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網上有些人會詆譭、汙衊太平天國?你怎麼看?

荊楚秋歌


太平天國還需要詆譭、汙衊?????太平天國的罪惡,可謂是罄竹難書,幾乎摧毀了大半個中國。

繁華江南淪為廢墟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前,江南地區是中國最發達、最繁榮的地區。經濟發達、文化昌盛。太平天國把整個江南當作戰場,太平天國和清軍的大小戰役,幾乎都是在江南地區展開,可以想象對江南的破壞性有多大。

太平天國結束後,曾經無比繁華、富庶的江南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杭州、南京、揚州、蘇州等繁華一時的江南城市,淪為一片廢墟。

人口、經濟損失慘重

為了剿滅太平天國,清朝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雖然最終平定了太平天國,但是清朝的根基,卻被太平天國打爛了。

而由於太平天國對江南的禍害,清朝人口大量死亡,據不完全統計,由於太平天國之亂,中國人口減少近1億。而更糟糕的是,由於太平天國的嚴重破壞,清朝的經濟徹底崩盤。清朝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才勉強平定太平天國。

幫了英法聯軍和俄國人大忙,使得中國喪失了大量的主權和土地

太平天國爆發後,英國人乘著清軍和太平天國作戰的機會,夥同法國人聯合進攻清朝。清朝當時的實力,根本不可能和太平天國、英法聯軍同時作戰。當時清軍主力都放在對付太平天國上了,無法有效反擊英法聯軍。

所以英法聯軍一路上所向披靡,佔領了北京,火燒了圓明園。隨後強迫清朝簽訂了《天津條約》,裡面的各種不平等條款,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而俄國人也趁火打劫,逼迫清朝簽訂了《璦琿條約》,導致中國損失了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後來又逼迫清朝簽訂了《中俄續增條約》,導致中國損失了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太平天國作亂,外國人乘機入侵,給中國帶來的損失和損害,是難以言說的。如果沒有太平天國,即便英法聯軍入侵,也不會帶來這麼大的損失。


袁衛宇


太平天國根本不用人去黑,它本來就已經黑的和鍋底一樣了,反倒是以前有人妄圖混淆黑白,給它刷了很多白油漆,很可惜,現在也剝落的差不多了。

這個黑不黑太平天國的問題很好答,但有意思的是,為什麼都到21世紀了,還有人會提出這個問題來?歷史是為今天服務的。那麼,太平天國被刷白又是什麼需要呢?!

不否認太平天國裡面也有幾個有個性的人。但就如大特務戴笠還是個孝子一樣,我們不能因為他孝順就忘記他是個兩手鮮血的大特務,同樣,也不能因為他是大特務就否認他的孝順。

太平天國從根子上就是腐朽,噁心的。它對歷史的唯一貢獻,如果能算是貢獻的話,就是動搖了清政府的統治,縮短了大清國的壽命,使漢族文化地主階層藉助鎮壓太平天國獲取了權力,為日後軍閥混戰埋下種子。

而太平天國本身的一切行為都是中國千年文化中最醜陋的大爆發。洪秀全是個腦袋裡塞滿帝王思想的封建垃圾,其他的幾個太平天國上層領導者也都是與洪秀全一般模樣的封建垃圾。他們所作所為,給整個江南地區只帶來了災禍,沒有一丁點的貢獻。

太平天國從一開始到最後的滅亡,在中國歷史上,沒有一丁點的正面作用。這就是我的回答!


話匣子聊天


太平天國陰魂不散啊,為什麼🈶如此多的人為其招魂?試想一下,如果洪逆成功上位,那麼你爹在男營你娘在女營,會不會有你的概率就很小了。更何況你娘未必能找上你爹,因為天王要把你娘弄進宮裡,外面還有大大小小的偽王。你真的確定?



樂徒行者的


首先,說詆譭和汙衊太平天國,這就有點牽強附會了,歷史本就是被後人評說的,怎麼說都不為過。



做為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太平天國從1851年建立,到1864年8月,太平天國首都天京被湘軍攻陷,洪秀全之子洪天貴福被俘為止,徹底失敗。


太平天國的意義到底在哪裡?反帝反封建和加速清政府的滅亡。雖然只有短短的13年,而對老百姓來說,彷彿做了代價無比沉重的一場噩夢,並且影響到了中國17個省。

個人認為太平天國之所以從成功到失敗,無外乎從上到下的騙和從下到上的屠殺:

如同現代的傳銷洗腦,看看把自己都忽悠成天父的洪秀全怎麼說:男將女將盡持刀,同心放膽同殺妖,這樣做了,就能“脫盡凡情頂高天,金磚金屋光煥煥,高天享福極威風,最小最卑盡綢緞,男著龍袍女插花”。

現在的我們要是聽了肯定會笑,這不是瘋子嗎?但洪秀全就有這樣的能力,能把這些淳樸的老百姓騙去送死。

當時的太平天國名將李秀成這樣說:太平軍將領號召“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可以“同家食飯”。當然這也是純忽悠。

尤其是所謂的《天朝田畝制度》,從來就沒有執行實施過,完全的一紙空文,純粹就是用來騙取老百姓人心的一個工具。

那麼,太平天國時期,老百姓到底怎麼樣了?

這位所謂的天父洪秀全,可以說對參加起義者進行全面控制,從思想到人身,從個人到全家。太平天國有一整套條規、措施,進行人身、家庭、財物的全面控制。要不死要不加入太平軍。

凡是入會者“賤售家產”,將“田產房屋變賣,易為現款,交給公庫”,賣不掉的舊房則放火燒掉。



於是,一人參軍就要全家參軍。後每佔領一地,將沒有逃跑的百姓,不論願不願意悉數收編為太平軍。

太平軍屠殺是不分男女老少,只要是妖人便殺,包括官員、滿族百姓、僧尼道士、商人、儒生乃至醫生、店員、藝人,這些都視為妖人。

更為奇葩的是,看其人之手,如掌心紅潤,十指無重繭者,恆指為妖,或一見即殺,或問答後殺,或不勝刑掠自承為妖殺,或競捶楚以死。


造成的後果就是,據《戶部清冊》所載的戶口數,從1851年到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40%,絕對損失數量達1.6億;中國人口由4億減到2.4億,死亡人口超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絕對是人類歷史空前大劫難。

實在是太可怕了!所以,從後人看來,太平天國本就是不可能長久的一起農民起義。但對人民來說是不堪回首的悲劇!


從小愛歷史


我們江南應該是太平天國核心統治區,可自懂事起沒聽到過大人老人說過太平天國一句好話。六十年代初從初中語文,政治老師上批發到一點東西,在他們講古時也插一下嘴,被他們象瞧怪物。五,六十年代文藝推陳出新,蘇州評彈說書藝人也沒創作出一篇反映太平天國的作品。


山騾


一,太平天國運動的環境是:鴉片戰爭失敗後,陪賞鉅額財富、洋人利用鴉片抽取中國財富、官僚買辦無情榨取財富輸送給洋人從中牟利!這些損失直接轉嫁給底層人民,導致民間民不聊生,催生了太平天國運動。

二,抹黑太平天國運動是現階段利益集團、買辦階層的現實利益需要。以便於愚弄、麻痺底層人,不妨礙其繼續獲利。


正本清源八一八


因為歷史課本是正面解讀天平天國,這麼做有兩個意義。

1:在共和國之前的一切封建王朝都是腐朽的,而反對的力量都是進步的,尤其是農民。

2:我黨源於共產國際,依靠工農,打敗了既有統治階級,建立了政權,對歷史觀必須改良,提高合法性。

為什麼近年會有不同的解讀呢?

1:國家進入穩定發展時期,任何的動盪都會成為社會的負能量,就是說,立場變了,以前要革命,現在要穩定。

2:民智已開,國人大部份三代以上皆農民,受教育少,讀本書便牢記於心,而現在隨著信息產業的發展,大量的史料紛紛被曬了出來,令人有了不同的判斷。

從社會導向與人們的自我發展,產生了爭鳴,是很正常,對社會也無害處。

更多的人,小學時讀了幾本歷史書,長大以後就忙於生計,讀書少了,就憑直覺,覺得自己好聰明,小時候的書還記得。旦有不同便引用幾句予以反駁。



流動的美食


太平天國運動對推翻清王朝應該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其他則難以讚美了。我沒時間展開分析,也不感興趣。一句話,太殘暴!太平軍,我們蘇南地區以前老人都稱“長毛”,殺人放火齊來的。江蘇宜興被太平軍蕩為平地的村莊起碼有六處,最慘烈的是宜興南門外“南嶽十八村”一下子被燒光殺光的。這些史實在那裡擺著,還需要“詆譭、汙衊”嗎?


五木逸仙


太平天國的社會制度對比滿清無任何進步可言,卻讓中國經濟倒退幾十年,你說有什麼進步意義?別的不說,曾經如此繁華的蘇州城幾乎被太平天國變成一片廢墟!


波覽蘇州


太平天國運動確實給中國文化帶來了一場覆滅式的毀壞。

我的觀點依然是:對於太平天國的評價是負面的。


洪秀全原本是一個書生,可是兩次科舉都沒有考中。

這一點上如果他學習一下他後來的對手曾國藩,或許就沒有太平天國運動了,而是多了一個朝廷能臣。

洪秀全兩次落榜以後,在清衙門當了一個小吏。可是由於清政府忙著對外戰爭,常常經費不足,所以也是常常拖欠工資。時間短沒有問題,時間長了誰也很難受。

別人難受是難受,可是洪秀全就不一樣了,他不知道從哪裡得到了一本西洋傳教士的書,自詡為不凡。經過多年的傳播,終於創立的拜上帝教。自己自封為天王,正式帶領一票人開始造反。

其實,剛開始的活動很簡單,就是定期聚聚會,說說心裡話啥的。

可是後來隨著人員的增多,洪秀全開始膨脹了,決定舉起反清大旗。

由於當時老百姓的日子也不是很好過,很快很多底層的百姓開始跟著洪秀全造反,人數很多達到數十萬之眾。

按說從古至今,農民起義運動也是常常有的,為什麼洪秀全在這討人厭呢?關鍵點在於:洪秀全對於中國文化的破壞,加強百姓對他的推崇。

具體提現在哪裡?

1.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破壞。

洪秀全的部隊每到一地,就開始大肆搜刮財務和破壞宗廟,甚至孔子廟宇都被破壞。

這個時候的洪秀全已經不是單純的想要推翻清政府了,而是推翻整個中國文化。

試想一下,這樣的隊伍,時間長了怎麼還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幾千年的中國文化,怎麼能讓你推翻?

2.不顧官兵,個人的大肆享受。

洪秀全為了所謂的宗教和隊伍紀律,分為男營和女營,男女之間不能有任何接觸,壓制人們的天性。

但當太平軍進去南京城以後,洪秀全在天王府裡,十幾年沒有出來過,自己卻選了上千個妃子享受生活。

同時又封了幾千個王,而這時的普通士兵,肚子都吃不飽,所有出現了很多燒殺掠搶的事情。

這樣的領導人和隊伍怎麼得人心?

洪秀全的失敗在於對中國傳統文化毀壞和抵制,對普通百姓的不關注,以及只顧個人享受。

太平天國運動過後,江南地區生靈塗炭,至今,很多江南百姓也有口口相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