌倒也临危不乱,他果断下令北洋舰队立即迎战。

激战中,日舰利用航速快、炮位多、火力猛的优势,在彼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甲巡洋舰“吉野号” 的带领下,避开北洋舰队吨位大、铁甲厚、装备优的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绕到编队后侧攻击其侧翼两边的小舰,将北洋舰队“后翼梯阵” 的队形搅乱,使其难以发挥舰船数量多、相互策应、配合作战的优势,整体陷于被动。

由于定远舰是旗舰,很快就成为日舰攻击的首要目标。交战不久,在旗舰定远号上指挥作战的丁汝昌就受了重伤,桅杆上的帅旗也被炮弹击落。丁汝昌负伤后,仍然坚持指挥定远号发炮攻击日舰。北洋舰队逐渐被日军舰队分割包围,失去了统一指挥调度。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挺身而出,自告奋勇担负起指挥作战的重任。此时,黄海上空炮子横飞,硝烟弥漫。致远舰勇敢前驱,用重炮击中日方旗舰松岛号的炮台,与敌重创。日本文献记载:“炮台指挥官海军大尉志摩清直以下,死伤一百余人,尸积如山,血流满舰,而且燃起大火,更加困难”。

日军舰队的前列舰见旗舰不利,急忙回航,五艘巡洋舰发起疯狂反扑,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在鏖战中,致远号被炮弹击伤,船身倾斜,弹药也将耗尽。邓世昌见军舰遭重创,已经失去了战斗力,下令舵手开足马力对准吉野号撞去,准备与之同归于尽。见致远号不要命地撞过来,日舰惊恐万状,水兵们纷纷跳海逃生。不幸的是,致远号被日舰鱼雷击沉,全舰二百五十多名官兵全部罹难。

邓世昌

经远号管带林永升指挥战舰坚持作战,在追击受伤日舰时又不幸被鱼雷击中。军舰缓缓下沉,水兵们仍在开炮轰击敌舰,直到战舰完全沉没。致远号上共有二百七十名官兵,除十六人侥幸获救外,其余全部殉难。济远号管带方伯谦见状惊恐异常,他无心恋战,掉头逃跑。济远号临阵脱逃时慌不择路,还把遭重创的友舰扬威号撞沉。

黄海海战持续了约五、六个小时,到傍晚时分双方才分头撤离。这场前所未有的海战,清国北洋舰队损失四艘(也有文献记载损失五艘)战舰,伤亡官兵一千余人, 但船坚炮利的主力舰镇远、定远仍然完好如初,其余各舰虽各有损伤,经过修整仍可出战。日方指挥舰松野号和另四艘战舰遭重创,伤亡六百余人。

之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竟命令北洋舰队剩余所有舰船躲藏在威海卫军港内,不许出海作战。结果,北洋海军被日本军队全部毁灭。一八九四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史称“中日甲午战争”。是役,广大清军基层官兵奋起抵抗,英勇作战,并非不堪一击,无奈国家综合实力远逊日本,加上总指挥官在战略、战术观念上严重落伍 ,个别将官贪生怕死,导致清廷花费重金打造的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强大舰队——北洋海军灰飞烟灭。

据记载,当初清国成立海军衙门时,消息传到日本后,举国震动,各方积极筹措扩军经费,政府也增加了军事拨款。一八八六年,日方公布《海军公债证书条例》,国民踊跃购买海军公债,筹款一千七百万元 ;一八八七年,为订购英国制造的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铁甲巡洋舰,天皇从自己的私产中拨出三十万元充作军费,皇后更是将仅有的几件首饰都捐了出来。

几乎与此同时,西太后慈禧每年都要从清国海军军费里提出一大部分款项用来重修颐和园,以至于李鸿章刚订购了几艘舰船,腰包就瘪了,无奈只得仓猝宣布海军“建成” 。甲午海战最吃紧时,慈禧太后竟在北京大摆筵席,大肆为自己奢侈庆生。似此,大清焉得不败?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历史教科书上那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似乎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大众的认知里,清军在甲午海战中的战斗力低下,简直是不堪一击,不值一提。但在这背后,有谁真的深入了解过甲午海战的具体过程?难道真的像历史中记载的那样吗?



其实,甲午海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刚开始小规模作战的丰岛海战,到中期战况激烈的黄海海战,最后就是清军处于劣势的威海卫保卫战了。结果我们都知道,清军战败,被迫签下了《中日马关条约》。但清军的实力究竟如何呢?

在丰岛战役中,清军将“济远”和“广乙”两艘中国军舰派上战场,其中“广乙”舰是当时中国在福州船政局自行生产的钢胁钢壳巡洋舰,配有鱼雷和改造的哈乞开斯速射炮。虽然战斗力无法与日本军舰相比,但“广乙号”却击中了日军的“浪速号”一弹,炮弹穿透其左舷,从内部穿过后部钢甲板并炸毁了其备用的锚和锚机。“济远”虽没有积极进攻,但在其发射的四次炮弹中也有三次击中了日军军舰。



而在黄海海战中,清军派出12艘军舰。由此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在战争前期,双方都有损伤难分,但北洋舰队仍能保持好阵形,匀速前行。然而日舰本队的纵阵早已被打乱,如果真的是不堪一击的话,此时就应该全军覆没不是吗?虽然在中后期海战的过程中,清军的海舰有一半都受到了炮轰失去了战斗力,但这次黄海海战却足足坚持了五个多小时,对于日军来说,这也是一次艰难的战役吧。由此也可以看出,清军的战斗力比不了日军,但也没有到不堪一击的地步。



最后就是威海卫保卫战了。1895年2月3日,日本联合舰队向北洋海军和各炮台发动了猛烈攻击。但在守军奋勇抵抗下,日方敌舰“筑紫”、“葛城”两艘军舰先后被击伤,这才迫使日军退却。在正面进攻失败后,日军更是加大了规模进攻。在开战的前一天丁汝昌曾布置好鱼雷艇出击日舰,但不料在双方激战时,领队人却率10艘鱼雷艇和2艘汽船逃跑,也正因此舰队都被击沉或被俘获,这一下子就打乱了北洋舰队的作战计划,从而由此走向了失败。


甲午海战的失败其实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清军不堪一击”。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北洋舰队其实是有实力的,但仅凭这一点是完全不够的,在封建势力的阻碍下,战败的结果似乎也注定了的,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定了他们付出的全部努力。


小姐姐讲史


甲午战争,日本叫日清战争。在甲午海战中,清军并非不堪一击,最后战败,非参战清军战之过,而是满清政府的腐败和满清家天下的统治造成的。



战斗开始于1894年9月15日上午,参战的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刚护送了4000名入朝授军后返航到达大连湾这个地方遭遇了日军,战斗随即爆发。丁汝昌沉着应战,命整个水师舰队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定远号担当旗舰位于中央,其余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并发布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于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首先从清军军人的战斗来说,海战中的军人的战斗



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定远舰炮塔起火,指挥官被烧伤却拒绝躲入船舱在甲板上继续指挥;超勇号被击中沉没,管带黄建勋拒绝救援,从容赴死与舰上大部官兵一起壮烈牺牲;致远舰将沉时冲向敌舰,除7名船员被救外,其余将士全为国捐躯;整个海战历经5小时,除极少人临阵脱逃外,600多名清军将士血洒黄海。从这些可以看出,清军将士们并非贪生怕死,不堪一击之军人。我们应该记住他们为国家所抛洒的鲜血。可是,战斗终是败了,而且败给了一个小小岛国日本。



甲午战争的惨败失利对清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北洋水师逐渐衰败,中日之间的海军实力对面出现了逆转,日本在东亚开始逐渐后来居上。日本方面对黄河大捷更是大肆渲染,举国同欢。明治天皇颁布敕令嘉奖有功官兵,还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还在歌中唱道:“忠勇义烈之战,大破敌之气势,使我国旗高照黄海之波涛。”甲午战争爆发17年后,腐朽的没落的家天下的统治清朝也走向了灭亡。


历史的循环


甲午战争清军没有想象中那么不堪一击,但是清朝确实在此战遭到了惨败,举全国之财力而组建的北洋水师也几乎在此战损失殆尽,不过清军的顽强抵抗依然打出了血性。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便效仿西方,走向了军事强国之路。中日之间几乎都在同一时间大力发展海军,清朝发起洋务运动后,也效仿西方,从德国、英国等采购军舰,至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朝的北洋水师已发展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王牌舰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训练有素。日本从1891年开始,陆续从法国、英国订购了军舰,至开战前,日本军舰已经扩大到30多艘,成为亚洲唯一可以与北洋水师一决雌雄的舰队。




为了与清朝海军决一死战,日本可谓是处心积虑早有准备,1894年朝鲜爆发声势浩大的东学党起义,倾向于清朝的明成王后请求清朝出兵朝鲜,清军入朝屯兵平壤,而日本方面,反应也是迅速,出兵8000,以“保护侨民”的借口开赴朝鲜与清军对峙。同时,围绕着朝鲜问题,日本知道不可避免要与清朝迎来一场血战,在此后的时间里,日本持续不断向朝鲜增兵。于大同江外海,日本海军集结了12艘军舰,包括“吉野号”、“高穗桥号”、“秋津洲号”、“浪速”、“松田”、“严岛”、“桥立”等8艘5000马力以上的主力舰和巡洋舰,为了与清朝这一战,日本可谓是倾巢而出,派上了其全部精锐主力。




1894年9月15日,在经过漫长的战和讨论后,北洋舰队的主力,计军舰10艘,附属舰8艘,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等候运兵船装载陆军及辎重。16日凌晨1时,铭军的10个营共4000人分乘5艘运兵船,由北洋舰队护送,向鸭绿江口的大东沟进发。16日中午,舰队抵达大东沟,到次日早晨,军队全都登陆。至此两军都完成了最后的战略部署,大战即将来临。




战斗刚开始没多久,已经服役了12年的“定远”舰就被炮轰受伤,定远舰是旗舰,旗舰受伤,北洋水师瞬间失去了指挥,不久,“超勇”、“扬威”两舰也相续被击中起火,13时30分,“超勇”号沉没。从战斗一开始,北洋水师便劣态尽显,但依然给予了坚决的反击。“定远”、“来远”、“经远”重创“比睿”、“赤城”。“赤城”舰长坂元八郎太当场毙命,“西京丸”也受重伤。而面对日舰的猛攻,早已遭受重伤的“致远舰”,舰长邓世昌决意与敌同归于尽,驾驶致远舰猛冲日本主力舰“吉野号”,最终被日之鱼雷集中,“致远号”爆炸沉没,全舰官兵除七名遇救外,其余自邓世昌以下全部壮烈殉国。之后,“经远号”日舰“浪速”、“吉野”、“秋津洲”、“高千穗”的包围猛攻,全舰官兵在官带林永升的带领下奋勇抵抗,最终力竭沉没,全舰官兵二百余人,除十六人遇救外,其余全部阵亡。




黄海海战共历时5个小时,战斗打的无比惨烈。北洋水师五艘主力舰被击沉,而日本海军一舰未失,仅有几艘受伤。这是一场实力均衡的海上对抗,但北洋水师并没有打出该有的气势,相反的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重大战略失误,如旗舰“定远舰”中炮弹后,水师提督丁汝昌从舰桥上跌落受伤,而他并没有指定谁来当代理指挥官,至使各舰陷入各自为战,散漫无序的境地。同时,不少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在激战中,致远、经远二舰不幸被敌军击沉,济远、广甲、扬威三舰惊恐万状,仓皇逃窜,济远还可耻地挂起白旗。不但削弱了战斗力,还严重地扰乱了军心。4艘鱼雷快艇有3艘慑于敌威,一直躲在远处不敢参战,没有发挥任何作用。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如此规模的大海战,北洋水师竟然出现了炮弹不足的情况,定远和镇远都打到了无炮可用,被动挨打。




甲午战争的惨败失利对清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北洋水师逐渐衰败,中日之间的海军实力对面出现了逆转,日本在东亚开始逐渐后来居上。日本方面对黄河大捷更是大肆渲染,举国同欢。明治天皇颁布敕令嘉奖有功官兵,还亲自谱写军歌《黄海的大捷》,歌中唱道:“忠勇义烈之战,大破敌之气势,使我国旗高照黄海之波涛。”甲午战争爆发17年后,腐朽的清朝也走向了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